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话迎客的饺子送行的面,送别吃面,取的是常来常往的意思。受母亲影响,我也喜欢吃—面,特别是那种放了猪油的红汤面,醇香鲜美,什么吃也不厌。
不过小时候我不但不喜欢吃面,还特别讨厌吃面。讨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母亲做的面条太寡淡了。味道寡淡不能怪母亲,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家家油盐都不富余,调味料也没现在丰富,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同样,当时的物质条件也限制了主妇们的厨艺发挥。好在那时的蔬菜都是正宗绿色蔬菜,施的是有机肥,且都应时令,稍放些油盐味道差不到哪去。母亲喜欢吃面,舍不得买现成的,都是自己手擀面。现在的手擀面好吃,滑爽劲道,但很大原因是有好汤打底。一碗面条,面汤很重要,甚至比面条本身要重要得多。1951年,作家张家玲参加一个旅游团到杭州,在西湖边的餐馆吃面。她喝光了面里的汤,因为觉得那汤实在好味道,将一碗面条剩在了桌上。这是不合适的,她自己也这样感叹。母亲的面条擀好后,煮一大锅水,水开后放面条煮至浮起,然后放油盐、最后放一把自家种的小青菜。因为是手擀面,为防粘连,面条上会撒不少淀粉,所以下锅后面汤整个是浑浊的,盛在碗里的面条和面汤水乳交融,不似小吃摊的面条汤是汤,面是面,汤清面白、清清爽爽。不过这也不打紧,面汤好或浇头好也行呵。可惜面汤清汤寡水,浇头只有青菜,这样的面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没啥诱惑力。现在人油水足,难得吃回青菜觉得爽口清新,但那时的肚子比较缺油水,无油还刮油的小青菜吃在嘴里只觉得一股子青子气,实在没啥好吃,甚至还难以下咽。因此,每次看到母亲两手握着长长的擀面杖在面板上用力吧搭吧搭地擀面条时,我就暗暗叫苦,今天又要吃不饱了。
不过后来有一年我生水痘,被母亲关在家里不许出门,说是出门见风,病情会加重。母亲还特意为我这个“病号”做了一碗红汤面。面条是机器压的,一根根纤细有形,不象手擀面那般肥厚软烂,整齐排在碗里非常悦目。面是红汤面,面里有没有红烧肉不记得了,只记得一根根面条饱浸汤汁非常鲜美,而且还有些许嚼劲,一碗面云卷残云一会就下肚了,吃完心想,如果每次家里都吃这样的面条该有多好。
再后来,生活日益好转,母亲也不再手擀面了,要吃面条就到面店买,宽的、细的、扁的、粗的任你选,价格也还好,母亲也觉得没必要再劳神子手擀了。随着几次搬家,母亲那根长长的擀面杖和宽大的面板也都不知哪里去了。三十年风水轮流转,现在倒流行起吃手擀面了。有一年,我心血来潮想起做手擀面,因为女儿说同学妈妈做的焖面太好吃了,请教了这位妈妈,原来这个豆角焖面得用手擀面做,机面做不了,而且手擀面还要和的硬点才好,这样焖出的面条才会劲道有嚼劲,否则一焖就烀成一块面坨坨了。回来和先生说,先生说这还不容易嘛,立马动手开工。他小时候也是经常吃手擀面的,自然轻车熟路。动手做手擀面时不由怀念起小时候家里的那根长长的,粗细适中的擀面杖,它是父亲淘来的木棒打磨出来的,只是已不知丢失在哪里,也许是给了哪户人家,又也许已被当做柴火丢进了炉灶,现在它只能和母亲擀面时一起一伏的身形永远留存在记忆了。
再后来,街上开始出现方便面,一泡即可,味道鲜美,一上市就受到大众欢迎。我们那会常吃的是无锡产的中萃面,四角五分一包的样子。那时的方便面调料只有一包,基本全是味精吧,所以特别鲜。面饼泡开后,面条根根卷曲呈螺旋状,且吸足汤汁后特别鲜美弹牙,立刻风靡一时,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买几包解馋。再后来,有了统一方便面、调料包从一包变成三包,味道更加丰富,口味也多样化。胜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方便面的好吃是在于它的味道浓郁鲜香,而现在,这过于厚重的口感却也把胃口吃倒了,吃完面打嗝回上的气味让人很不好受的,所以现在如不是实在不方便,或馋得不行,一般也不轻易吃方便面了。
不过去年参加新浪活动试吃的韩式泡面却让我对方便面有了新的认识,方便不用说,一分钟煮面即可。然后将三包调料往面条上一倒,筷子拌两下即可开吃,前后两分钟搞定,真的是方便。味道嘛,各种甜、辛、辣、酸、香,每一种味道不突显却又有一席之地,很丰富的口感享受。最喜欢其中的蒜味,淡淡的辛香,开胃,让人很有食欲。更关键的是,吃完没有一点反胃,没有口干舌燥,很舒坦的感觉。


韩国必品阁泡面一袋,过年时留到现在,一直没舍得吃。
一袋面、一袋酱包,还有一袋海苔包
面条用开水煮一分钟
面条捞碗里,根根Q弹呵。

两袋酱料包倒入面条拌匀即可
根根面条都裹上了浓郁的酱料,每一口都很满足
炎热的夏天不想在厨房兴师动众,两分钟搞定的韩式泡面倒正合适,简单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