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解析及预习题设置
(2011-02-24 20:36: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堂教学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解析及预习题设置
一、散文学习注意内容:
教师必须对散文的结构、文本呈现主题的方式从解读者而非鉴赏者的角度进行审视,进行提取,形成一系列的思考问题,在课堂之上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之中蕴含的情绪,借助文本自身逻辑,从结构中获得语意的感悟”。
二、课文理解及分析: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关于“百草园”的理解是拥有一定共识的,那么,延续这种共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由“杂草”和“乐园”的矛盾进入细读,一一列出“杂草”(动物、植物),一一列出“乐”,逐步感受弥漫在文字之中的“自由”、“神秘”。而相对于“百草园”的单纯而言,“三味书屋”的解读向来是多样化的、复杂化的。从“批判私塾、压制儿童的自由天真”到如今的“对知识的向往”等等解读在文字之中都可以寻找的自己的依据。倘若形成在一种定势下进行教学,文章的主题必然占据思考的主要空间,从而使得语言的感受成为一种附属,这无疑又是与我们所共识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
王荣生在其《中学散文的四种路径》中提出两个问题,借以明确散文教学的第四种路径----经历文学探险的过程:在文学教学中,增加一种与“真实阅读的状态”贴近,让学生“经历文学阅读的探险过程”的课文类型,行否?在“把我的理解教给学生”,“领着学生阅读、帮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知识与方法”等之外,在语文课里再增加一种“与学生一起阅读”,如何?
干老师在研讨中提出的“研一研”正是以实践在回答这一问题。“何谓三味书屋?他的先生何以教出如许卓越的学生(不止一个)?先生为何不回答他? 先生陶醉在自己的书籍中,又当如何看?鲁迅在三味书屋阅读时家境如何?生计如何? 所以这时候互文参读就十分有必要。学生初读的感受,必定是朦胧的,此时不妨讨论一次,然后列出系列问题,分小组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作指导。”
以我们面对文本时的境遇,来成为学习的过程与资源。我们面对百草园部分,感觉其美,感觉其趣,感觉作者的绘写功力,那么就从这里直接入。我们面对三味书屋部分感觉摇摆难定,感觉众说纷纭都不无道理,那么就从这种“初感觉”进入。如果我们自己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而让学生不但没经历这种过程,甚至连疑问也省去了,那就不妥了。
干国祥:
我认为本文有两大价值:
一是百草园部分,作者用精神上的创造性,和生花妙笔,把一个枯燥单调的园子写得极为吸引人,百草园胜过百花园。二是在三味书屋部分,因为解读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再加上鲁迅少年经历的传奇性,所以此部分可以成为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三、目标及预习题设置:
三大目标:
百草园的描写,全文的童趣及其失落的主旨,三味书屋的研读。【以上内容取自新教育有效课堂研讨】
A类目标:
1、
2、
B类目标:
3、
C类目标:
4、了解作者,探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预习题:
1、
2、二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和中间过渡句;
3、细读课文,思考填空:_______的百草园,__________的三味书屋,并说明原因;
|
百草园 |
三味书屋 |
两者区别 |
环境 |
|
|
|
故事 |
|
|
|
游戏 |
|
|
|
心情 |
|
|
|
4、阅读重点部分,思考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或者填表)
5、课文开头第一段提到的“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后文却又说是“我的乐园”,真正让作者快乐的是什么?
6、你喜欢三味书屋中的人和事吗?为什么?文中寿镜吾老先生是作者所有文章中三位老师之一,你认为他有哪些地方值得作者怀念?
四、参考资料:
1、寿镜吾先生——鲁迅一生最为敬重的三位老师之一
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2、“三味”指哪三味昵?解释至少有五种。
第—种,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曾说过,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中多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时间,劝勉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努力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董遇的这一说法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学习中就要凭借“三余”精神努力进取,并据此将“三余书屋”改为“三味书屋”。
第二种, 《增广诗句题解汇编》卷四载李淑《邯郸书目》:“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意思是说,经书如肉汤,史书如肉块,子书如肉酱,说读这三类书正如品尝这三种食物一样,各具特色,风味迥异,称之为“三味”,因而将书房取名为“三味书屋”,寓含博览群书之意。
第三种,古语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意思是说,读四书五经之类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如尝丰盛的菜饭;而读诸子百家学说,则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作料。“三味”取名于此。
第四种,当年的房主人、鲁迅的塾师、清末秀才寿镜吾认为“读书有味”,加之书屋后园子里种了梅花和桂花两种树,称为“二味”,合起来便是“三味”。
第五种,寿镜吾的子孙对“三味”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意思是为人要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