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都市人群从温饱走向了小康生活水平,自古以来形成的以谷类食物作为主食的饮食结构受到了“冲击”,肉、鸡、鸭、鱼等副食类占领了主食的地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人均每日主食(谷类)的消费量已不足250克,而由脂肪供给的能量却超过了30%,蛋白质的供能比例也达17%以上,膳食结构已趋于高脂肪、高蛋白质和高热能。这种不符合科学饮食结构的过分“富裕”,主副食错位,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一、饮食中主食与副食的“错位”给人体造成的危害:
在主食和副食的“错位”中,如果饮食中动物类食物食用量增多的话,危害就更为严重了,可直接诱发冠心病、糖尿病等“富裕病”,甚至是导致癌症的发生。动物性食物含脂肪和胆固醇较高,尤其猪肉,一般含脂肪量都在30%以上。动物脂肪中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对人的心血管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吃多了肉食类饮食会造成代谢紊乱,使人肥胖,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近年来,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这与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有必然的联系。
二、以谷类饮食为主才是保证健康体质的硬道理:
谷类是人类理想的主食。因为谷类食物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能量外,它们还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维生素B1。主食地位的改变,一个明显的危害就是导致维生素B1缺乏。
维生素B1的发现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当时,由原来小磨坊磨米改为大型机器碾米,加工出精白大米,在以大米为主食的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吃了这种精白大米后出现了脚气病,受害者数以千万计,后用米糠治疗,症状得以改善。后来,在米糠中分离出一种含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维生素B1,也称硫胺素。所以,主食消费量减少,过多食用精白米面,很容易导致维生素B
1缺乏,引起脚气病等。因此,平时不但要多吃大米类主食,还应经常掺杂点粗杂粮类主食,如小米、玉米、荞麦面等煮粥喝,粗杂粮中膳食纤维含量也较高,有利于排便。
三、合理搭配饮食,使“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在日常饮食中,应当怎样吃主食才能科学而合理呢?我国居民膳食应该以“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食物多样”:指膳食中要包括五大类食物,即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奶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类和纯热能食物(如植物油)。平衡膳食必须要由上述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除此之外,各种食物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要合理搭配,才能使营养被人体吸收更合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体健康,使人延年益寿。
一个成年人每日粮食的摄入量一般为300~
500克,还要根据劳动强度、性别、年龄来决定,幼儿、女性、轻体力劳动者和老年人相对要吃得少些,但最好也不要少于300克。主食的种类不要太单一,最好掺杂吃些粗杂粮和一些干豆类。粗杂粮所含维生素和无机盐较细粮高,豆类含蛋白质丰富,且质量高,与谷类同吃可以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一日三餐中主食的分配大致为早餐100克,午餐150克,晚餐150克,其中应该安排每星期吃一至两次杂粮或豆类,如小米粥、绿(赤)豆粥、玉米面等不同的杂粮。只有科学合理地平衡膳食才能满足人体的健康需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