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霭望尽夕阳山
(2009-02-25 21:40:55)
标签:
暮霭夕阳大雁夕辉弘一法师阳山杂谈 |
分类: 灯下弹剑--情思回音 |
从北碚回来已近黄昏,有一轮昏灿灿的夕阳在缙云山上。
有朋友发短信探讨“入世”、“出世”,都是昨天博文惹的祸,懒得费口舌,不理,呵呵。驾车飞驰在渝武高速路上,思绪也像长了翅膀,东一头西一头乱跑。
打小就喜欢夕阳,总觉得黄昏的太阳更圆、更大、更饱满,快要落山之际,更显安静、从容。夕阳颜色不温不火,既无震旦东升的跳动,也没烈日当空的火辣,像一个人经过生活锻炼、淬火的性格。
每每望见群山之间、长河尽头的夕辉,云烟冉冉、暮霭重重,波涛带着金光潇洒远去;最后一抹阳光在玫瑰色的田畴上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地成了一幅图画,心中就开始涌动,一股暖流怂恿着眼泪模糊视线,形与神,进入片刻的虚幻,思绪一直流浪到天边。
“夕阳山外山”超出了佳句的内涵,不只是一种意境,而是一种想象中的仙境。想象中,似乎“道”、“禅”、“慧”、“佛”各大门派的“带头大哥”,全都聚在那山的深处,清泉煮茶、笑谈人生得失的般般因缘。
金钱与情感,无疑是现代社会中人生最为实在和有分量的筹码,当下的情感世界,表面上有如万花筒般绚烂、璀璨,实则可以用“兵荒马乱”来形容,“真”与“久”都在如商场促销般疯狂的打折。夕阳下的“雁秋”,早已成了一坯黄土。情为何物?生死相许?大家都会咧嘴笑:那不过是两只大雁的故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来好说不好做。不论你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你都可能是进亦忧、退亦忧。于是乎,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懒得去管他先天下还是后天下。
关于“出世”,大部分人是想做也做不到的,范仲淹先生堪称先贤,他曾经想过走这条路,然而,他“入世”很深,再没走出尘世的围墙。改革失败,一系列的排挤和打击,使他成了折翅的大雁,无法再为国家尽匡复之志、为民尽康济之心,郁郁寡欢,心情灰暗到了极点。在思索自己的仕宦生涯、荣辱得失,回顾改革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在失望、怀疑、矛盾、悲愤中,他想过“退出”。但最终也没有做到,八百里洞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到死都在他胸中澎湃、激荡。
弘一法师留下的最后绝笔“悲欣交集”,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我读不懂的“万言书”,悲什么?为谁而悲?欣什么?何事可欣?悟不透的禅机,这可能就是“执象而求”,必然“咫尺千里”。
然而,人活在世上,“执象而求”又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