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序
(一)郝爱平、徐旷达、胡韵三人书法展序
金秋十月,郝爱平、徐旷达、胡韵三人书画展在北京大学开幕,值得庆贺!
他们三人都是刚刚毕业的北京大学首届书法名师精英班的学员,同时三人又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郝爱平曾先后求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院、国家画院;徐旷达先后求学于鲁迅美院、中央美院、清华大学;胡韵先后求学于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专业领域他们已经找遍了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但是他们三位画家在绘画艺术进入旺年之际,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进行深造,凸显了他们对画外功书法和文化的双重需求和重视。
百年北大,有着广博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书法美术传统底蕴,有着一批影响全国的文史哲教授。蔡元培校长强调“以美育代宗教”,1918年成立了北大“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等等提升学生美学修养高度和境界的艺术组织,强调对莘莘学子进行音乐、书法、绘画等的美学教育,完善他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国内最早开展书法美术教育的大学。
书法与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书法是书“道”,绘画是写“志”,二者除了艺术工具(纸、笔、墨、砚)相同之外,在线条的节奏、笔墨的运行、意境的创造和生命意识的投注方面有着相通相近之处。唐代张彦远最早提出“书画用笔同法”说,他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如果不是在起源意义上说书(文字)与画的相通,而是在书(书法)与画皆为心画,书画用笔上具有共同规律性上说书画同源,那么,我是同意的。因为这种说法,不仅可以揭示书画审美特征相通相连之处,而且可以看清“文人画”的抒情写意和草书的表现心性的特点。
书画皆为内在灵性的呈现,是生命才情的写照。书为心画,画亦是心画,书与画本质都是写心。可以说,真正绘画之境,不在形而在神,以其形写其神,取其意略其迹。线的笔墨都是一画的集合,线条的运行,神在灵府而不在感官耳目,灵在其心而不在规格法度。因而书与画是灵性风神的表现,而不是孜孜以求的工细形似。正因为看到这一点,不少书家画家都自觉地从艺术表现形式和笔墨运用上探求书与画的共同规律。其后,论书法与绘画用笔及其意趣相通者不计其数。
在郝爱平、徐旷达、胡韵三位书画家的笔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书法的线条和绘画的墨韵的签到好处的汇通,其中不难看到书画笔墨技巧相通,取境造韵相类,以画寄托情怀,以书抒情写意,意所未说,笔为之开,逸笔草草,得其意趣。可以说,三位画家在书画在这一层面上的相通相本,实在是窥到书与画审美的内在规律性的。
郝爱平、徐旷达、胡韵三位在北大精英班一年深造中,非常刻苦地临习经典书法,通过对笔性的重新体认,获得对“书”和“法”的重新认识。我注意到,他们在书法临创中强调书法的“书写性”,即要有效书写,有质书写,追求线条有质量、有弹性,从而折射一种有力量的饱满的线条美学;同时重视“法”,即强调有艺术规律,有历史传承,有书体来路,有用笔法度。离开了这二点将是书不是书,法不成法,就是一种病态书写,一种做作书写,一种苍白的书写。这体现出北大文化书法的高度:没有法度的随意书写不是一种原创性,是一种无传统、无传承、无共性、无价值的任笔为体的假性书写!
从他们三人的绘画中同样可以看到书法笔墨线条的书写性特性,呈现出八面出风,淋漓尽致的清新自然之美。三位的书法绘画作品已然说明:书画同源同行可以有效的纠正绘画中的笔法跑偏,书法可以涵养绘画的用笔和线条,绘画可以涵养书法中的墨色阴阳关系。
书法线质对中国画影响是巨大的。绘画到最后用什么去支撑?画到最后就是画一个人的文化境界,画一个人书法的书写性能力和书法的线条质量。画到最后只能用文化去支撑,用书法和文化的双重护佑和滋养,才能走上登高行远的艺术之路。相信北大一年的书法和文化学习,能够为他们三人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上增加书法的技法,在书画事业上增加文化的厚度。
艺术不是技巧,艺术是人生境界提升之路。书家画家仰观俯察天地万物,独出机杼,将大千世界精约为道之动,道之迹,而使人在凝神瞬间与道相通,与生命本源相通,使为日常生活所遮蔽的诗意气息重返心灵。
是为序!
2014年10月10日于北京大学
(二)王振邦书法作品集序言
与王振邦先生认识,是他2007年获行台湾政院大陆发展委员会中华发展基金奖助赴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短期进修交流时,我担任他的指导教授。记得,当时振邦先生出示他的一些创作作品,其中传统的功底和现代的气质同时并存,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历任行政院海外巡回书法讲师、台中教育大学语教系及进修推广部兼任讲师、台南大学书法才艺师资培训班讲师等,乃是实力之所在。
看王振邦先生的书法,大抵钟情于隶书,融进草书的枯笔,故而瘦硬通神。他往往喜欢用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徒手线去表现自我感觉,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出自己对隶书的独特文化理解。
近年来,他花了不少精力在篆书上,从他的篆书作品可以看出,他对金文、大篆、小篆下过功夫,同时又不拘泥与《散氏盘》、《石鼓文》和秦篆的结构和笔法,而是加上一些现代书法的视觉构型和张力结构,使其篆书书法具有一种新的审美趣味。
振邦最近告诉我,他准备办一个书法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我有些担心,回想几年前看到他的一本书法作品,给我的印象是有才气有功底但还有些失于单薄,并且带有一些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习气。但如今看他的新作品,感到他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努力下,对书法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笔下更多了些厚重,少了许多浮躁和习气,力度不断提升,令人感到温故知新之乐,可以想见他在这段时间付出了多少心血。当然,这种书艺的推进,植根于他勤于临帖,从传统经典法书中取精用宏,并加以现代转化。
在王振邦先生的书法作品中,多幅篆书、隶书、行书作品颇能见其性情,书作中充满笔断意连的用笔,作品上下呼应,左右顾盼,从笔未到处显出更多的意蕴,从静止的字形中,显出厚重而飞舞的动势,加深和丰富书写内容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使其书法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我看到,王振邦先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体现为技进乎道的过程。他在临帖中吸收经典摒弃陋习,不断改进书写习惯,不断汲取与已相合的现代因子,培养良好惬意的书写感觉。他深入品味六书古文字、钟鼎款识、秦汉碑文,又能出入秦碑汉简的刚健古朴之中。
静心读书写字,才是学者书法家的本分,才是能够流传下去的生命,其它都是过眼云烟。叹人生苦短,当感受岁月。能在书法艺术中展开人生画卷,实在是大福气。故而,我们应感恩书法!
是为序!
2014年9月29日于北京大学
(三)姚忠宝书法作品集序言
我是先认识姚忠宝先生的书法,后才认识其君。感到这位青海书协副主席沉着朴实,用功很深。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青海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青海省书画收藏协会副会长。作品曾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五届、第七届中青展、第六届全国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全国专业书法大展,近二十次参加全国专业书法大展并获奖。论文入选全国第三届书学研讨会。
从姚忠宝先生的书法可以看出,他从米字入手,旁涉汉隶和魏碑,打下坚实的笔法结体基础。同时对二王行草,以及颜真卿、冯承素、孙过庭、怀素、赵孟頫等王铎等下过工夫,使得笔法精进,并终以行草见长。不难看出,他对二王一脉的米芾书法着力最深,在宋人尚意书法的氛围中,避免了“米”字的某些习气,将其率意功夫和妙趣意境张扬开来。观其书法小品,不难看到姚忠宝先生曾对魏晋高古飘逸书风的追求,那淡淡的潇散韵味,轻松而又内敛的笔法,都呈现出他对魏晋经典的如对至尊般的敬仰。
地处西部,对汉代简牍、敦煌写经、晋唐墓志吸收更为方便。因此,姚忠宝的一些大作品,更多展示西北书法的狂放不羁的雄风和大凤云飞的高迈,中间深刻地蕴含着忠宝以手写心、展现性灵之真的情怀,达到了不俗的艺术境界。可以说,姚忠宝的不同形制和形态的作品,包含了精致的技法含量和厚重的字外功夫,其点画精到,经营有度,与他长期勤临碑帖浸淫传统分不开。
书法是一个人的文化指纹,姚忠宝先生一方面努力沉浸在传统经典书法中去激活传统,一方面又不断坚持自我创新,而最终成自我一家之面目。在我看来,当今一些书家局限于书法技法,沉醉于“书法与金钱”的关系网,这样的“世俗化书法”没有再提升的动力和空间。面对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一些书家很难抵御诱惑,再也不像古代文人书法家那样在书法中灌注自己的心性操守,而错误地走上一条“技巧突围”的道路,那就是“变心以从俗”——在形式技法上刻意标新立异,从而掩盖文化精神的本质贫困。而忠宝则走了一条艰难的守正创新的书法道路,并在近半个世纪的书法之路的长途跋涉中,接近了自己的审美终点。
我与忠宝深谈过两次,在很多书法美学观念上我们有惊人的一致。他坚信书法与国学、书法与文化、书法与人品、书法与时代有紧密的关系。我们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书法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成为汉魏晋以降中国人精神觉醒的重要载体,成为诗、书、画、乐完全平等的艺术文化种类,成为士人通过大量临摹历代法书达成整体人格重塑而最终诞生出杰出书家。可以说,中国书法“技近乎道”的根本含义在于,书法的价值是传承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密码和心性人文主义。
正因为志同道合,姚宝忠很乐意明年到北大书法所做访问学者一年,相信我们会在书法与思想的对话中,产生更多的新思想和新风格。我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审美,而且是一种文化。因为技进乎道,只有深刻的艺术体验,才能升华的书法哲学的层面,同时也只有对哲学的深入的体悟,才能反观到书法文化的微言大义,才能真正领悟书法之道与人格之道紧密关联。
姚忠宝先生在书法中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认同和坚韧的书法性格,这种人格襟抱反过来又促成其书法风格的日臻成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他十分珍惜书法,将书法和文化紧密结合,通过书法走进汉字的神奇,再走进中国经典的博雅,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书法的人生”。
是为序。
2014年10月9日于北京大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