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和父母同住时,因为家里人多,难免有米量不准、或因某人不回来吃而剩下多余米饭的时候。有剩饭时,一般家里下顿就会少煮点米,等新鲜米饭快煮熟后,将剩饭直接扣在新鲜米饭上,用电饭锅的余温将剩饭焖热。盛饭的时候,总是老爸抢着将最上面的那团剩饭盛在碗里,而给我们盛新鲜米饭吃。饭桌上有鱼、鸡等好菜时,母亲因为不喜吃荤不太动筷子外,父亲总是先挑鱼头、鱼尾等刺多的地方动筷子,鸡也总是先吃脖子、爪子等骨多肉少的部位。一顿饭吃的差不多了,因为舍不得浪费,剩下的汤汤水水一般也都是他们包消。穿衣也是,总是舍不得买新衣服,总说自己衣服够穿,难得帮他们买个把件衣服,价钱稍贵些就会心疼地反复唠叨说不值得、浪费了。搞得我们为了少挨“骂”,只好“坑爹”了,骗他们说买的是便宜打折货,就几十块钱而已,然后这样他们才会心满意足地穿在身上……如此种种应该是中国父母的“通病”吧,总是觉得自己苦点累点无所谓、总是想着要把最好的留给子女。
感谢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操劳一辈子,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这些恩情,做子女的是无法回报的,唯有把爱继续传给下一代了。
今天,借“美食感恩季”契机,用父母们“最爱吃”的剩饭打造一款美味烧麦,这款烧麦食材家常、操作便利、造型精美,就象父母对我们爱一样,细微平常,无以察觉,但却是最感人,最伟大的。

今天做烧麦的面粉中加入了乌饭草汁,擀出的面皮呈淡紫色,蒸后呈淡黑紫色,颜色比较别致惊艳。特意加入乌饭草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乌饭草有一个感人的传说——宜兴版“目莲救母”的故事。佛经《佛说盂兰盆经》说,目莲和尚的母亲因在世对神明不敬被打入地狱,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为母亲准备的饭菜总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能吃上饱饭费尽了心思,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咀嚼,发现这种树叶虽叶汁乌黑却香润可口。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应该就不会遭狱卒抢吃了。于是目莲将采摘的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卒们不再争抢,目莲的母亲也终于吃上了饱饭,后目莲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江南一带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有吃乌米饭的习俗,并且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有了美丽动人的传说的浸润,今天的这款烧麦是不是有了别样的滋味呢?
借这款染了乌饭草汁的烧麦向父母们表达感恩的心意,祝父母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一切顺意。

别致的烧麦,别样的心意。

深沉的外表下,是包容、隐忍、丰富、细腻,充满爱的内心。
用简单食材打造别样美食,让父母们吃得放心、吃得省心、吃得开心。

材料:炒熟的鸡蛋、生胡萝卜和青椒切碎,剩饭一碗。

香肠蒸熟切碎末。

锅烧热,先炒鸡蛋,在锅里划散后炒熟盛出。然后再倒少量油(因为香肠含油脂比较多,这里就少放些油了),放胡萝卜煸炒,稍后放青椒翻炒,中途放些盐调味。

胡萝卜、青椒煸变软后放鸡蛋和剩饭略炒即可。因为香肠本身比较鲜美,味道会渗入其他食材中,其余调料就不用加了,口重的可以再放些调料。

五彩缤纷的鸡蛋香肠炒饭,已经很诱人了呵,但下一步会让它更诱人呢。

取适量乌饭草汁(做法见乌饭草)拌进面粉里,揉成面团醒发半小时左右。

面团醒发后切成小剂,擀成薄边,四周压成荷叶边。

包入炒饭,多放些,这样做出的烧麦才会饱满坚挺呵。

用左手大拇指尽量把炒饭往下压实压紧,右手收拢面皮,然后中间靠上的位置用拇指和食指掐出一条“腰”来。

用烫软的香菜茎给烧麦腰上系条绿色腰带,美艳的烧麦亮相了。

入冷水锅中蒸十分钟左右即可。

咬开,鲜甜、清香,微辣、绵软,色彩缤纷,口感丰富,饭菜合一,真是欲罢不能呵。

平常的剩饭也有春天。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看来这款美食很适合父母们呵,也希望父母们能延年不衰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