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砌成的庄寨——永泰仁和庄

标签:
仁和庄永泰庄寨传统建筑旅游 |
分类: 古村保护 |
青石砌成的庄寨——永泰仁和庄
仁和庄离爱荆庄不远,属于同安镇的三捷村,由于庄寨的外墙用青石砌成,所以又名青石寨。
青石寨2009年成为首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青石寨外墙全是青石,看起来“固若金汤”,所以有人称之为“民间固宫”,不是有人称培田民居那样的“民间故宫”。但青石寨(仁和庄),占地也有6070平方米,是很大的一处有防卫功能的民居,其规模不比培田最大的民居“继述堂”小多少,只不过风格有所不同而已。说是“民间故宫”,似乎也可以说得过去。
青石寨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和培田继述堂的建造时间段相差不多,属于同一时代背景的建筑,同属于清中晚期。
青石寨还是属于有防卫功能的围合式家族住宅,以中轴线祭祖厅堂为核心,有六个厅堂,房间378间,正座七开间,横楼三开间带小厅。该大宅除了有较强的防卫功能外,其平面布局和功能同样属于传统的大型院落式民居,应该可以说,青石寨这样的大型“庄寨”和培田的“九厅十八井”有“异曲同工”之妙。
青石寨的建造者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幹的后裔。建庄者张序捷、张序仪、张序光三兄弟是随王审知入闽的梁国公张睦的三十代孙,张睦携四个儿子举族从河南光州来到福建,张睦算是入闽开基祖,第九代就是爱国词人张元幹。根据有关史书所载,当年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南下时,很多人是拖家带口的,张睦带了四个儿子举家来到福建,符合历史。而且推算起来,年代也基本符合,1830年至今又有180多年,现在的张氏子孙应该是三十七至四十代左右,以后各代繁衍迁徙情况也清楚。所以,我对张氏家族的传承迁移史是认为可信的,当然也相信青石寨的建造历史。
“乡土建筑”的研究,往往可以找出当地历史的脉络,这也是很有意义的“文化资源”。
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和他的亲属、部属在福州、泉州和建州(今闽北建瓯一带)有后裔留下,经过长期繁衍发展,以后形成一定规模的家族甚至村落,是符合历史的,有其可能性,大多是可信的。但有的地方和王审知完全沾不上边,年代也对不上,硬是和王审知拉上“关系”,我看就没有必要了。
看了青石寨的有防卫功能的围式家族式建筑,这些建筑和闽粤赣边的“客家建筑”何其相像!还有房屋主人张氏家族,其迁徙脉络和“血缘”关系又是多么清楚!可是,为什么这里的人不叫做“客家人”呢?
这里就联系到如何给“客家人”定位的问题了。什么是“客家”?什么是“客家学”?……
这些问题看来都要重新再考虑了。限于篇幅,由于原打算只写建筑和有关“庄寨”,关于“客家”的问题留作今后再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