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回忆性散文读法读《朝花夕拾》

(2019-09-19 21:42:15)
分类: 阅读课程

 

用回忆性散文读法读《朝花夕拾》

读《朝花夕拾》,不知怎么就想到“口诛笔伐”这个词。自古以来,用笔墨明志者有之,传道者有之,伸冤者有之,怀旧者有之,寄情者有之,谋利者有之……其中有一类专门的暗喻反讽者,最让世人害怕,不然所谓“宁犯武人刀,莫犯文人笔。”从何而来?但作为器械斗争者,惟鲁迅一人吧?!读鲁迅的文字,总是犀利得让人心惊胆战,其中尤以杂文为上。好在《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即为散文,自然字里行间少了很多“刀光剑影”。但一个人的文风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这十篇文章里,亦有不少是文字中露出的反讽性词句。文字从来都是作者心境的投射,作者给自己写这段文字时的心情定位为“芜杂”,不谈其他,且看小引里作者的记述“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读着这样的文字,心情也会跟着兵荒马乱。一年多的时间,颠沛流离,意随身转,十篇文字自然不会风格一致。

《狗鼠》的反讽意味最浓;《二十四孝图》批判味道十足;《父亲的病》将浓浓的痛与怨化在平平的文字中淡淡说出,让人读来有种无可表达的压抑;《琐记》真是琐记,细细碎碎里慢慢道来,成长中所遇人事是那样的荒唐可笑不可思议;《范爱农》用浓浓的笔墨渲染人活着做革命的不易,让人感到黑暗社会满满的恶意。而至于其他几篇,我觉得表达内容都是复杂的。《阿长和<<font face="宋体">山海经>》既有对平民底层迷信粗俗的阿长的同情,更有对她的感激;《五猖会》有对孩子心性“扮犯人”看五猖神的追求的描绘,也有父亲在我兴奋时候让背书的不满;《无常》则是描绘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无常,在“怕”与“敬”中抽出一条“人情”之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着无忧无虑生活逝去的“憾”更有对童年读书之“趣”的神往;《藤野先生》更是复杂,一面是毫无民族偏见对我百般照顾的藤野先生,一面是爱国救国道路的追寻与思考……读鲁迅的书,不能被文字表面迷惑,不能被各种解读诱导,不能被所谓教参左右,要细细品之……

《朝花夕拾》放在36部名著之首,放在七年级要读的第一本书,这点值得我们思索,怎样才能读好用好这本书呢?记得我领着学生在读本书时,学生根本没有我们大人们所谓的读不懂、匕首投枪、社会背景意识,他们所关注的,还是他们的视角能看懂的内容,例如隐鼠的可爱,百草园的有趣,三味书屋的游戏,无常的引人注目……我们自然不能这样读,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只要加上回忆这个词,文中内容必然会有两个“我”,一个是当时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每每现实中的“我”,作者总是冷静的、犀利的,而幼时的“我”的所感所思所见,则是活色生香的,有情有趣的。

所以,我尝试从两个“我”的融合中再来读这十篇文字。

《狗鼠》中,前6段作者从自己受到的批判写起,引经据典剖析猫狗成仇的原因,引出自己仇猫的原因只在猫本身的行为,然后回忆起童年仇猫的理由,这些都是现在的“我”。从第7段中间“只是我在童年”开始,到17段,都是作者写童年的“我”的所见所思所感:听祖母讲猫的故事,正月十四晚上等“老鼠成亲”,养隐鼠,怀疑隐鼠被猫吃去仇猫,最后得知隐鼠真正死因。这些故事叙述中我们可以走近小鲁迅的内心深处,欣赏他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与鼠、猫的情缘。孩子们所爱读的,能引发兴趣的,也是这段文字。自然,这段文字中也是有成年的“我”的影子的,例如下面: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回忆,以前的“我”所见】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现在的我所“评”】……

现在已经记不分明【现在的“我,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童年的“我”】

《阿长和<<font face="宋体">山海经>》一文我们仔细分析,更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成年后的“我”写出的文字开始是隐忍的,例如前两段介绍“阿长”这个名字的来历时,我们很难从文字中读出作者的情感。中间第3段开始到26段结束回忆我和她的一系列事件后,最后的情感是那样的热烈真挚。不给自己母亲写文字,为阿长专门作文,我们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读中间段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二十四孝图》是批判,但成年时的批判总是隔的,批判有余痛苦不足;而童年的“我”的口吻的记述,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有害书籍的可恶可恨可怕,它对于儿童的荼毒罄竹难书!读读11段理解我的绝望,读读12段明白我的疑惑;再读读14段、18段感同身受我的恐惧,不用作者再连篇累牍的骂,我们也会谈它色变了!

《五猖会》和其他文章不同,前面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写,写自己的希望、心愿、期待,大家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最后我被父亲逼着背书所吸引,被最后一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所干扰,忘了去揣摩成年鲁迅写这篇文字写到自己的心愿“扮犯人”时会是怎样的心境;写到凶神“五通神”时会是怎样的情绪。也许是批判罢,批判封建思想、封建教育。也许罢!!

《无常》也是回忆居多,难分现在的“我”还是“童年”的我,从全文来看,应是童年的为主,但这中间夹杂的点评,诸如“他们——敝同乡‘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另外还加添了两名脚色,就是‘正人君子’之所谓‘老婆儿女’”,使人感到无常的有人情人气多么可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适合分“大我”“小我”来读。记得前年讲这课时候领着学生用童年的感觉来朗读,去体会文中饱含的情感,非常适宜。作为刚刚离别童年的学生们,百草园的乐与神秘,三味书屋的趣与偷玩,和他们的生活心情是那样的相近,体会完再读第一段和最后一句,作者写文时的情感自然明晰。这时再读读“对封建教育的批判”的评价,实在不敢苟同。

《父亲的病》读来是最沉重的。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作者在写这些文字时候内心的波涛汹涌,这波涛汹涌却用平淡的文字娓娓叙来。仔细品味这篇文字,还是不要分童年的我和现在的我吧,作者那犹如大海般静水深流的情感与愤懑,不仔细品味体会不了呵……

《琐记》是40余岁的我回忆父亲逝世前后自己所遇人事求学经历,那时的眼光看到的人事,如今再看,肯定会有诸多不同,感受也会别有滋味。作者还是一贯风格,将自己的情绪掩藏在平静的文字之下,例如对衍太太的记述,毫无责怪;后文的求学之路,所遇人事也只是记述下来,读者可以自己脑补体会或从字里行间去摸索。

《藤野先生》也是最为熟悉的课文之一,每每讲到这课,文中藤野先生形象与作者求学思路变化的双线安排,总是我们常常抽出大讲特讲的“精华”,而今再加上成年后我的情感一条,文章就会更深厚。写“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一句时作者是什么心情?文中最后三段作者对自己和先生没有通信没有寄相片的叙述,又是怎样的心情?对于写文章时候的鲁迅,斗争是常态,但回忆的温情也是调味品哦。一个异国先生能够如此帮助他,他的同胞却正和他用笔明争暗斗……

《范爱农》无疑是悲剧故事。他的爱国正直,他的倔强耿介,他的落魄潦倒,他的结局的悲惨不幸,整篇文章给人感觉灰蒙蒙的像是大雾天,看不到远方看不到目标,这不是一个范爱农,而是一类范爱农们,作者写这篇文字时心境的悲凉可想而知。

鲁迅的文字精到洗练,白描手法用得纯熟,文中写人写物写故事,总能切住要害一语中的,在我们眼前描绘出一幅幅明晰且生动的画面,读他的回忆性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至于犀利的点评,掠过也罢!可不敢学他那种不能得罪睚眦必报的个性,嘻嘻,时代不同了啊!至于这十篇文章按照时间的安排,在我看来如同句子间的“顶真”修辞一般,只是一种顺序而已。

《小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也许就是《朝花夕拾》能够吸引我们的所在,除了文字的魅力外,童年的回忆一直都是我们心底最深最美的一角,我们如此,琦君如此,鲁迅如此,凡人皆如此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