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世”与“出世”

(2009-02-24 19:07:26)
标签:

弘一大师

荷花

艺术成就

八大山人

精神家园

杂谈

分类: 灯下弹剑--情思回音

 

 

整理书柜,发现一摞书下压着一方发黄的宣纸,展开一看,竟是久寻不果、南昌知名画家王先生的画作。窄窄的条幅上画了一支水墨荷花。画面的大部分被残叶和茎秆占据,只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用淡墨勾出几瓣花苞,没着色彩,倒显得干净。黑白分明、简略随性,大概是王先生体现“出淤泥而不染”之清纯品质特殊的表现手法和用意吧,他毕竟是位不爱张扬却颇有思想力度的画家。

记得那幅画是王先生在“八大山人纪念馆”画来送我的。七年前一个闷热的夏天走镖江西,一场雷雨之后,王先生和友人陪我闲逛南昌城外的“青云谱”,见我在八大山人的一幅荷花前驻足良久,他问我:看出什么不同之处了吗?我随口说道:在下所见古今画荷,画者都以俯视或平视的角度取景布局,唯八大山人此画采取仰视,让人感觉观画者似乎与水中的青蛙处在同一位置,荷花的高洁,首先在视角上征服了人心。

没想到这句话让王先生甚为惊讶,说如此读画,他还是头一次遇到,似乎对在下有点刮目相看的意思。于是宾主回到茶室,继续喝茶聊画,他信手泼墨,写就了这幅荷花。

其实在下对画没什么研究,仅仅比较喜欢而已。

对八大山人,倒是一直比较感兴趣,也从正史、野史上做了些了解,这大概与我常常漫读明史有关,尤其对于甲申年天崩地裂的前前后后,一直想探究天朝瓦解的真正原因。我一直认为,单单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发难,关外满族人的胡服骑射,是不足以动摇数百年大明基业的。袁崇焕的冤死、吴三桂的倒戈,不过是压死大明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八大山人,正是在改朝换代的地动山摇中,以不同寻常的姿态和表情登台亮相的。

对八大山人感兴趣,不仅仅是他的的艺术成就,主要还在于他的身世和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经历,似乎在演绎四个字:入世、出世。

八大山人独树一帜的画风、作品及价值,有着不能复制和再现的稀缺性,这一点不少方家都有同感。的确,他的画很难作一般意义上的解读,早、中、晚三期,作品题材和风格变化很大,传世的佳作,大部分出自晚年。孤傲冷峻、清秀婉约、粗狂豪放,恣肆汪洋、舒淡空阔、淳厚古朴……确实无法用一种风格来描述其艺术特色。

我一直觉得奇才之所以为奇才,一定有他奇特的地方,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八大山人的奇特,在于他的身份和人生经历,可以简单的表述为:既是皇亲国戚的前朝贵胄,又是才华绝代的清高士子;既是一个曾经遁入空门的出家人,又是一个始终六根未尽的世俗之辈;既是一个缺失精神家园的流浪汉,又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艺术家。

从弃爵应试、追求经世致用,低调的人生亮相,到国破家亡、一切希望化为劫灰;从斩断尘缘遁入空门、追求“我与松涛俱一处”那种清静无为的境界,到悔恨“欲展家风事事无”、转向书画艺术中寻求精神解脱;从“曹洞临济两俱非”、否定修禅,到“今朝且喜当行”“欲蓄发谋妻”、重新“入世”……他出身的高贵和聪颖的天资,反衬着他的可怜、可叹。他似乎一直在挣扎,一种企图以改变人生轨迹来寻找和重建精神家园的灵魂挣扎,期望依靠某种外力,比如君主、佛祖、朋友、社会,来寻找出路。然而,数十年来,命运却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他、愚弄他、奚落他,最终在难以想象的痛苦中,癫狂无常。

人一旦到了被社会、生活逼进癫狂的地步,应该说是倒霉透顶了。正当人们为之惋惜时,不料他却在“焚袈裟仰天狂笑”的一刹那,实现了生命的化蛹为蝶,突然从大苦闷中一下解脱出来,像一部悲剧因素为主的喜剧影片,让人们的唏嘘戛然而止。

从此,他性格放浪、不理白眼相加,不睬世俗禁忌,不顾教义清规,不管利害得失,生活清贫朴素,内心却自由自在。他的这种精神自由,决不是像以往对现存秩序和观念的简单逃遁,也不是走老路、再度遁入四大皆空去“出世”,而是在“入世”的基点上,对现有秩序和观念的破解与超越,自觉地和这些外界的羁绊格格不入,自觉地不受他们控制,自觉地在坚守和张扬自我中寻找全新的生命意义。

这很难,但他确实做到了。

八大山人的晚期作品,似乎注入了一种密码,要真正读懂,需要找到相应的密钥。浅层次的解读,大概会明白这样一些道理:每个人都在拼命追求所谓生命的意义,到头来却发现,生命的意义完全在于生命自身的自由发展,而不在于依归外界某种理念和力量。

但往往这种顿悟来得都太迟、太迟,那挥之不去的铜驼石马之悲、岁月蹉跎之恨,并不那么容易剥离,所以说叫不容易做到。   

与八大山人有些相似的李叔同,或许是当代最后一个顿悟、出世者。弘一大师“入世”的人生亮相,堪称耀眼、闪亮。一个风流倜傥的才骏,在艺术成就如日中天之时,突然一个转身,进入青灯古佛、布衲芒履的暗处,没有人不感到惊讶,至于是不是一种顿悟,不得而知。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在问:为什么?为什么?到底为什么?

不为什么,生命自身的自由发展。

弘一大师的人生谢幕,是另一种风格。壬午(1942)年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在福建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右肋而卧,神态安详。圆寂之前,大师有条不紊地安顿了一切,除了“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悲欣交集”寥寥数语,没留下一丝一毫的牵绊,可谓出世出的那个彻底哦。

今天,“出世”与“入世”的观念,已经很难为现代社会所接纳,当尼姑、和尚是另一码事,另当别论。但似乎又有某种需要,时代前进步伐加快、社会财富猛增的同时,社会变得逐渐疯狂,人的功利心更加直白,身与心的隔膜与离异,折射出现代文明的困惑与不安。于是乎,在某些情况下,当下社会也有一些念叨“入世”、“出世”的人,个别人甚至会在“入世”和“出世”间装模作样地徘徊。不过依在下看来,这些人的大多数,都像是在证券交易所门口进进出出,“入市”也为利,“出市”也为利,人生的轨迹基本上与K线保持一致,说是为了一种升华和解脱,让人生疑。的确,大家都是凡人,多数人在利益面前,想说看淡不容易,各种得失的牵绊,总是“剪不断、理还乱”,别去勉强而为……

从片刻的虚幻中走出来,四周是明媚的阳光,这样灿烂的冬日,必然会有夕阳美景的跟进压轴。假如在夕阳的剪影中,八大山人与弘一大师擦肩而过,他们会说点什么吗?或许他们会说:讨论什么入世、出世?我们可是从没去想过。毕竟让鲜活的生命,活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活在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具象”层面,而不是活在苍白的宣纸上、发黄的书籍中,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云冈石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