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 一座城市的奋斗
(2008-08-31 10:32: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编辑推荐 |
100年 一座城市的奋斗
叠影重重上海传奇
BY 《东地产》报道组
从一张床、一个人、一条街,我们开始认识上海,定义上海——这是一座用奋斗不断刷新的城市,是一个值得爱,值得追求的家园。
1965年,一个叫徐喜先的年轻人用积攒了大半年的60元钱买了一台德国二手相机,从此开始了业余摄影生涯——他计划要走遍上海的每一个乡镇,用照相机记录下上海每个乡镇的原始风貌、风土人情和建筑历史。
没想到,这一拍就是40多年。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退休在家,而徐喜先以及他的儿子徐建荣所拍摄的那些照片却成了一份绝无仅有的记录上海城市变迁的影像文献。
父与子
徐喜先的照片拍摄得非常简单:记录上海城市的各种景观风物,没有复杂的构图,没有种种艺术化的奇思,简简单单,就是一个市民拍出来的上海景观。
徐喜先的想法和他的照片一样简单。他说:“我的照片并不是艺术家的画意摄影,我只是平平常常的记录我所看到的上海。”
几年前,徐喜先的儿子徐建荣接过父亲的“班”,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记录下今日上海的面貌。
同一地点、同一角度,摄下的却是不同的面貌。黑白照片里透出的沧桑和缅怀,与彩色照片里的繁荣与兴奋重叠又对立。一个城市的消逝和重生,就凝固在这两代人的照片里。
翻看徐喜先和徐建荣的照片,带给人们的并不仅是一种艺术的感染力,而更多的是时间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徐建荣说,“从市民的视角来讲述上海的故事,很平常。我们的照片当时的作用并不能显出来,只有历经时间的洗礼,我们才能感受到这个都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记录这种变化,是我们深以为傲的。”
新与旧
徐喜先年轻时有一段时间需要搭乘淞沪铁路火车——这是一条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业铁路。徐喜先还清晰地记得,这条铁路“从宝山路到江湾镇票价是7分钱,到吴淞是1角3分”。1987年底,这条铁路停止了运营。
徐喜先用镜头记录了这条铁路最后的时光:两旁逐渐蚕食过来的民居,一人高的野草丛,老式蒸汽火车缓缓驶来,而旁边人家一伸手就可以够到车窗。在这铁路旧址上如今矗立着轨道交通的高架。
在40多年的拍摄历程中,徐喜先镜头中的上海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只是一个滩涂渡口的陆家嘴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流光四彩。人民广场、徐家汇,一个接一个的地方,都被建设得繁华而光鲜,城市的蒸蒸日上令他欣喜万分。
然而,当古色古香的小城镇、老街随着市区范围的扩大而不断被钢筋水泥吞噬时,徐喜先又觉得惋惜;许多有幸被保留下来的古镇老街又在修建中被格式化成同一种模式,对此他更觉无奈。
在徐喜先的拍摄生涯中,还有一些很有趣、很“黑色幽默”的事情。在奉贤庄行乡潘垫村,有座古桥,原名太平桥。在文革期间,“太平”两字显然不合时宜,危急关头,机智的乡民用凿子把凸出来的“太”字中的一点、“平”字中的左右两点凿平,变成了“大干桥”,政治上无比正确,就这样保存了这座古桥。
变与不变
当年,徐喜先工作单位就在苏州河乍浦路桥边上,家也离苏州河不远,他第一批照片里面就包含有这条河的“身影”,苏州河贯穿他自始至今的摄影历程。
在一次摄影展上,展出了徐喜先与徐建荣父子于1987年和2004年从外白渡桥上拍摄的陆家嘴照片。除了那一汪黄浦江水外,两张照片似乎再也找不出任何雷同的景物了。
“拍那张黑白照片是在1987年,那时延安东路隧道也已经建成了,我当时预感到今后陆家嘴地区将是浦东开发的重中之重。果不其然,你看现在的陆家嘴,比纽约的曼哈顿都要繁华。我当时拍的那张照片可以说是记录了浦东大开发的前夜啊!”徐喜先说到这组照片时显得十分兴奋。
今年4月6日,外白渡桥被整体拆下,送往上海船厂大修。
2009年3月,修缮一新的外白渡桥还将重新屹立于黄浦江畔苏州河上,再续全新的百年传奇。
可以想象,那个时候,徐喜先和徐建荣的摄影还将继续,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将继续,而上海已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博”时代,关于这个城市的传奇还将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