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读《要相信孩子》
(2010-10-04 18:26: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收获 |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
——读《要相信孩子》
教育的终结点是各行各业的人,可我们评价机制却是学习和分数,所以教师关注点也就在孩子们的学习行为和分数多少了。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在学校里被我们唾弃打击的无数学生,走上社会却成了很多行业的佼佼者。
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大家都意识到了这方面的缺陷问题,关注点也增加很多,例如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增加了过程考核,但其立足点还是学习。而那些不善于学习或者学习能力确实较差的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的就是失败与痛苦了。而教师,是扭转这些情况的人。
苏氏提醒我们: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有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被忽略了,没有考虑甚至遗忘了。就是教师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独特的能力、潜着的力量和才干,而这些东西正是他们后来能够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劳动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觉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都有某种特殊的禀赋、某些自然的素质和某方面的倾向性。我们应该发展孩子们身上的这一切,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得到最充分的、最理想的施展。
1、我们必须仔细地观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掘他们身上根本的东西,让他们在校门内就能长上翅膀,准备飞翔。就是说教师的任务首先在于发现学生身上最好的东西,发展它,不用大纲规定的框框去约束它,鼓励学生独立工作,支持他们的创造精神。
孩子们往往正是现在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显示其力量的领域里做出成绩,然后从这些成绩里汲取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某个方面,其中包括某门课程成绩低劣弱点。
2、孩子们身上的各种优点,只有在适合他们的自然素质、倾向性和才能的劳动过程中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每一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才能和潜在的力量,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他个人的兴趣和所追求的目的。而这一切都要受个人不同天赋素质的制约,都要在作出成绩的过程中得到巩固,都要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才能变成儿童有意识的行动。
3、让孩子从童年起就特别热爱某一劳动,让他们从童年起就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是为孩子将来走向劳动生活,为他们今后能自由地、自觉地选择生活道路做好充分准备的重要条件。
如果教育对象在学习期间就能找到自己的归宿,那么当他毕业时,就可以勇敢地、自觉地、满怀信心地走向生活。
☆只有那些通过心爱的劳动发掘了精神力量的人,才能坚定地、信心百倍地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