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喜饼,是山东乳山市特有的传统特色面食,它主要是婚庆宴会上发给亲朋好友的一种烤饼,故称“喜饼”。喜饼口感松软,味道甜美,风味独特,同时便于携带而受到当地人的欢迎。据称在乳山市没吃过喜饼的,大概只有吃奶的婴儿了,可见喜饼普及程度。送“喜饼”的礼节,其实在江南也有类似的习俗。
以往常熟乡下办喜事,办事人家总会提前定做很多红糖糕、发糕等,上面还要盖上红印或点上红点,寓意“高升”的好兆头。那时乡下也不讲究,回礼时一户人家发一个红色塑料袋,里面有瓜子、花生、红枣、糖果、发糕等,有的还会装两截甘蔗、几个桔子。每次婆婆都会把糕留着让我们带走,说我们在外地吃不到这样的糕点,拿回去尝尝新。这种糖糕虽然制作得不是那么精细,但贵在用料实在,自种的糯米轧成米粉后拌入红糖混合,全程手工制作,土灶蒸煮,出笼后的糖糕香甜且韧性十足,口感特别扎实。不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风俗没变,但其中的内容却悄悄发生了变化。如今办事人家不再去馒头店预定手工糕团,而是直接换成了真空包装的市售糕点,如蛋黄派。这样一来倒是省事不少,但这种真空包装的零食总感觉少了浓浓的“乡土味”,没有原先手作糖糕来得质朴和亲切,也没有了乡下美食的独特味道,真是索然无味。
现在想想,真是好几年没有吃到乡下那种盖着红印的手工糖糕了,那种深红色、表面上镶着红绿丝,硬的象板砖,蒸煮加热后又香甜软糯粘牙的红糖糕了。
在堂妈小橱的微博里看到了乳山喜饼的方子,吃货立马本性暴露,开始心痒痒,手痒痒了。即然山东人家把它奉为喜宴上给亲朋好友的回礼,那味道肯定差不了。咱也DIY一回,做一回地道的山东银吧。
美食是不分地域的。
柔软香甜的乳山喜饼,口感和面包有点类似,可以称之中式面包了。
金灿灿的大饼,中式面点用西式做法成就的美味
材料:面粉300克,花生油50克,白糖50克,酵母5克、三个鸡蛋
白糖和酵母加入面粉中搅拌
然后加入鸡蛋和花生油
全部揉匀成团,
用保鲜膜盖好面团,等待发酵(没有水,发酵比较慢)
放置一夜,面团发酵两倍大后取出,再次揉匀,再次醒半小时左右
醒发的面团分成45克一份的小剂子
排气,揉匀,擀压成圆饼

放温暖处再次发酵二倍大

发酵好的面团一面刷油,刷油面朝下放入预热好的烤箱,165度,先烤十分钟
一面烤十分钟后,另一面刷油朝下再烤十分钟
烤好的喜饼,通体金灿灿的,堂妈关照只能下火烤,这里忘记了,上下火一起烤的,效果也不错,并没有鼓变形,估计和烤箱大小有关,如果烤箱小,建议只有下火烤。
放烤网上晾凉,趁热吃,暄软香甜,一股浓浓的花生香味。其余放冰箱冷冻保存,吃之前提前取出回温,然后放微波炉加热即可恢复暄软状态,是不错的早餐之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