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理解的《秋天的怀念》的核心价值

(2014-03-27 16:47:58)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堂教学

我理解的《秋天的怀念》的核心价值

 

第一次读《秋天的怀念》一文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但真正细致的分析品味却是在去年入选课本后。读了几遍后,感觉本文像是一杯淡淡的清茶,初尝味道浅淡,越回味越是醇香。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理解、迁就、忍让和永不放弃希望的情感压抑在读者心头,哽咽在人们喉间。但让我们如此感动的,除了母爱外,儿子对母亲的自责愧疚、怀念理解何尝不是另一种值得我们品味的深情?

所以讲解本课时是慎重再慎重,在七年级学生入学两周,第一单元其他课文早已学完,对初中语文课堂有了基本认识后才进行学习。当时的课堂目标为两个,一是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对人物心理情感的作用;二是透过这些语言文字感悟深沉的母爱。课堂上领着学生体会到了我开始的绝望,后来的愧疚,最后的思念,也体会了母亲的理解与执着。自认为是达到要求了的。

如果没有这次再分析再研课,我很难发现自己那节课的问题——核心目标的遴选。教学设计时的立足点决定着语文课堂深度与高度。上次课堂处理时自己将立足点放在文字表达情感上,重点在后面情感上。没讲之前学生对母爱理解很浅显,讲解之后对母爱理解很深刻。虽然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也很深刻,但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是错位的。语文课应该是语文的天堂,语文知识和能力应该是课堂立足点,情感态度是附着其上的。本末倒置的设计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之途上费力费时无收获。

之前的小组活动中,我们将本课内容又梳理一遍,梳理内容之多超出我们预想范围,所以大家都有一个感觉,越分析越不会教了。我觉得,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本文的核心价值呢?

《听郑桂华老师讲课》一书《凸现文本的核心价值》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篇课文通常有数个语文教学点,这些点都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抓手。”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第一次设计时五花八门的原因之一。“到底选择什么才好?我认为,必须抓住文本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去设计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从一点出发带动全篇学习,才便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之妙,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本文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是什么呢?

是时间设置由春天到秋天这样的过程么?我觉得不是。写人写事的文章一般都离不开时间的,不过是明显不明显,长短不一致罢了。像初中课文里,《信客》的一生,《台阶》落成前后,《老王》《爸爸的花儿落了》《孔乙己》……课文中,时间都是或隐或现绕不开的。这点可以作为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人物情感的抓手,但不能作为核心价值的。

是叠词的使用么?文中“望着望着”“听着听着”是表示时间过程,为了和后面的“突然”“猛地”相对应。从语言文字的表达上来说,单一的词语如“望着”“听着”效果会弱很多。而后面的“整宿整宿”“大口大口”则是一种强调,是一种情感的加强,与前面的标过程效果完全不同。所以,这个也不是本文核心价值。

是“看花”的线索的使用么?线索是文章写作时的思维、情感的一种“工具”,很多文章里都有,有的是人物的行踪,像《故乡》类文章;有的是一种特殊的物体或事情,如《枣核》《背影》;有的则是一种情感,如《杨修之死》《我的叔叔于勒》等。而看花也是本文表达情感的一种行为,一个抓手,不是文章最突出最独特的,所以也不应该是本文的核心价值。

那么,是全文最多的细节描写么?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名词,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百度搜索)由此我们看细节描写是个大框架,不够具体,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莫如直接化大为小说为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环境描写。如果单把这些描写作为目标也是不合适的,离开情感的描写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学生就算学会了也会泛化滥化,不知到底该何处何时使用。

由此看来,很多我们要使用的一些文本内容,可能是奔向核心目标的台阶,却不该是最终目标。

核心目标的选择由“文本独特的表达特点”决定,也由学生的学习基础所决定。如《春》一课,文本独特的表达特点就是文章对春的形象描绘。如修辞手法的使用、用词准确优美等角度。而在学生已经学过本课后,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否要变化呢?答案是否定的。郑桂华老师就是在学生学习基础之上,由“春”传达出的感觉入手,讲解文章中的景象选择、语言的口语化、喻体的选择、短句的使用等,这些依然是核心目标下的教学内容。所以回到本课,前面所说的时间设置、叠词、线索、各种描写手法都应该是核心目标下的具体内容。

那么本文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很多人在读本文时都读出母亲对我的深情和我对母亲的愧疚,而据我对初二学生的调查,学生们可以读出前半部分母爱,对文中一些人物描写法学生可以发现,而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大多被学生们被忽略,或者是被文中的母爱给遮蔽了。而这些,都是情感层面的。所以,我觉得核心目标遴选时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将作者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愧疚的语文手法作为本课学习之选,也就是侧重于文章描写、词语与情感的一致性。

在这个目标下,描写的分析,词语的使用,线索、时间都可以作为台阶,帮助学生一步步了解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这样,也就达到“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提升”的隐性目标。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也许只是偏见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