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解读
徐江
不懂得文章的生成规律,就不会有好的解读。解读课文之前我在网上调查了一些中学教师的解读。《紫藤萝瀑布》的解读,除了从生命的意义上作一些归结之外,大都讲的是哪些句子写紫藤萝树整体的“形”、“色”、“态”和花的“形”、“色”、“味”,讲一讲相关的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拟人,少数人还能提到“通感”。我想,这些修辞手法不是不可以讲,但只讲这些恐怕就是重复相关知识。中学教师教学问题的焦点是不能结合《紫藤萝瀑布》内在的逻辑生成规律去解读这些修辞手段的意义及造成的文章美感,因而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低效的。
1.“住步”的意味。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自成一个段落,是文章的开头。发端突兀,令人愕然。虽然只是短短的9个字,但却写出了文中人物——“我”——的两种状态:一是行进中的“住步”;二是心理上“不由得”住步的心理活动。这个“住步”也许是被强制的,也许是自愿的,单从这一句话还看不出原因,“不由得”、“住步”会引发两种情境的想象——是什么吸引人的或让人心烦的事情使“我”在行进的过程中“不由得”就“住”了“脚步”呢?
2.看藤。
(1)藤“盛”之“壮观”。
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因为也看到了“紫烟”,也看到了“瀑布”。不过它不是飞流。那么是什么呢?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从未见”与“盛”共同摹状藤萝的性质。它们两个虽然共同作定语,但前者对后者有修饰作用,后者对前者有解释作用。“从未见”的是这样的“盛”,这样的“盛”是“从未见”的。这句话解释了前边“住步”的原因,显然是被藤萝的“盛”吸引“住”了。它是一个领起句,后边必然要继续交待它如何的“盛”。因为“从未见”的“盛”仍然是一种“虚”的表述,只有感性地呈现出藤萝的“盛”况才能让人理解“我”的心理上为何产生“不由得”的活动。
“盛”的含义在这里有二,一曰盛大,壮观;二曰兴旺,茂盛。“盛”是紫藤之神,写紫藤树的“形”、“色”、“态”,写紫藤花的“形”、“色”、“味”,其实都是为了写这一个“盛”字。所以,中学语文教师的解读不讲“盛”字就是没有入神。
请看文章如何感性地呈现紫藤之盛大、之壮观。
“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以“瀑布”比喻从大树上垂下来的紫藤萝,这就非常具体地以一种物质化的视觉感受将紫藤之“盛大”写了出来,使人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当然,后边写“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一个人站在一棵高大的树前,面对垂下的紫藤瀑布似乎有一种“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感觉,极言紫藤萝之“盛”。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感性的呈现,它直观地表述了紫藤在“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时的“本相”,也是留给“我”的视觉印象。在“瀑布”、“垂下”这样的形象中,我们不仅仅想象到紫藤攀附在高高的大树上,而且还应该想象到“我”在看到紫藤时春和景明、风轻日丽的情景。倘若风狂日暗的话,那一片紫藤萝不管它多么的“盛”,也不会稳稳地“垂下”来,成“瀑布”状了。紫藤萝成“瀑布”状需要“稳”。这就是辩证法。“瀑布”是飞动的,而紫藤萝“瀑布”则是在“稳”的状态下形成的。
很显然,方才我们说应该由“瀑布”而想象到“风轻日丽”,这个“日丽”与后文提到“挑逗”阳光也是暗合的。我们要体会文中这些内在逻辑的和谐。
与“瀑布”形象相通,高高攀附在树上而下垂的紫藤萝又像“紫色的大条幅”,这仍然是感性的呈现。不过作者在这里没有使用比喻词“像”字,而是直接说成“紫色的大条幅”,从“像”到了“是”,从明喻换成了暗喻。这样做更是直言紫藤萝是一幅自然的动人“画卷”,是巨幅“立轴”。视自然为画,读紫藤为读自然之画,显然作者的心情已经沉浸到自然之中了。我们要从作者写的物中来看作者之心。
作者说紫藤萝是“瀑布”、“条幅”,这是“我”在此时此刻独有的“私人”感觉。也许在别人眼中是树精灵垂下的一绺长发,或者说是上帝挂在树精灵上的一条巨大的紫绒围巾。不过“长发”没有“瀑布”有气派,“围巾”也没有“条幅”有诗情画意。
(2)藤“盛”之“旺盛”。
旺盛,我们在这里取其生机勃勃,有活力,兴旺茂盛之意。
下边我们就看作者如何感性地把紫藤写活,写出趣味来。
“瀑布”之喻,本身就是动的,紫藤是活的。
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生动的呈现。
“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阳光互相挑逗。”本来是浅色花瓣对阳光的折射,作者把这一自然现象视作紫藤花在“挑逗”阳光,把“折射”说成“挑逗”,不但造成强烈的视觉想象,而且赋于紫藤以情感,使用拟人手法,使紫藤显得更加活泼。
文中写紫藤的“闹”也是非常感性的。古诗云:“红杏枝头春意闹。”我们不妨仿写作“紫藤枝头生意闹”。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以上还是以拟人手法写紫藤的活泼之相,使人觉得像一群顽皮的娃娃。
文章除了这些常规修辞手法外,还使用了人们不太常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显然,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为什么盛开的色浅、待放的色深呢?你若有机会可再作观察再作比较。花瓣盛开,成舒展之状,变大变薄,自然色度减弱;而待放的花瓣敛缩成一苞,小而厚,自然色就深了。而这一自然现象作者用“沉淀”二字形容之,显然“色”有了“重量”,“色”能“运动”。这是一种意识作用,将视觉现象转化为脑子的思维想象,“神会而不以官受”。
文章还两次提到“紫香”——“香气似乎也是紫色的”,“浅紫色的芳香”。这里就是把视觉和嗅觉打通在一起。这种手法古已有之。杨万里《诚斋集》卷十七《又和二绝句》之二云:“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严遂成《海珊诗钞》卷五《满城道中》诗云:“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这都是“耳中见色”,声色并茂,所表述的事物不但生动且有趣也。“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六根”俗指眼、耳、鼻、舌、身、脑,通感修辞中将根识分别扫而空之,浑然无彼此,所谓“六根互相为用”、“六根融一”。
正是由于这种文学修辞手段,所以文中说:“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在一种“紫香”缭绕之中,“我”当然有一种神游于“梦幻”的感觉。由此而引出对昔日紫藤萝遭遇到的冷落及不堪回首的记忆也就比较自然了。这对于加深理解文章主旨——热爱紫藤、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具有强烈的反衬作用。
3.从“我”读紫藤读“我”。
面对着紫藤“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是被紫藤吸引而“住”步的,“我”爱上了紫藤。文中写道:“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跟阳春三月百花盛开的情景作了一点儿比较,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没有蜂围蝶绕,似乎有点冷清,但这种情景的交待突出了“我”对紫藤独有的观照。“有的就是”紫藤花,这几个字很有意味,那就是告诉读者这里“有的就是”一个看紫藤的“我”,是“我”发现了这片紫藤独有的“美”。
“我”感受到紫藤如“瀑布”,显出我“心”的大气及眼界的开阔。
“我”感受到紫藤花的“活泼热闹”,显出我“心”的愉悦乐观。
“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样壮观、有生命力的紫藤入了“我”的心,那么,“我”岂还是无度无量之人吗?
在“不由得停住脚步”阅读紫藤之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文章首尾呼应,表明“我”心之开朗,在与自然之物对语对心的沟通中走向新的生活。
“我”是“我”所是的。这篇散文就是“我”之“心”——爱草木、爱生活——的感性呈现。
4.指瑕。
此文第一个瑕点是文章有“事障”——“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我们说,一篇好的文章不应该给读者留下任何谜团,不便于读者解读。因为这不是日记,不要把别人不知道的心思写到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此文中“生死谜、手足情”就是一个谜团,人们揣测是作者对自己的弟弟患绝症的心情表述。这太具体了,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这种痛苦已经包含在“焦虑和痛楚”之中,就不必再加以解释了。既然前文没有任何交待,冷不丁地冒出这种具体的“焦虑和痛楚”,读来就很费劲了,而且使这篇观紫藤之美的文章无端背负上“生与死”的沉重包袱。此外,其弟弟患绝症这么大的心理压力看一看紫藤萝瀑布就缓解了,更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删去这些话语完全不影响文章本有的意旨。比如可作如下修改: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惬意。
第二个瑕点就是关于“生命长河”的议论有“理障”。
所谓的“托物言志”,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用得好,文章有韵味。用得不好,则显得生硬。本来写“我”读“紫藤”,能体现对自然之物的热爱,对生之热爱就足够了,无须再加上那直白的教化式的“生命”之叹。对结尾作以下这样的修改完全可以传达出此番意味: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流着,流着……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因为花木在特定时代仅仅是遭遇到某些冷落而不是灭绝,由此而引出“生命的长河”、“无止境”之议论,两者缺少必然的逻辑联系,搭不上界。从看紫藤萝发出这样的慨叹显然是过了头。删掉这段议论,加一个“……”让文章更含蓄一些。因为“紫色的瀑布……不断流着,流着”与“……”这样的组合方式本身就有说不尽的意味,其中就包括“生命无止境”。
转自:http://www.zhyww.cn/teacher/201006/33063.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