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东地产》黄春申
上海,炎炎夏日,看到“冷面”这个词你能想到什么?
按照21世纪人类的不二习俗,打开谷歌搜索“冷面”此条,游览前十位全是关于“韩式冷面”的探讨,有关于到哪里去吃的,有教主妇如果自己在家做的。鉴于谷歌更加“国际化”一些,打开百度,搜索,结论大同小易。
这样的结果让我颇为沮丧,在我的儿时记忆里,在上海这个地方,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美食,但一到夏天“冷面”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大小的国营饮食店,一到7月份都会搞出属于“冷面”的专柜和刨冰、冷馄饨一起成为与早饭“四大金刚”齐名的午饭三宝。在夏日厌食的情绪中,冷面是不二的良药。
传统的上海冷面用早晨煮闭晾干的面条,加花生酱、老醋、酱油、麻油四样最基本的调料搅拌,然后加上“浇头”制成,这里头有两道工序非常重要,一是在基本晾干后必须分盘装以防止重压下面条粘稠,并盖上纱布,保持面中的水份,以增加入喉的顺畅感。二是饲养基本调料的配比必须适当,酸咸适中,配上花生酱的厚重口感,才是口味甚佳的冷面。
配“浇头”是吃冷面中最大的讲究,一般懂得搭配的人,都会选择银丝“豆芽”或者三丝“青椒丝、茭白丝、肉丝”,喜欢肉食的,偶尔会选择辣肉。豆芽冷面吃的是清脆,三丝冷面吃的是各种口感的丝与冷面丝合为一体,辣肉则用辣椒把味觉打开,然后吃肉和冷面在一起的嚼劲了。冷面的讲究,亦如上海人的个性风格,冷峻、严谨、考究,虽然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还是很仔细地研究过如何尽量做好。但这种冷面的方式,正在渐渐消失,人们发现过去出门就能吃到的好冷面,现在需要开车跨区去寻找。有MM将“求哪里有好吃的冷面”的名字挂在自己的MSN上,到是给刚准备好一套中环外住房却因为还贷囊中羞涩的小伙,一点高消费外的潜在约会可能。并不能怪现在的饭店没以前的“老国营”讲究,但对于冷面生意的态度确实下降了一大截,人的选择多了,对于同一样食物的专注程度就少了,就好像现在的网络,你总在抱怨没有像过去一样好的新闻专题可看,自己却管不住你那只每隔20秒不点鼠标就会郁闷的手。
现存的一些好的冷面,都在分布在那些“房地产开发不够发达的地区”,固守着自己的地盘,多是内环边的老生活区。你断然不会在万科、金地那些动辄几十万方的住宅群里找到类似的美味。它们的商业街已经被琳琅满目的水煮鱼、港式餐厅与韩国冷面包围了。虽然碗里加上了冰块,你却感觉不到那丝凉意。市中心的主流小吃是拉面和沙县,你跑到传说中的“王家沙”怀着接受洗礼般的心情,买上一份三丝冷面,却发现百年老店只是一个商业的关键词,三丝竟然是香菇肉丝,和冷面粘在一起,稠得难以下咽。中心城市商圈的复制能够复制繁荣,却忘记了它脚下土地的快乐,就是这样,你忙着在做这个世界的展览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自己在40度的酷暑中,肠胃真正的需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