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 一张床的变迁

标签:
杂谈 |
分类: 编辑推荐 |
30年 一张床的变迁
萱萱:三根金条上长大
BY 《东地产》报道组
还记得小时候睡过的那张吱哑乱叫的木床吗?睁开双眼,是泛黄的墙壁和简陋的家具。每一个因床而生的记忆,总是会被抽象为一个关于房的故事。
一:老宅
20世纪70年代末,萱萱出生在卢湾区合肥路的老宅中,那是最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房子。1948年,萱萱的外婆将老房以三根金条的价格从前任房东处作价顶下,萱萱的妈妈和萱萱都降生于此。
老房一共有两层,在一二层的转角亭子间里,萱萱渡过了童年和少年。
萱萱是个安静的孩子,读书,看电视,玩猫。关于童年阁楼上的记忆,几乎就在这几个场景之间切换。
考大学的时候,萱萱如愿以偿进入了她最喜欢的大学的法律系。
1999年,萱萱大学毕业远赴英伦。而合肥路老宅附近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同一年开始。
1999年,与合肥路一个街区之隔的太平桥大动迁完成。在6月初夏即将开始的时候,每天,工人们都用针筒向石库门外墙砖缝中注射着一种据说防潮的药水。
萱萱的妈妈在家信中提到,又有动迁的消息传来,据说动拆迁补偿费用每个平方米可以有5000元。但是因为分摊到的面积小,估计可以拿到手的动迁费有8万,这个价格只能在浦东买个小房子了……
萱萱的心很静,虽然她在英国半工半读尽量不增加父母负担,但是关于未来,她很清楚,房子是至关重要的物质目标。
二:万科
英国回来之后不久,萱萱结婚了。
萱萱在闵行春申板块的假日风景买了一套三房。这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发展商——万科的项目,在这个专擅“为中产阶级打造仙境”的企业的典型产品中,郊野的田园梦和城市的成熟生活成功融于一体。
春申风景的房子有一个宽阔的阳台,萱萱在阳台上做了一个秋千架和一个小植物园。站在阳台上,能感觉上海西南郊野的味道。在那个社区,每天清早开往地铁站的班车上,和每个周末喷泉旁的长椅上,都聚集着看上去和萱萱非常类似的人——上班的时候,他们穿着一丝不苟,但在周末的日子里,他们通常穿着Polo
T恤和牛仔裤。
万科的成功始终与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有关。反映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没有比上海更合适的城市了。而萱萱,正是上海中产阶层的典型代表者。
如今的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热的房地产市场。2007年,中国新建住宅550万套,是美国新建房数的四倍,占世界新建房总数的四分之一。剧变中的中国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过程:西方19世纪晚期的工业化和20世纪中期的城市化。
女儿的出世让萱萱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再度陷入忙乱。换一个更大一些的房子,和父母合住。选择新房子成为萱萱的又一件要务。
三:英郡
有那么整整两个月,每到周末,萱萱都沿着闵行、松江的大小公路,按着购房地图上的指点,参观每一座别墅项目。
交通、生活便利程度、价格……
萱萱最后看中了莘闵板块的一座典型英伦风格的别墅:仿木结构外轮廓线条,尖顶,马灯,木栅栏……情景与在英国读书时的校园非常接近。`
别墅的车库部分与邻居的车库相连,这使得它在形态上模糊介于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别墅和低密度公寓之间,一幢联体别墅的价格,也与中心豪宅区一套标准面积的三房公寓相近。在上海的闵行、松江,聚集着大量售价在300万元左右的联体别墅。
萱萱买了许多蔷薇种子,这是小时候合肥路上的花园围墙上最常见到的花朵,每个春夏,他们都香喷喷的开满一季。
有时候,天气不太热的仲夏之夜,萱萱抱着小女儿,在后院的摇椅上摇着摇着,就会睡着。梦里依稀儿时合肥路弄堂里的露天乘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