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有一期关于读书的节目,主持人窦文涛请了史航、马伯庸、蒋方舟三位作家一起聊读书的话题。相较传统读书所讲求的字斟句酌、精研细读,马伯庸的读书法反其道而行之,只求“观其大略”,“知其大概”,让人颇感诧异和不解。
马伯庸“观其大略”读书法,大致就是每本书只大概地翻一遍,大略知道里面讲什么东西就可以把书放回书架了,以后万一用到了,不是要知道这个“东西”,而是知道去哪找这个“东西”,据称三国的诸葛亮读书也用此法。初次听闻,觉得马先生读书也过于敷衍了,一个有“文字鬼才”之誉的作家,读书怎会如此蜻蜓点水,不求甚解?但仔细琢磨,这种读书法也确有其优点----快捷、高效,有限时间可以获得最大信息量。对马伯庸而言,写作需要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信息,以便为创作积累素材,提供灵感。“观其大略”读书法能最大量地储备知识点,待需用时再重拾书本将知识点展开仔细研读,汲取所要的内容,的确科学实用。
洞悉了马伯庸“观其大略”读书法的奥妙,细想其实不仅适合作家,也同样适用于当下的许多人。如今知识大爆炸时代,信息瞬间变化,生活的快节奏让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如果一味追求精读,可能一年也读不完一两本。而“观其大略”就能大大提高阅读量,拓展知识面。事后有模糊想不起来却要用到的知识,只需找“度娘”帮忙即可。
其实“观其大略”读书法,我们平常有意无意也在使用。就自己的经历来说,一次码博文,因文字水平有限,在想表达博友们的文章对我思想所产生的触动时,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文字。正郁闷时,脑海里突然闪过几个字,“袍子里藏着的小”,鲁迅的这个“小”不正是我想要表达的嘛。于是,我上网输入“鲁迅、袍子、小”几个字,电脑立马跳出鲁迅的《一件小事》。重读这篇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学课文,感动之余,发现文中的另一句更契合,即“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博友们记录的生活琐事虽都是一些小事,但对我也一样有着提点警醒的意义,此处借用鲁迅的这段话再贴切不过了。看,有了百度,引经据典已不是什么难事,传统的阅读方法看来也要与时俱进了。
当然,“观其大略”并不适合所有人和所有的书,阅读本就因人而宜。正如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中所写,“不必听什么劝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运用你的理智,做出你自己的结论,就行了”。不过网络时代,马伯庸的“观其大略”读书法还是非常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