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文三篇

(2015-06-17 22:02:47)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短文三篇

 一  《北大访问学者书法精品集》序言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十二年来,招收了访问学者70多名,培养了书法研究生班和精英班学员近400名,其中很多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会员,从中可以看出北大书法所成立十一年来致力于“文化书法”所进行的艺术探索所获得的成果。

       我招收的70余名书法访问学者大多是学者型书法家,因而他们对与书法的理解深度不同于世俗书家。在我看来,书法美的创造,取决于书法家审美感悟、文化学养以及人格襟抱。创造和品味书法艺术是主体心灵对话的过程。真正的书法创作,绝非肤浅地寻绎出书法的点画线条美,而是要深深地为创化书法审美的通体光辉和总体文化氛围感动与陶醉,进而对前人书法经典的深刻参化与了悟——在宇宙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对话,在一片灵境中达至心灵间的默契而心仪。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呈现一个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那个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临摹经典是走向经典的唯一道路——我们不是在读“古董”,相反,当经典作品向理解它的临写者敞开时,它就是将艺术和世界双重奥秘展示出来,并指明当代书家走向书法文化精神家园之路。

    为了向社会展示北大书法访问学者的回归经典走近魏晋的书法体认,我从70余名访问学者中选出了十位,将其书法作品结集分卷出版,意在张扬学者文化资源对书法艺术品格的提升,倡导全民爱好书法珍惜书法并不断拓展书法文化精神,这无疑对当代中国书法坚持守正创新和正大气象具有一定展示意义。

    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定位有坚实的现代文化地基,文化无国界,华夏文化艺术将真正进入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的话语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书法文化将寓清新刚健的人生意识和高蹈执着的个性自由于现代性阳刚之美中,并将以生命创造力融线条和意象于飞动简劲的节奏韵律中,去感悟现代人的超越精神和宇宙大化的生动气韵,而书法的新形式将现代人独特的审美风范、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融注在一个自由充沛的自我中,以强化了主体意识去领略沉思感悟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潇洒美。在全球艺术中惟有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态,国人有责任把这一艺术发扬光大。新世纪中国“文化书法”之路是宽阔的,在传统文化与书法技法的对话中,在书法技艺与文化多元价值整合中,在“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超迈中,中国新世纪文化书法将走向新的辉煌。

愿北大书法所吸引更多的访问学者,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我福!

  

 

二  在王次仲书法学术讨论会上发言 

我准备谈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如何研究汉代书法家王次仲,这个问题很复杂:他是什么时候的人,是什么地方的人,我认为这些都很好处理,他究竟有什么历史功绩,我认为它由隶书到楷书的中间,重要的历史贡献,如果没有这个八分书,中国的楷书,甚至行书,最后是否真正的在魏晋时期诞生还有待考虑。但是一些问题我们现在找不到证据,比如说我看材料上说,王次仲写有一个《草书道经帖卷书后》,还有(碑文)据说是王次仲传印书。尽管有图书,但是还是需要找到确凿的证据。我认为需要更多的出土文物支持,需要文献证据支持,需要文字学家的精准考证,需要书法家书体演变者的研究,这样我们才能确认王次仲书法理论和书法创新的时代意义。

    第二,如何宣传王次仲,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认为如果是我们按照全国的模式又建碑林又搞全国展,很可能一搞就死,没有特色的做一定会死。我有几个建议:第一请到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文字学家李零先生,一块进入高层次研究;第二建立文字博物馆,不要搞成中国文字博物馆,要搞成万国文字博物馆,让世界各国的文字死亡和活着的文字都在里面。

    第三,建立王次仲中国正书书法碑林,不要把草书和行书加到这个里面来。因为中国书法史上,篆书,隶书和楷书都属于正书,而这个阶段恰好今年91号以后全国中小学开始开设书法课,他们入门级的就是楷书,而这个东西不抓,很多领导干部退休以后,上来就变成狂草大家,让人啼笑皆非,少一些这样的草书,多一些规范的带有文字学意义的楷书,正书很重要。

    第四,与中国书协和全国著名高校书法院所合作,办全国乃至国际正书临书展。今天很多书法家,还没有入就开始出,还没有得到就开始舍,所以一无所有,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对我们的文字低下骄傲的头颅,对我们的文化多一些尊重,如对至尊。但人们狂妄之极,从文革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尤其人们从五四开始打倒孔家店,到现在这种遗风,一个世纪还没有收拾干净。所以我认为,正书临书展让千百万人对中国书法和文字的传承有一种正确的认识,这样让那些歪门邪道慢慢收敛。

    第五,建立中国汉字国际研究中心,那么必须以楷书开道,其他书体跟进。我在全世界孔子学院走了很多个国家,他们一缺教材,二缺教师,我认为通过王次仲书法来推进中国文字的意义,推进中国书法的意义,推进中国汉字文化学重建的意义。

 

 

  在倪为公书法展讨论会上的发言    

惊悉倪为公先生仙逝。特将去岁在中国国家画院主持倪为公书法展讨论会上的发言登载出来,以示纪念。

倪先生的书法可谓‘人书俱老’。很多人写书法的时候是在做作,做的是几个方面:一个是在文字领域做态;第二是线条在做,第三是好“色”——非颜色不能写。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倪先生写的书法全是白纸黑字,简简单单,简单就好,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他是返璞归真的代表。而且他为中国30年的书法未来怎么走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是走经典的道路?还是走西方或者日本的道路?我认为应该引起我们学术界一次大的思考。

我认为是苦难育成了书法家,在中国历史上苦难育成书法家的事情很多,比如说四川书法家苏东坡,在他遭遇到三次流放之前的书法写的并不特别好,在眉山我看过他几乎70多幅作品,我认为有一半属于文人书法,或者属于文人还没有达到专业水准以上的书法。但是经过黄州,经过流放的3-5年,他写出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其后书法越来越好,最后,是在66岁寿终。苦难对一个人的意义非常重要,今天的书法家,很多活得太舒服了,尤其是有些首长级的书法家,活得太舒服了。书法需要磨难,书法需要人书俱老,使他的灵魂得到提升,他的技法才能真正提升起来。我认为倪先生书法具有重大的文化转型的意义,一个老人不去追星,不去逐后,不去剪彩,不去参加很多展出,一门心思挖掘自己灵魂的高度、自己精神的高度,这对今天书法界有启示意义,我们很多人都在赶场,这场赶完赶下一场,今年有多少场展出,明年有多少场展出,各种展出和名利把他们引向不归路。一个老人数十年默默无闻,甚至今天不开这个会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今天中国书法应该重新回到经典,中国书法应该重新重视文化,中国书法应该重新重视人的精神魅力和灵魂,这才是书法的正脉。

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职业书法家究竟有哪些?微乎其微,中国历史上文学书法家有多少,从李斯、蔡邕一直到当今于右任等都在坚持。所以,那些对文学、文化不重视的书法家,历史终将给他画一个不完满的句号。

《庄子》曰:‘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我们这个时代蜕变成什么样子,只听之以耳,书法谁写的好,用耳朵听,它的价钱高,用耳朵听,人们只用耳朵来衡量书法的价值,离庄子很远了。毋听之以心,就是心灵的感动,今天为公先生让我们感动。而听之以气,那就是一种正大气象,一个国家的书法如果成了我们所不齿的那种情况,我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悲哀。所以,我提倡应该听之以气。还有一条,那就是刘熙载所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倪公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穿越所有的苦难,把人生搁到一种最大的境界中,这就是大书法,我认为这是当今中国应该思考的一个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