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依荷听水
依荷听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78
  • 关注人气:1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苏七块》看《俗世奇人》写作特点

(2014-07-16 11:01:34)
分类: 读书收获

《苏七块》看《俗世奇人》写作特点

 

读《俗世奇人》,有如在繁华的天津卫逛游,耳中所闻眼中所见,皆是天津卫独有风景。在我看来,本书有三处精当值得研究品赏,下面就以《苏七块》为例,浅谈一二。

一、故事的传奇性

冯骥才先生在书后对于“传奇”有这样的定义——“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这些奇人奇事,听起来神乎其神,有出人意料之奇,但细思量却应该在这大千世界之中都存在过。

以《苏七块》为例,苏七块职业是医生,但可谓是“正骨神医”。文章开头便直接概述“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人生活中活蹦乱跳中哪能没有个磕磕碰碰?洋人都来求,那能耐可大了去了!

为了证明苏医生确实能耐大,第二段作者介绍了他的外貌和水平,“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接的酣畅,写的过瘾,读得淋漓!这能耐,可不是一般的高!想咱们现在,小磕小碰都担惊受怕赶紧拍片子住院治疗。有此神医,天津卫百姓有福了!有个跌打损伤到了苏医生这里那还不是手到拿来?

但故事偏不这样继续,否则苏医生就不能叫做“奇人”了!他除了能耐奇之外,还有个“各色的规矩,“各色”意为“特别,与众不同,怪癖。含贬意。”这怪癖的规矩是嘛?“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答理。”中国是伦理之邦,做人讲究亲疏不同,行医讲究悬壶济世,而这理,在他那里全不管用!这人,真够奇怪的!

为了证明他这奇怪规矩确实存在,接着讲了一个故事,写一个穷车夫没钱看病,站在眼前苏大夫也能没看见似的继续打牌,拿了牌友牙医华大夫悄悄给他的钱放到桌上,苏大夫立马就治。至此,他这“各色”的规矩已经展露无余,完全可以结束了!

但故事要是真的结束,那这苏大夫就成了没有仁心只知认钱的家伙了!最奇的是后面,苏大夫不但送病人药面子,还把规矩必定的七块银元还给了华大夫,说了一句“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嘛意思?规矩面前人人一样!就算是济贫发善心,践行“医者仁也”的古训,也要先遵守规矩!这可真够“各色”的!

这苏七块,真够传奇!

同样,在书中其他十几个人物,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一个赛一个的“传奇”,有活着给自己出殡的刘道元,有死在自己能耐上的大回,有力大无比的张大力,有做人家爹又偷人家东西的“绝道”,所有故事都取材于生活方方面面,每个故事都被作者讲述的传奇无比,精彩绝伦。

二、人物描写到位

所有文学作品中的故事,都立足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要想写好,必须了解生活。冯骥才先生所写人物,跨越各行各业,粉刷匠“刷子李”,卖茶汤的“杨七杨八”,看古画的“蓝眼”,捏泥人的“泥人张”,甚至做官的开饭馆的喝酒的偷盗的,笔触伸及天津卫神经末梢之处,有些故事甚至闻所未闻。

但作者笔下的故事是那么让人可信。原因离不开他高妙的叙事能力和精彩的人物描写刻画。文中一般使用直接描写法,让人物在人前直接活动,展现自己。所有故事中都有对主人公或其他人的描写,有外貌有语言,外貌一般采用白描方式,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特色,如苏七块外貌“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所谓奇人奇貌必有奇能,这精神气儿,必要有一定的特长。此外,后面对他治病时候的动作描写,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都是其“奇”的表现。

当然,主要写什么是由故事内容来决定的,有些人物如酒婆,重点描写就在她喝酒后“醉醺醺的几步扭”,将酒婆喝酒后的醉态写的是曼妙无比,天下少有。刷子李,重点描写则在其必着黑衣服和使刷子时的韵味上。还有些故事中真正的“奇人”并不是主角,如《小达子》中的那个高手中年男子;有些人物作为暗线存在于文章里,如《蓝眼》里的造假画高手黄三爷。但不管那篇文章,对于人物描写都非常精当到位,使其“奇”得精当,“奇”得骇人!

三、语言津味儿十足

写作,离不开作者生长环境的熏陶,所以莫言笔下多是自己家乡高密东北乡村情景,老舍笔下的老北平风景京味儿语言典型合适。而曾在天津生活过的冯骥才先生,则在《俗世奇人》中,将天津味儿语言和故事人物“奇” 的凸现用得水乳交融。

津味儿表现在文中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使用上,文中处处皆是,很多都是有迹可循。更有一些天津特有词语的使用,对加强文章味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叫规矩?他就这规矩!”“谁料苏大夫听没听,”“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这些口语化天津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津味儿处处皆在。此外,文中语言骈散结合,音节韵味儿十足。“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后面的“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结构相同语义相连,读来又朗朗上口,精妙如斯!再读读这句“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苏大夫“眼中无人”的情形表露得一览无余!并且这样的语言若是出声读来,定当抑扬顿挫,语义明晰!这样的语言特色书中任一篇任一段都可感受得出。怪不得有人在讲《俗世奇人》课文时干脆把课文编了天津快板了!

优秀的作家必讲究遣词造句,所以冯先生提到本书语言时,曾说:“中国的文学史,散文在前,小说在后。小说的语言受散文影响。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决不是一写一大片。故而我修改的遍数很多。”所以这些故事,粗略阅读故事吸引人,让人大呼其妙;细细咀嚼文字精妙无比,令人拍案叫绝。

这十九篇故事都各有特色,值得细细赏玩。我只是从其共有角度简单叙述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