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看剑未老时
(2008-09-17 15:22:04)
标签:
老儿鼎铛玉石晚年君臣岳飞 |
分类: 灯下絮语--生活杂谈 |
看到又有朋友新开了“挑灯看剑”博客,于是推想到网络时代仍有不少朋友喜欢诗词歌赋,这非常难得。我接触过不少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跟他们谈辛弃疾、文天祥、柳咏……他们大多数都瞪大眼睛,仿佛在听我介绍外星人的情况。能够略之一二的都不多,能够完整背下几首词的则更是少得可怜。
“醉里挑灯看剑”是辛稼轩“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里的名句,大气、深沉,意境高妙,百读不厌。但我每次读来,总有一种英雄迟暮、怀才不遇的感觉。的确,到了晚年,这位南宋抗金名将的生活充满了无奈与委屈、误解与嘲弄,可以说是相当平淡、甚至暗淡的,并不像他留下的诗词那么华丽绚烂、焰光四射,足以照亮宋词的小半个天空。晚年他还写了一首词,其中几句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髯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邻种树书”。词中抒发的境况情绪十分耐人寻味,按照字面来理解:到了晚年,回想过去,“廉颇老也”,须发已白,青春气息早已不在,出于种种原因,不得已将自己一生“治国平天下”的经验积累,拿去换取农业方面的书籍。这显然是一个滑稽、尴尬的场面。时光一去不复返,这是自然规律,但需要思考的是像他这样的大英雄、人中俊杰,为什么也会落得如此这般?
据载,当时的他,已渐渐步入年迈体衰的人生时段,但仍雄心勃勃、豪情万丈,发誓要为南宋的皇帝老儿收复河山、重振社稷,志向、目标的设定与当年的岳飞很相似,问题可能恰恰出在这里。在那些岁月,他不光在灯下看剑,还常常登高北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激动时情不自禁、老泪纵横。后来有现代诗人写他的眼泪“把半部宋史,都弄得潮乎乎的”。但显然他与岳飞一样,都表错了情。当时南宋的朝廷,并没有因为半壁河山丢失而苦闷、痛惜、要卧薪尝胆,君臣仍然是相当的亢奋与享受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照旧,压根就没有真正想过什么收复河山之类的“苦差事”,出兵北伐也就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说老辛“聪明也有糊涂时,英雄难逃背时期”其实一点也不过分。看他当时做了些什么,他带部队从江北归来之后,朝廷立马解散了他的精锐之师,让他住在乡下,明摆着南宋不想起用他,有让他逸情田园、不问政事、安心养老的意思。但他老兄却不安分,没有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或者研究花鸟鱼虫的习性、琢磨鼎铛玉石的布局,却整天关在屋里写报告、评实事、论政治、谈战略、做方案,写了厚厚的几大本。可惜朝廷根本不感兴趣,连递都递不上去,用现在的话说,机要员都不敢收。直到有一天,当他终于明白皇帝老儿和朝廷那帮人想的,与自己期望的不是一回事,甚至大相径庭的时候,才突然想到自己除了带兵打仗、吟诗填词,似乎一无所长,基本属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办法,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把那些报告、对策、方案拿到隔壁的老农家作抵押,换几本种瓜种菜的书来从头学起。
应该说他还算是明白人,洞察力比较强,醒悟比较及时,并且转弯转得快,不像岳武穆一根筋。否则,他一味的不识时务、固执己见、不承认形势比人强,继续梦想靠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总有一天会把那帮“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君臣“惹毛”。那样的话,西湖边上也许就不是岳飞一个人在那里看风景,他去与岳飞做个伴,可能性是极大的。
当然,辛弃疾、岳飞所处的境况,有着非常特殊的时空背景,他们的生涯、遭遇不具有普遍意义,与他们的气质、风度、才情、智慧相似的历史人物大有人在,结局却不尽相同。
今天我想谈一个不一定正确的观点供大家思考:“挑灯看剑未老时”。南怀瑾老先生说过一段话,我认为多少可以支持我的观点,他说的大意是:历史文化,无论中外,永远年轻,没有五千年。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聪明智慧都在四十岁左右,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有新的发明,人类在这一时间段的成果,积累起来就变成了文化历史。纵观五千年来的文明史,基本上是中青年人创造的,结果上下五千年历史,不过二三十年的经验而已。
上了年龄,最好就别“醉里挑灯看剑”了,清早起来,拿把木头剑到院子里舞舞,心神手眼到,自己身体好,家人亦放心,同事也高兴。哈哈。正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