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响力之激进扩张派

(2010-11-09 11:18:36)
标签:

杂谈

中粮集团:帝国扩张计划
    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中粮集团在很早就将触角伸向了商业地产。今年年初,中粮以13.5亿收购上海太古城,完成了对“大悦城”落脚上海的首单收购。上海大悦城项目位于西藏北路180号,轨交8号线曲阜路站,毗邻苏州河,距人民广场仅900米,目的是为上海年轻人打造一站式生活中心。
    在北京、天津、沈阳、成都等城市,中粮以“大悦城”为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出“全服务链城市综合体”,以此作为公司商业地产的发展战略。中粮置地相关负责人还透露,中粮集团将在中粮地产之外,再投资700亿元在全国建设20多个大悦城,大悦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商业地产综合体。中粮集团提出,将来地产业务规模达到集团总资产的30%。此外,为了更有效地在商业地产领域拓展业务,中粮集团旗下两个上市公司:着重住宅领域的中粮地产,与主管“大悦城”业务的中粮置业的整合也已提上日程。

点评
洲联集团五合智库总经理邹毅:中粮集团是具备战略眼光的公司,旗下产业链完备,是中国食品及商业领域大鳄。中粮集团经营商业地产,具备独特的资源和商业模式。其背靠中粮集团雄厚的物流、商业资源,并具备国际化的眼光,注重体验式商业的设计,因此其已具备当前国内第一流的商业设计及综合运营能力。
    中粮置地尽管2007年初才成立,08年才有第一个大悦城出现,但目前已在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布局,发展速度惊人。如今,中粮置地的“大悦城”与万达的“万达广场”、华润置地的“万象城”的品牌一样响当当,但从规模及运营经验上,相对可能仍有欠缺,不过中粮置地所在平台相对万达、华润不同,利用雄厚的资金、资源背景来弥补其专业能力不足可加速成长,有望问鼎中国中高端体验式商业的头把交椅。

光大证券分析师赵强:中粮集团现在在商业地产上已经算是有一个成功的模式了,目前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大悦城”定位于时尚潮流中,满足年轻族群的需求,在全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次中粮准备在苏河湾板块再次构建上海的“大悦城”,发展前景也值得看好。


龙湖:2014年商业持有目标200万方
    自2003年龙湖位于重庆的超社区大型购物中心北城天街开业以来,龙湖在商业地产的路越走越远。
    2014年,龙湖预计商业地产持有目标将达到200万平方米,国内运营的商业项目将超过30个,所贡献利润将占公司利润总额之15%-20%。
    对于目前已运作大大小小近20个商业项目的龙湖来说,4年间增持10个项目的目标并不难实现。更何况,龙湖已从当年偏隅西南一角的地产商,快速成长为香港上市的国内一线地产商行列。
    截至10月底,龙湖在公告中指出,今年前十个月已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36.7亿元,超过全年目标的95%。其中,据中期财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龙湖旗下投资物业录得评估增值21.3亿元。
    事实上,促使龙湖在商业地产前进的动力除重庆天街购物中心运营成功外,住宅市场的变幻莫测也进一步促使龙湖往商业地产进军的另一原因。
    龙湖地产研究总监何长春解释,龙湖地产之所以选择大力发展商业地产,主要是看重相较于住宅,商业项目受市场波动影响更小。“楼市低迷的时候,人们可以不买房子,但不可能不购物消费。”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商业地产可以弥补住宅一经售罄就无后续增长空间的缺陷,可通过出租商业项目进行长期盈利,当然前提是商业项目运营成功。
    而对于经营模式,何长春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龙湖地产运作商业项目的经验还尚浅,将借鉴参考诸如万达集团、华润置地等的成功经验。“我们的项目既可以规模化的复制,同时单个来看又独具个性。”他解释,“我们的扩张速度将介于华润和万达之间。”不过,并不像SOHO中国会将一部分商业项目对外出售,何长春表示,龙湖地产的大型商业项目将全部持有。

点评
华夏柏欣上海公司总经理廖珈庚:龙湖商业项目多集中在重庆、成都两地,拿地成本相对一线城市更低。而在一线城市,龙湖更可能会通过拿综合地块,进行商业项目的增持,后者也是现在较为流行的社区型购物中心。在项目操作上,龙湖勇于创新,这在其位于重庆的天街购物中心就可见一斑。不仅进行大刀阔斧的硬件设施改造,还进行业态调整、升级,这其中开发商必须要承受2到3年的“阵痛期”。因为天街项目是由我们担当顾问,所以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调整之后2年不到,租金较未整改前上涨3倍。


万科:先做住宅商业配套
    万科在商业地产上的路是纠结的,曾涉足后又退出,进而走上专业化住宅前锋地位。但在去年年底万科总裁郁亮曾明确表示,2010年万科将进军商业地产,万科除80%的开发项目为住宅产品外,其余20%将开发持有型商业物业。这标志着万科重走商业地产之路的号角。
    一声令下,万科2010年商业地块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200亿元,布局区域不仅有北沪深,还包括西安、东莞等地,2010年万科对商业地产的投资密集度堪称史无前例。
    在今年8月,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上海区域总经理刘爱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到目前为止万科集团开发的商业房地产面积已有300万平方米,其中上海约占60万平方米。刘爱明称,今年年底,除了其上海6万平方米的写字楼项目将上市外,万科还将在全国开工15万平方米的地铁上盖商业物业。
    不过,虽然万科在专业住宅开发商的道路上走到极致巅峰,效法者如过江之鲫,但在商业地产方面,万科显然是个“新生儿”。
    相对于龙湖着眼于购物中心式的商业地产,万科的商业模式游离于住宅与商业之间。这主要是由于当年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一向反对进军商业地产,但万科执行总裁郁亮却积极进军商业并视为未来业绩增长点之一。基于两者意见不同,双方各让一步。王石答应“可以做商业地产”,郁亮答应“先只做住宅配套的持有物业”。
    对此,郁亮预计未来三年内万科将建成220万平方米的住宅商业配套。按照目前万科商业地产布局,所在的城市包括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二线城市杭州、天津、珠海、重庆等地,其中,上海商业地产项目的面积就占据了万科集中的商业面积的五分之一,可见上海是万科商业地产项目运作的重点站。

点评
长江证券分析师苏雪晶:万科转变商业模式的真正原因,是考虑如何具备持续的低成本融资和低成本拿地的能力。而万科商业模式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成本较合理的土地储备,二是融资。可以判断的是,拿地并非万科强项。所幸,万科具备比较完备强大的融资能力,使其商业模式能高效运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