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江唤月
(2009-10-04 14:17:14)
标签:
月亮夜雨明月秋雨江唤月杂谈 |
分类: 灯下弹剑--情思回音 |
羌江上今夜无月,有的是淅淅沥沥、夜发清溪的小雨。雨城以夜雨著名,然而,中秋之夜少了月亮,相当于洞房花烛夜少了新娘。很是不甘心,于是驱车来到江边,在小雨中寻找,那看似波澜不惊的水中,除了倒影的路灯,确实没有吴刚和嫦娥的身影。
对月亮的在乎和崇拜,以中华为盛,超过世界上任何民族。除了嫦娥奔月的凄美传说,咏月成了古今诗人的最爱,没咏过月亮的,或许不会被认可为大诗人。月亮几时成了浪漫的标志?无法考据,但“风月”二字,显然是对浪漫风情最好的称谓。此外,月亮还是寄托相思、亲情的最佳中介,尤其是中秋佳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一人一事,你平时因各种原因,暂时忘怀,这不要紧,但在中秋这一天,你如果记不起某人,那说明你真没把他放心上,他一定不是你亲近的人。
记住、想起一个人,不一定非要表现出来。放在e时代,甚至都不必十分在意那条短信、那封邮件、那个电话。只要你真正想起,哪怕一闪念,被想的人也该聊以欣慰了。
想与爱有关,爱与生命有关,生命与阴阳有关,于是直接和月亮扯上更深的关系。爱是一对矛盾,有爱而无被爱便无所谓爱,就像太极的两条鱼、硬币的两个面。生命源于爱,爱须有被爱,彼与此、呼与应、施与受。。。。。。简化为阴阳、雌雄。善于联想的中国人,从还没有文字的远古起,就将太阳作为阳,将月亮作为阴,万物乃日月精华所生。
生命何以起源?意义究竟何在?人为什么来到世上?他们最终想干吗?据说智力健全的人都会或深或浅的思考这个问题,据说这一问题难倒了所有的智者,至今仍无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不是智者、是愚人,但有时候智者想不明白的事情,放到愚人的脑袋瓜里,也许可以迎刃而解,这就好像“精神病人”可以把人简化为:男人、女人,富人、穷人。以我之愚见,觉得人活一世的意义一点不复杂、本不是道难题,而是因为聪明人在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羁绊更多,不能简单、纯粹的思考问题,所以,自己把这个问题复杂化了。
“食、色、性”不是标准答案,但已经很接近了。我的答案是:既然生命源于爱,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就是爱。从终极意义作答,别无他选。我是不是很傻很天真?嘿嘿。
意义是一方面,实现是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爱仍然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与之对应的恨,还在超越爱主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实现爱是生命的唯一意义,我估计,最少要等到“英特纳香奈尔”在全世界实现那一天。
既便如中山先生那样伟大的人,也只能将“博爱”作为一种愿望,压根就没想过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实现。红尘之中,生命不再纯粹,就好像月亮原本是圆的,但却因光线、视觉、天气、心情。。。。。。让它出现阴晴圆缺。如果是一个纯粹的人、以纯粹的爱去看待生命,我想他眼中、心中的月亮,永远是光明、圆满的。
今夜,我在羌江边徘徊,秋雨如麻,穿过凝重的青衣,将赏月的愿望葬送于滔滔江水,一如情人面对绝情的背影,唯有清泪滴落伤心的湖中无处可寻。
真情无所不化,这是真理,大自然与人的呼应就这么神奇。雨水飘落在脸上,迷离我的双眼,刚开始还有轻轻酥麻的刺痛,慢慢的感觉舒服了。我感觉心灵正在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秋雨洗涤,正变得格外纯净。。。。。。一轮明月,什么时候悬于夜空?雨是什么时候停的?这难道是梦境?
身旁的亲人,睡梦正酣,詹姆斯两条粗壮的大腿露在外面,他的外公外婆也悄无声息,正伴着大半夜的家常话安然入睡。望着窗外的明月,看看表,凌晨四点钟。
睡意全无的我,轻手轻脚摸出门,驾车朝碧峰峡方向疾驰。空无一人的街道、更深露重的山路、雨后湍急欢快的溪流。。。。。。我问自己要去哪里?自己回答,去那个沉睡百年的古镇,看偏西的山月,听第一声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