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xiaofeng
xiaofe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48
  • 关注人气:2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2019-11-05 09:15:18)
标签:

光州

潢川

陈元光

浮光山

濮公山

分类: 信阳文史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一、浮光山又名弋山、濮公山

二、弋阳、光州、光山之名同出浮光山

三、东南第一峰

四、“光州十景”之首,光州文化之山

五、到底有几座浮光山?

六、“浮光”就是光州的代称

七、“浮光陈氏”之源

八、哭泣的浮光山

 

 

有一长联:“生弋阳定闽粤文治武功威名传千古,闯台湾下南洋开疆拓土后裔遍五洲。”说的是1300多年前,有一支陈氏,因陈政、陈元光父子奉诏入闽平乱建漳,与所率87姓将士近万人全部落籍不归,繁衍生息于闽粤大地;其后裔又在300多年前明清交替之际,东渡海峡,过台湾,下南洋,走向世界,以至于今天享誉海内外——她就是浮光陈氏。

说浮光陈氏,离不开光州,以及赫赫有名,蕴含着无穷人文内涵的浮光山。

 



一、浮光山又名弋山、濮公山

 

在潢川县的西北,与息县县城隔河相望,淮河南岸有一座山,就是浮光山,又名弋山、濮公山。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淮水又东径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阳山也。《大清一统志》记载:“在光山县西北八十里,一名浮弋山,即弋阳山也。汉书地理志:弋阳县有弋山在西北……旧志谓之濮公山。”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浮光山东、北、西三面环淮水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卫星地图显示的浮光山与黄国故城、故城南边的龙湖位置图

 

此山为什么叫浮(扶)光山?《水经注》云:“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宋《太平寰宇记》云:“周回二十里,俯映长淮,每有光耀,因名光山。”《通志》注:“弋阳山,一名浮弋山,仰凌碧落,每有浮耀,如玉蕴于山,又名浮光。”当你到达现场,淮河从西、北、东三面呈倒U型环山东去。其山不高,可以想见该地水汽之充分,在朝阳或夕阳映照下,光浮于山之景。说此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耀”绝非虚传。有关“浮光”还有另外一个视角,清翟元鹤《登濮山》:“俯首视淮河,一片波光洁”。息县文史专家徐泽林也说:因淮水从这里缓缓流淌,山映千里长淮,浮光耀金,得名‘浮光山 ’

为什么又叫濮(仆、僕)公山?说唐朝时,有一名叫僕僕的道人隐居此山,采药炼丹,悬壶济世,为万民所景仰,为了纪念他,遂将此山改名为濮公山。信阳文史专家程思明从语言学角度,对此做了独到的见解:“古无轻唇音”,即“濮”、“浮”唐代同音,“濮公山”就是“浮光山”。

为什么又叫弋山?《汉书·地理志》说:“弋阳县有弋山在西北”。到底是因为此山的南边有弋阳城,此山才得名弋山?还是这座城因为在弋山之南而得名弋阳城的?这还有待于考证。目前仅知,弋阳城的历史是很古老的。战国楚系玺印就有“弋易君鈢”“弋易(陽)邦粟鈢”,都证明了楚设弋阳县(郡)。对此,历史学博士后后晓荣的《秦代政区地理》一书有权威的认定。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座山是先叫弋山的。《漫谈濮公山往事》一文就说:“这山古树成林,常年聚栖鹦鹉、海燕、玉鹭等。古人常用带绳的猎箭射捕山鸟,故把此山名称为‘弋山’或‘弋阳山’。”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后晓荣的《秦代政区地理》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东汉时期的“弋阳侯相”封泥

 

浮光山还有“朔山”、“不动山”等名。叫朔山,是因为此山在光州的最北,《后汉书·郡国志》注裴山松云:阳安有朔山。宋金时,浮光山已经是南宋的最北沿了;叫不动山是和女娲补天传说或者秦始皇赶山传说有关。

 



二、弋阳、光州、光山之名同出浮光山

 

“光州”“弋阳”“光山”等名,都来源于浮光山。顺治《光州志·山川》说:浮光山 一名浮弋,即弋阳山也,州名弋阳郡本此。 邻县乾隆年《光山县志》也记载:“山之知名,久而最著无若浮光者,县曰光山,以山名也,唐以前,光州治光山,故州亦以山名。郦道元云:浮光,即弋山也。汉立弋阳县,谓在弋山之阳也由这些记载可知,我们古称“弋阳”只因在该山之南而得名,“州名弋阳郡本此”;而后的“光山”、“光州”之名均因“浮光山”之名而名。至于到底是先有弋山之名后有弋阳城?还是先有弋阳城而后有弋山之名?只能有待今后更多资料的发现去定论。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顺治《光州志·山川》

 

“光山”之名来源于浮光山是没有疑问的。但有一点概念我们要分清,“光州”“光山”之名同源于浮光山,虽然这座山后来长期都在光山境内,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光州”之名就是源于“光山境内的浮光山”。史料记载:“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阳郡立光城左郡。八年省光城左郡为县,隶弋阳郡。”这才有了光山县。换言之,浮光山或说弋山,古时一直为弋阳县所管辖,只是后来才由弋阳划分出一个“光山”。查看《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可以一目了然。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上图:三国魏时期弋阳郡地图;下图:西晋时期弋阳郡地图,都是只有弋阳城、弋阳郡而没有光山。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南齐时期地图,在今光山位置才有了分弋阳郡立的“光城郡”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唐时光州地图,光州治已从光山位置移至原弋阳郡的定城

 



三、东南第一峰

 

过去因交通落后,人们只能乘马载舟。可以想见,那些离开大都会开封城南下的旅者,在走过漫长的、景色单一的800里黄淮平原,人困马乏之际,来到淮河北岸的息县城休憩,正准备渡过天堑淮河继续南下,猛然间看到南岸那座孤零零的、一百多米高、郁郁葱葱、拔地而起的浮光山时的震惊与欣喜。这里大家应该注意,当年的开封作为宋朝都城是世界第一大城市。而光州,一直是河南省仅次于开封的第二大城市。连接开封与光州的开光官道,是京城通达吴楚,是权利中心与富庶江南的交通要道。而浮光山就处于这么一个重要官道的第一道天堑淮河之南岸。是“汝蔡南来第一山”

北宋时,因受“乌台诗案”牵连,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南下时曾游此山,挥毫写下“东南第一峰”传于后世。与苏轼同时代、互为政敌的王安石南巡时,亦题书“太阳碑”立碑纪念。

因地理位置特殊,声名远播,浮光山千百年来以三月三庙会享誉一方。逢会之日,陈州、颍州、光州等方圆千八百里的七州八十余县朝山者涌向浮光山,据记载,日多达十余万人次。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从淮河北岸往南看浮光山之胜景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从息县城往南看浮光山

 



四、“光州十景”之首,光州文化之山

 

大名鼎鼎的光州十景之首,正是咏浮光山的《弋山西峙》:

 

平芜千里古黄城,西峙峰峦景色清。

遥指浮光来远脉,近瞻淠水发长泓。

……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浮光山于光州的重要性,在清康熙《光州志》中可见一斑,开篇《光州志序》即言:“光郡处天中之右,其形胜则襟弋山而带淮海……”。志中《山川》一节亦言:“浮弋山,州名本此。……郡本无山,浮弋又非州境,然前志必首列之,以郡名所由立也。至土岗数重亦大有气势。故孟志奚以山名之”。虽然浮光山所属的具体县治在变化:弋阳、光山、息县等,但这座山一直就是属于大光州范畴的,紧靠着“弋阳城”或者说“光州治”西北的一座风水之山,被赋予了无尽的人文资源。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康熙《光州志》

 

而今城市中的楼房越来越高,环境也大不如前,记忆中的远山“西峙”似乎已成为记忆。值得庆幸的,随着环境的好转,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远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美国传教士于民国初年留下的潢川城老照片中,有一张可见城墙后方的远山,极其类似浮光山。或许就是“弋山西峙”的真实写照。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五、到底有几座浮光山?

 

我们邻县根亲工作者为证明他们也有“浮光山”,提出三个“浮光山”说。

他们说的第一座浮光山是“息县城南”,这是真正的、也是我上文一直在说的那座浮光山。此山虽与息县县城隔河相望,但迟至1951年才划归息县管辖。这里,我不得不再多说一句,邻县做史志的同志“引经据典”之后言之凿凿地论断道:“唐以前息县不隶属光州;而光州于梁时即置。由此可知光州之名不是因息县浮光山而名”。作为一名地方史志工作者,根亲文化研究者,在做这样的论断时,为什么就不翻翻息县当地的志书,看看他们是怎么记载的呢?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1989版《息县志》记载:建国前,属光山县管辖,1951年划归息县。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邻县根亲文化研究者的“论断”

 

他们说的第二座是“光城东南”。这一说源于乾隆《光州志·卷68·总序》的记载:“唐以前尝寄治于光城,城东南有浮光山对照同一部乾隆《光州志·山志》篇,以及其他各版本的《光州志》,此处的“东南”应为“东北”之笔误。此一说在其他相关史料记载中均未再出现,是孤例,是笔误。我们读史,看古书不可机械地去学习,而应该辩证地,前后联系的去看待。河南省社科院的杨海中先生说:“今天在使用上述资料时,应去伪存真。”对浮光山“光城东南”说的否定,正是对古史料去伪存真的一种扬弃。

邻县砖家之所以会言之凿凿地说有三座浮光山,实为这最后一座,即第三座假“浮光山”做铺垫:“固始浮光山,在县城东50华里,乾隆《光州志·忠义列传·陈元光》载:‘汉建武间,有祖名孟琏者为固始侯,死,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子孙因祖葬于浮光山之麓,而家于固始,可知陈孟连所葬之浮光山是固始浮光山。”我不明白这位砖家是怎么从史志上记载的“祖葬于浮光山之麓”就推断出其子孙会“家于固始”?紧接着又从臆断的“家于固始”再反过来证明这个山就是“固始的浮光山”?指鹿为马或许就是这样:先说这头“鹿”是“马”,再反过来证明说,因为这是“马”所以它不是“鹿”!

 



六、“浮光”就是光州的代称

 

“浮光山”与“光州”与“弋阳”得名之间的关系,上文已有介绍,不再累述。而“浮光”一词一直就是光州或者弋阳的代称。

《霞漳陈氏》记载:“(陈詠)命长子章甫兴光州旧第居之。这个和顺治《光州志·宦业》中的“弟四人俱在漳,而公(章甫)竟居浮光的记载是相互映衬的。

郡人陈棐为顺治《光州志》撰写的序言为《浮光志序》。在两宋,光州最早的两部志书亦名《浮光图志》。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六月,苏轼作词,让曹焕转交其父光州知州曹九章:“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作郡浮光”即指曹九章任光州知州。

元许有壬《马文贞公神道碑铭》写到:“大奸复相,左迁开平县尹,欲中伤之,退居浮光。同时期苏天爵《马文贞公墓志铭》也有:“公退居浮光之野,詠歌诗书,漠然不以介意”。《元史·列传第30》也记载:“奸臣复相,左迁开平县尹,因欲中伤之,遂退居光州。这三段记载的都是同一件事,文中的马文贞即光州人马祖常。这都让我们看到“浮光”等同于“光州”的事实。

在广为传颂的清雍正何兆渤《光州十景》诗之前,明代我们已经有了温纯的《浮光八咏》和王世崧的《浮光十景》。考察《浮光八咏》中的八个景致都包含在后来的《浮光十景》和《光州十景》之中,而《浮光十景》和《光州十景》在景点的选择以及对景点的四字表达上更是完全地一致。这也是“浮光”等同于“光州”的证据。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潢川孙海波”或“浮光山民海波”

 

在近现代,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甲骨文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潢川第一才子孙海波更是把“浮光山”等同于光州改名后的“潢川”。在孙海波的著作中,他的签名直接就是:“潢川孙海波”,或“浮光山民海波”。

总之,以“浮光”代指“光州”的例子不胜枚举。理解这些,就可以理解《光州志》中“(孟连)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的记载,陈孟连的后裔定居在浮光山南麓的“弋阳城”,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并且在当时,弋阳城就是豫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七、“浮光陈氏”之源

 

在中国,陈姓是大姓,是炎黄子孙的望族。“浮光陈氏”因陈元光南开闽漳,是陈氏走向世界的起点。在陈氏研究中有个说法:“陈姓,源于宛丘,盛于颍川,望于光州,南开闽漳,遍及全球。”陈氏的这个迁徙轨迹正和我们研究的“光州文化”的传播轨迹相吻合:即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随着民族的融合以及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

研究先秦史以及炎黄文化的专家李绍连说:“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辐射性。”考察我们光州近三千年历史及人员迁徙史,光州正是河洛文化向外蔓延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接棒者、延续者,光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依然生活着、联系着海内外千家万户的百家姓文化。

南宋李昴英的《学士林君墓志铭》言:“君讳植,字建之,谱系古汴名閲也。国朝南渡初,乃先世著作郎佐郎俛始徙其族浮光,绝复规菟裘,遂定居于闽之长溪。”可知林植家族原系开封世家。靖康之难后,国朝南渡初年,其先世徙族于浮光(即光州),后因为开封沦陷其家族无法回到家乡(绝复规菟裘),光州又成为战争的前沿,遂举家迁居于闽地之长溪的事实;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送方岩夫四首》诗,开篇第一句即:“河南徙歙徙浮光,逮徙莆田派愈长”。诗中的从河南即河洛一带徙歙县、徙光州,而后更南徙闽地莆田,同样反映了“河洛文化以”以“河洛郎”南迁为依托,中华文化不断南传并发扬光大的一个过程。

“浮光陈氏”的“浮光”正是溯源于光州。台湾中华河洛文化研究会廖俊杰理事长说:“姓氏的认同是维系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于不坠的核心价值”,他说:台湾的根亲文化,时间上应该从明清向前追溯到唐,地理上应该从福建向内地追溯到中原光州。他说:“光州是百家姓的故里。”

 



八、哭泣的浮光山

 

因为“浮光陈氏”之名,我们邻县不断强调他们与“浮光山”的历史渊源。《浮光陈氏英烈传奇》称:“东乡的安阳山最高处曰浮光峰,终日浮光缭绕,因之古称浮光山”。但是,地方志书里对此无任何记载,不知何来“古称”之说?“安阳山 一名大山,在固始县东南五十里”,此山与位于潢川县西北、淮河南岸的这座浮光山,不说“南辕北辙”吧,最少也是“西辕东辙”了。

使我哭泣的不仅是“浮光山”遇到了“李鬼”,还有这样一座文化名山,近几十年被招商、开矿、采石,直到所有的山体被彻底地摧毁,昔日的浮光山已变成满目苍夷的“濮公湖”,让人何其心痛。或许息县只是1951年后,才行政划有了浮光山的管辖权,他们对浮光山没有历史的渊源和情感,以至于才有炸山成湖之举。曾经的浮光山啊,曾经的东南第一峰,似乎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无法挽回的历史。

值得欣慰的是,2017年3月,一方权威的山志、史志《濮公山史话》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以生态恢复为核心的濮公山地质矿山公园已初现风采。浮光山辉煌且灿烂的历史与文化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浮光山的未来值得我们去期待。

生于斯长于斯光州的子民,世界各地浮光陈氏的后人,我们不要把她忘记,那是我们曾经的光荣、辉煌、记忆与家园。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主峰被挖成湖

从浮光山到光州到浮光陈氏

2018年5月,福建漳州及潢川专家学者在濮公山上(左起杨峰、汤漳平、汤毓贤、何池、奚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