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地产》特约撰稿安哥
名词解释一:
85后女孩:1985年以后出生,跟著名的“80后”不是一回事。身上没有“80后”独生子第一代的娇气、浮躁、焦虑。天生独立,绝不像“80后”一样啃老。称呼“70后”男人为大叔,被“90后”称为老女人。
名词解释二:
秉烛:古人秉烛指的是持烛照明,现在秉烛呢一般都会显得比较暧昧。指的是明明有电灯,却关了电灯,点上蜡烛,搞点“烛光麻辣烫”。或者只是坐在沙发上,借着烛光昏暗,一对男女越靠越近……
名词解释三:
70后大叔:这个还需要解释吗?
人物:70后大叔——安哥,85后女孩——云儿。
场景:某市某小资咖啡厅二楼卡座。
时间:2010年夏天一个室外温度40度左右的晚上。
云儿刚从一次青海湖——敦煌——鸣沙山的自由行中回来,脸晒黑了,但眼睛还是那么明亮,笑脸还是那么灿烂。
我们刚开始正襟危坐,各据茶几一端。随着话题的展开,我们抛弃了大半部分卡座,把脚搁在沙发上,几乎可以相互闻得到对方的气息。有时云儿的发丝会扫过我的手指,有时我的手指几乎掠过她的发丝。但是,各位公正的看官,我们是清白的……
话题一:青海湖和鸣沙山,像诗一样的年龄。
云儿讲起这次旅程时明亮的眼波在烛光中摇曳。“青海湖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再好的摄影器材在她面前都是多余的。”云儿坐在湖边的背影被湛蓝的湖水和天空抚摸着,显得柔情万种。她眺望远方,却面带微笑;湖水和天空一尘不染,她却更加明净无瑕。
在鸣沙山下,云儿说服了一个看山人把床让给了自己。她躺在这张露天的床上,看着月亮从鸣沙山上升起来,在沙漠的另一边落下去。在朦胧中听着沙子的群语,像听到一亿年前人类在巴别塔上争吵。风吻着她的耳朵和脖颈,带给她一个充满剧情的梦。6点钟,看山人喊醒她,她欢快地叫着扑向鸣沙山,去迎接太阳。
话题二:事业是假期的点缀。
85后女孩云儿18岁开始独立生活,并自己开拓事业。她的事业和假期比例是:10+2。就是10个月的工作时间是为2个月的假期服务的,我没有看到工作中的云儿,但可以感觉就像她可以一个人躺在沙漠中央度过苍凉的夜晚一样,充满浪漫和激情。
云儿下个月安排的是12天的越南、马来西亚之旅。她描述的路线充满异国风情:法式的小巷子、湄公河上的船、越南的小吃和一个寺庙。她已经做好了功课,在网上订好了最便宜的机票和越南国内的巴士通票。全程费用2000多元,她显得得意洋洋,她享受旅程,并珍惜每一分钱。
我一瞬间畅想了一个场景:9月中旬的某个午后,一个70后的男人站在越南街头,吸着香烟,阳光穿过斗笠射在他满是汗水的脸上。云儿笑嘻嘻地看着他——安哥——像剧情一样的邂逅。我心中叹口气,翻过这一页。
话题三:男女关系。
像所有你能想像的暧昧情景一样,我们从手相谈到星座,我也处心积虑地触摸到了云儿冰凉的手指。亨伯特·安看着洛莉塔·云儿光滑的双腿在沙发上扭动,那个史诗般的色情场景折磨着我干渴的喉咙。云儿说:“我觉得我已经不需要一个帮我换灯泡的男人了。”她说:“男人为什么不喜欢像我一样把男女关系看成哥们儿那么单纯呢?”
亨伯特·安收回目光。
安哥从人类婚姻史开始谈起,最后讲到了……云儿说,她狠狠地抽了那个身高一米八五想吃她豆腐的男人一记耳光。
话题四:阳光和房子。
对仍旧奋斗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的80后们,云儿用一个故事作了寄语。
一个上海房奴利用年休假去某地旅游,途遇一名躺在山坡上晒太阳的砍柴老人。上前搭讪:“老人家,您砍柴一年赚多少钱?”老人眯着眼美滋滋地说:“三五百块吧。”“啊!那您就这么点钱还不努力砍柴去,哪有闲心晒太阳?”老人问房奴:“你一年赚多少啊?”“我一年赚10万啊。”房奴得意地说。“你赚10万干什么?”“买房子。”“买完房子呢?”“再赚更多的钱。”“赚更多的钱干什么?”“赚更多的钱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晒太阳啊。”
老人闭着眼说:“像我现在一样?”
话题五:人生就像一个橘子。
时间毫不留情地把我扔进了午夜时分,我知道这个不可复制的夜晚即将过去。于是,我开始讲述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
一个父亲在年轻时对儿子说:“孩子,你要记住,人生就像一个橘子。但我现在不能告诉你为什么。”儿子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若干年后,在父亲弥留之际,儿子认为应该是时候知道答案了:“父亲,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人生像一个橘子吗?”父亲用尽全身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我也不知道。”
云儿微笑了一下说:“我知道我的每一秒钟都活得很快乐。”
尾声:云儿坐进出租车,对我说:“我的网名叫‘尘埃——在路上’,有一天你看到我的网名改成‘尘埃落定’时,我就结婚了。”
出租车扬尘而去,我一个人走在寂静的街头。低头看看,路灯下我的影子被踩得像……一个橘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