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环节要求要具体
(2013-05-12 19:23: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今日一思 |
周六校优质课评选时听了同事一节《春酒》。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前面三篇课文是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和萧乾的《吆喝》。本单元内容上是民俗单元,体裁上是散文,从教学角度来看,有内容可教,有语言可品,属于那种容易出彩的课文,是教师们优质课上课首选课文。听本课的公开课也已是第六遍了,虽然如此,但每次教师不同,听课感觉也不同。
在学生们交流了自己知道的济源本土风俗后课文正式开讲,教师先是让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更正两个字音后抛出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句话是很多课堂上教师都会说的,但不知学生们知不知道‘哈姆雷特’是谁,理解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读完课文后把你的感受分享给大家。”学生一片沉寂,教师等待片刻后见没有动静就补充道:“说春酒也可以,说人物也可以,说读完课文的感受也行。”许是这次引导到位,学生们开始积极发言:
学生1:济源有喝满月酒,文中喝的是春酒,在本文中我读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生2:在本文中我感受到了过年喜气洋洋的热闹氛围。
学生3:文中喝春酒摆酒席,我体会到了作者家乡人文之美。(教师补充民风淳朴)
学生4:我由文中写“我”的细节看到儿时的“我”馋嘴,感到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学生5:我读出了作者对童年对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按照听课观点来看很多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课堂也算热闹,应该很是不错。但仔细分析这些学生的回答,内容上乱七八糟,形式是各说各话,没有思维碰撞,没有情感交流,感觉一盘散沙,也只算作是读完感受表达,而这个感受教师讲不讲交流不交流它就在那里。
同样是本课这个环节,另一个教师设计为“本文标题是‘春酒’,读完本文后给这酒再拟个名字,并说明原因。”学生们设计出“思乡酒”“故乡酒”“母亲酒”等等无数答案并从文中给出理由,这样有具体要求的交流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还在自己的阅读感受上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语文训练,学生在互相倾听过程中进行了思维碰撞,素养提升。我感觉较上面教师稍胜一筹。
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读完课文后设计“整体感知”内容这个环节,但怎样提纲挈领抓住文章重点,扎实有效地提升语文水平, 凸显整体感知应有的价值进则需要好好研究。教师过于放手,感知就会流于琐屑浪费时间,学生回答也会离题万里不知所云,只能抓住一鳞半爪,出现挂一漏万和东一鎯头西一棒的现象,对学生进一步研读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