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尤    物

(2008-12-05 15:09:30)
标签:

尤物

荤段子

稀缺性

霸王棕

林青霞

香港

分类: 灯下絮语--生活杂谈

 

昨天。海口第二夜,感觉仍然暗淡,还添了几分阴沉。傍晚的风,刮得更加起劲了,吹得椰树和霸王棕的“头发”都乱了,听说西伯利亚的寒流已逼近秦岭。

吃完晚饭,推不开的应酬又如影随形的找上门来,“东家”叫在下三选一:去楼下的推广会party品红酒;打四副扑克的“双抠”;酒吧中闲聊。权衡一番,我选择了第三种。第一种,听到酒就反胃,不去;第二种,打牌,收摊肯定在凌晨两点以后,明天还要起早,陪不起;第三种,闲聊比较有弹性,有回旋余地,还可以趁机溜号。嘿嘿,看来晚上的酒仗,并未对在下造成大的伤害,头脑还算清醒。

没想到酒吧闲聊的主角竟然是才从深圳赶来的“咸湿温”,一个在下不太喜欢、爱“冒皮皮”的“二杆子”,顿时就想撤退。“东家”显然为难,好吧,人在江湖、多栽花少栽刺,给点面子,坐一会儿。“咸湿温”当年在香港铜锣湾一带也算个人物,挣了些钱,多少有点儿才气,一向目中无人,不过每次在在下面前倒略有收敛。最喜欢讲“荤段子”,曾夸口说他收集和原创的“荤段子”要是整理成书,起码比某些名人的自传“厚实”、受人追捧、发行量大;他自恃有几分长相,到处沾花惹草,还一度想在大陆“擂台招亲”,像选“超女”一样选老婆,各方“口水”如倾盆大雨,使他高烧到四十几度的头脑稍稍冷却了些许,暂时作罢。到现在,四十多岁了,还是个“王老五”。听说最近也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在香港有些举步维艰,跑到深圳去混了。

“咸湿温”讲了一段最新流行的“黄段子”,然后假装正经说,自己正准备淡出商界,开始潜心做学问了。在下知道他喜欢“鬼扯”,半句话都认不得真,打趣问他研究的哪个领域。他说:“大方面来说,是女性。如果再划分一下,我主攻的是大都市时尚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边说边从多为公务员使用的那种提包里,拿出厚厚的一叠纸,拍得哗哗响,说道:“看,我的第一篇论文,题目叫‘浅析都市尤物的稀缺性’,这是第二稿,正在商香港的八卦杂志隆重推出。震动加轰动,应该不比汶川地震的影响力差多少。”

众人一阵哄笑。我接过来随手翻了翻,洋洋洒洒起码万多字,里面几乎囊括了港台地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所有顶尖女艺人:林青霞、赵雅芝、邓丽君、郑裕玲、张曼玉、李佳欣……几十个,包括“艳照门”的主角钟欣桐,实在记不过来,有的没听说过。多数被他论证为“波大无脑”或者“衣多识少”、离“尤物”差距甚远。总的一个论调好像是:漂亮的女人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昏花”,各种因素促使“尤物”的比例一路走低,越来越稀缺。

气氛从一开始就很无聊,在下喝了杯茶,借故回房休息了。

“尤物”,封建色彩浓郁的指称,旧时是指“既漂亮又聪明,外美和内慧完美结合”的女子,给人一种俗气和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时下已很少使用。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按此标准来衡量,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女子不是少了,而是比比皆是,使“尤物”这一概念本身已失去任何存在的意义。演艺圈是否具有某种代表性?在下认为不具有,个中理由,想必大家都明白。

旧时社会,女子读书和阅历受到很多局限,多数是不读书的。开启智慧的钥匙被“三从四德”这个“封建专制老男人”牢牢拴在裤腰带上,“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了旧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认同。漂亮女子不少,但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开放环境、灵动生活中凝聚智慧的却只有少数大户人家的千金,属凤毛麟角,故而偶尔碰上一个,觉得稀罕,便给她戴顶“尤物”的帽子,就像早些年给才华出众的人戴上一顶“博士帽”,让人十分敬仰。现在,“尤物”与“博士帽”的内涵,没有人再把它当回事儿了,不是吗?还去论证什么稀缺性,不是脑壳“有包”就是进了水,呵呵呵呵。

今非昔比,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各种养生之道的层出不穷,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化妆品、整容术,基因的择优进化……成就一个“美女”,简直比小朋友画画还容易。远的不说,重庆解放碑,外地朋友夜游之后常常感叹:“三步一个林青霞,五步一个张曼玉,重庆男人真的幸福加性福啊”。当然,谁也不大可能再进一步深入,去从学识、智慧、道德等方面,对她们普遍进行全方位的接触考察,但大体估量一下,都不会差的,说“才貌俱佳”并不算过分。“天涯何处无芳草”,其实放眼全国各大城市,乌云般翻滚的“都市丽人”,大多如此,只是她们拒绝叫什么“尤物”。记住了、别乱叫,小心挨骂、挨唾、挨打……

    最近在下厌烦了无休止的社交应酬,喜欢在网上打发闲暇时间,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并通过博客交流重新认识、了解一些老朋友,让我产生许多新感觉、感慨,一些在身边打转多年的朋友,原先只道有些酒量和拳脚功夫或者某种专业技能,没想到个个都是“青年才俊”,在下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小瞧兄弟姐妹了,惭愧惭愧。其中不乏一些认识与不认识的女性朋友,深为她们的知性、学养、才华、器识所折服;她们有独立、张扬的个性和优雅、闪亮的气质,显然不再是秀楼上深居简出的大小姐作派;她们博览群籍、感知敏锐、思维开放、思想活跃;或擅诗词歌赋、或擅归纳提炼、或擅散文杂谈、或擅理论逻辑,或兼擅皆优。总之,她们的才华、智慧,比在下这个大老爷们强多了。她们思想的火花,足以照亮现代社会知性的“半边天”,足以焚毁“男尊女卑”的最后一道藩篱;她们智慧的光芒,早已盖过“尤物”那风烛残年的一丝萤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快与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