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与画温馨提醒:深秋季节防风防寒防“面瘫”

(2008-09-29 11:51:49)
标签:

季节变换

防风

防寒

防“面瘫”

健康

分类: 中西医结合治疗

按语:几天前博友曾向我提问到“面瘫”症状?昨天在和朋友交流时,朋友又提到早晨来上班的路上,遇上一位嘴巴歪斜等特征的妇人在问路:电线杆上“牛皮癣广告”治“面瘫”的地址…热心的朋友随即提醒她及站在她身边的丈夫俩人,不要愚昧地去相信江湖行医骗术,不要耽误了病情,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应立即去正规医院就治“面瘫”病症。

    时下正值夏秋交换之季 ,气温变化无常,前几日气温高至32度左右,这几天又突然降至24度左右,这么大的温差,一部分人群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口歪眼斜的症状,这就是医学上说的“面瘫”。

所谓“面瘫就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症,称为面神经麻痹。依据损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类。
  ⒈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指病损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又称为核上性面神经麻痹。
  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通常所指的“歪嘴”。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临床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眼睛流泪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征。

现代医学理解“面瘫”发病原因:

⒈人体面部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
   
⒉由病毒感染直接侵袭面部神经所致。如病毒性感冒并发之症状。

⒊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的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

    一起来理解中医病因学患者因脏腑气血虚衰,加之外邪侵袭加之以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夫妻房事劳累;或疲劳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或正气卫外之职受损,风邪乘虚而入于经络,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致;或嗜食肥厚味,痰湿素盛,又加外风侵袭人体时致经络痹阻,而引起口眼斜之症;或情志过极,肝阳偏旺,肝风夹杂痰炎横窜经络,上潜窍络而发病。

帮你学会了解“面瘫”先兆:

“面瘫”病因初起之时,一般会有耳后乳穴部位疼痛的症状表现,因耳后乳穴部是面部神经走行的一个部位,面神经走行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面神经孔里面,当面神经受到病毒侵袭时会出现水肿,受压迫后就会出现疼痛。所以,在感染上病毒性感冒后,后耳朵后出现疼痛,很有可能是“面瘫”先兆哦!如果在这个时候引起重视,立即去正规医院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完全可以控制住让其不引发“面瘫”病症。也就是不再会出现额头绉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眼睛流泪等症状,或者即使有发病症状也会是很轻的了。

问: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来预防“面瘫”疾病?

答:“面瘫好发于2050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的人群。在四季变换之时,温度无常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生,且是高发期。因此,我们要顺应四季变化之自然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身体体能的锻炼: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散步、跑步、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爬山、跳舞等来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用饮食来养生,平日可以多吃些韭菜、芹菜、西兰花、洋葱、弥猴桃、苹果、红枣、坚果等果蔬;用睡觉来养五脏;衣服添减时注意身体的保暖和防风防寒,尤其是在气温较低的夜晚,睡觉时应盖好被子。年老体弱、病后、脑力过劳、酒后及患有高血压病、关节炎、神经痛等慢性疾病人群首先要注意保暖,在天气寒冷时尽可能不要迎风行走,应避开风寒对面部的直接袭击。 

患上“面瘫”疾病应注意的事项:患上“面瘫”疾病以后,一定要早期治疗,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来消除神经性水肿,那么症状就很难在日后得到恢复,即使是手术减压效果也不理想,产生后遗症后,给患者带来终身困扰。

目前最有效、最科学的临床治疗应该是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综合治疗,即在针炙穴位治疗的同时需要采用西药抗生素来抗病毒治疗。(在此,提一下博主的父亲,是位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等疾病的专家,从医50多年来治愈这方面的患者无以计数)。如能得到及时而科学的就诊,一般一周后就能使各种面瘫症状逐渐消失。
 提供“面瘫”常见的几个针炙选穴:地仓,颊车,四白,阳白,颧髎。。(诗与画博主版权:属博主原创,尊重原创,谢绝转载、盗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