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东地产》
梁继贤
上海停车难,停车费贵。然而,《东地产》调查发现,由于车位没有独立产权,易发生发法律纠纷,投资者对这一块的热情也仅限于望梅止渴的阶段。
沪上车位成投资鸡肋
《东地产》经调查发现,目前上海新开盘的项目车位比大多并不“紧张”,多维持在1:1的状态,有些该段项目的车位比甚至是1:2,也就是说,只要在自家小区内,业主大多数暂时还不会碰到无车位停车的尴尬。但是,随着上海乘用车的数量逐步递增,仅靠原有车位或者新小区车位进行补充可能远远不够,这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疲软的楼市和狂躁的股市,这的确是一种新的“刚需型”选择。
但来自温州的资金炒房客李昊(化名)却表示自己对此“不太感兴趣”:“上海炒车位就是鸡肋。”他表示,在大陆炒车位,并非港澳地区或者国外那么简单。
福建私营主刘毅告诉记者,由于车位产权都是和物业捆绑在一起,没有独立产权证,炒车位者多为租户与车位主人、买家与卖家之间的简单协定。但这其中的风险很大,因此,大笔投资者还不是很多,只是单个热门区域的车位在一定时候会被炒出高单价。“这并不是整个市场的行情,大陆的车位投资如今还在萌芽阶段。”
在上海,车位投资多属于业主对自身需要进行的投资,且由于购房者在自家小区内停车,很多开发商为了吸引客户,常常打出低价租金甚至送车位的诱饵。
居住在徐汇区的白领高管王琪说,徐汇区的居住小区停车费并不是很高,多在600元/月以下。“少的干脆就象征性收点或者免费泊车。”她说。
而商业项目,如办公楼等地则会比住宅贵一些,《东地产》来到闸北区的企业大厦调研,这里的车位租金已经达到1000元/月左右,不少车主不得不将车停到马路上的停车位上,或者其他地方。
在企业大厦上班的邱先生告诉记者,由于租金太高,企业大厦的租户十分不满,但有人看到了这种情况,将企业大厦对面的一个废弃将拆的工棚区打开租给了附近的车主。“200元/月,而且还有大门,还有人,不比企业大厦的差。”邱先生是最先为此买单的一批车主。
温州某项目代理公司销售总监王娜对《东地产》说:“炒车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权证。一切只能是口头或者简单约束,不具备大范围操作性;而且,一般小区内车位都是不卖或者卖给业主的;若车位不卖,物业则可以以收租的方式增加一笔收入;而卖给业主的,业主因为自己需要才买,很少再会想倒手,因为外来车辆进入小区停车一般不会被物业所允许;而且按照现在的车位租金来看,投资回报市场不大。”
而代理过此类车位使用权案件的方律师告诉《东地产》:由于我国《物权法》中有针对车位等公建面积会让业主优先使用的规定,且车位没有独立产权证,因此,购买车位的投资客也面临不少法律风险:首先,若业主在事后提出疑异公诉,法律上讲对于投资者是不利的;再者法律上基本认定车位的购买未类似于“长期租赁”性质的使用权认购,无独立产权不好转卖的同时也限定了车位招租的便利性。
即便如此,王娜仍然认为车位的投资价值仍在,但按照目前的情况,她建议:“如果投资者有大笔资金可以直接拿地建停车场或许还具有可行性……但是,这对地段和周边物业要求很高,而且,专门为停车场去拿地开发,在上海房地产界,仍然是空白领域。
香港等地车位投资已成产业
有增值就有投资价值。惯于做资产配比的香港人早已看到车位的投资潜力。来自香港的Jack告诉《东地产》:在香港,车位投资和房产投资一样具有理财价值。
鉴于香港车位一直很紧张,港内车位投资活动早在2000年前就被媒体所关注过。最著名的便是被称为“停车场天后”的廖太(廖创新家族成员廖烈正夫人廖汤慧霭),据港媒人士透露,廖太的炒车位史至少可以追溯到98年之前,到了2002年时,这位“车位女王”手上握有市值将近2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为1.8个亿)的车位,共约600多个。
Jack
称,由于香港的住宅居住密度太大,而港民持车量却在与日递增,因此,很多小区的车位配置可能达到1:3,1:4左右,高的甚至可能达到1:5到1:7!但同时,香港的车位之争却也相当“惨烈”。这就给廖太这样的炒车位者带来了商机。有消息称,廖太曾在09年时大笔购入香港红磡黄埔花园的93个车位,当时入手价是34万港币/个(折合人民币约30万元/个),但事后抛出价为38万元港币/个(折合人民币约为33万元/个),约有12%的利润可得。
据悉,此类投资方式在欧美地区的私家车大量使用国时有发生。而在我国除香港之外,大陆的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也曾发生:福州、厦门、深圳、广州、东莞等地都曾曝出投资客入仓车位的消息。而南京的车位曾被爆炒至40万元/个,不仅超过了02年时候的香港,即使在现在的上海,这个价格也是正常车位价的3倍左右;据《东地产》了解,目前上海中档小区车位价多在10-15万/个左右,而上海静安区的顶级项目远中风华园车位预售价则在55万/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