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故乡》教学案例评析【转】
(2012-11-15 09:25: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堂教学 |
余映潮《故乡》教学案例评析
一节有“品”味的语文课
——余映潮老师《故乡》教学案例评析
文章作者:张建军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第135期 2009-1-8 11:03:1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余映潮老师根据小说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使语文教学呈现出新的生机。下面请看余映潮老师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并执教《故乡》。
一、案例描述
导入:今天我们以《故乡》为例来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段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即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闰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
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对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对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揣摩妙点,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写得好的地方和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揣摩妙点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
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闰土的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闰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
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中的“终于”用得好,表现闰土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
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结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评说人物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
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
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些告诉我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二、收获与反思
综观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特点,我以为凸显了新课标的精要——
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以下特点。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打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全面的发展,给了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一个“抓手”,开辟了一个崭新而秀美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