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岳川
王岳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561
  • 关注人气:9,2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胡随想

(2014-08-24 23:49:53)
标签:

情感

分类: 随笔

二胡随想

         

      有人形象地说:“中国二胡在中国人手上吟揉一千多年了,就算一把上好的红木或楠木琴,也该白发三千丈了吧。两根琴弦被一束马尾擦过来擦过去,那松香味的琴音就从唐宋元明清绵延到20世纪的终点。”这就需要问问,有千年之寿而仅一张皮两根弦的简陋二胡,何以会在所谓的后现代时代迷醉成千上万人,并形成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音乐文化输出最成功的方式?

     中国文化精神充盈着音乐精神。中国音乐源远流长,中国音乐思想,博大深邃。《乐经》历来就被尊为“六经”之一。相传遭遇秦火,而淹没不闻。也有人说本无其书。如清《礼经通论》认为:“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这种看法将《诗经》看作《乐经》的本原,将《礼记·乐记》看成是《乐经》的具体论述。也许可以使我们重视《诗经》和《乐记》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当然,历史上人们对音乐魅力的探寻热情并不因为《乐经》的不彰而降低,相反,哲人们对音乐的魅力和规律的探讨,是伴随着中国音乐发展的始终的。甚至可以说,中国音乐文化精神的形成和演变,与中国音乐的理论反思紧密相关。《礼记·乐记》中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无数世纪的琴海音波中,音乐成为人灵心声和现实的情感呈现。

        20世纪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其生命灵魂充分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冲撞,使得古老文化拓展出新的“中国情调”。二胡的歌唱性、朦胧性、含蓄性,将中国情调作了丝丝入扣的阐释,使在世纪的转型中,苦涩的二胡具有了新的心性灵气,新的情绪基调。愿能通过这弓弦的有限音流,阐释出中国二胡名曲的内在在魅力,使人通过二胡的独特韵味感悟到中国艺术中蕴含无限的人生感喟。

     一曲《二泉映月》,令多少人惆怅千结。这是道家音乐家阿炳的杰作。瞎子阿炳身世坎坷,情感深邃,于道家始祖老子《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中悟道,并呈现在旋律迂回跌宕之中:在琴弦的内外、乐音的高低、力度的强弱、揉吟的疾涩、速度的快慢中,体现阴阳之“道”,乐人之“心”,炎凉之“世”。四段环绕相近相生相激相荡的旋律,述说生命的坎坷和命运的多舛,从中推进情感的逐渐展开升华。然而这不是儒家范式的《江河水》般的悲痛和呐喊,也不是柴可夫斯基《悲怆》的无边的沉重压抑和命运抗争。道家的淡泊自然使情感在曲终处凝成“欲说还休”的叹息,铸成一个生命的问号,将人们带入人生意义那“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绵渺凝思中……

    刘天华的《病中吟》、《光明行》显示了中国音乐吸纳新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的勇气。大胆将小提琴的长处移植到二胡上,拓展了二胡的表现方法。其后王国潼演奏的《三门峡畅想曲》,总是从心底升起一种生命的昂扬之气。二胡与钢琴的协调,显示了中西文化在音乐精神中的汇通。乐曲呈现了中国人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心境和状态,其中不乏理想主义的音符跳跃。中国文化是“水的文化”。老子《道德经》强调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特性,孔子《论语》注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格。黄河是中华母亲河,其源远流长,滋润了华夏文化。进入现代中国,“高峡出平湖”的豪迈,使三门峡成为“天人合一”的新时代写照,在自然景观天水一色传达天人合一的感悟,在乐音含蓄中传达人与水的亲和关系,在柔美抒情中表现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想象,在音调高亢和轻松的交织中表现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和谐。二胡以明朗宽广富有浪漫色彩的旋律尽情挥洒,使人能体味到历经沧桑的豫北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当今地域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可算是地域音乐的典型表征。

    深情而绵邈的《豫北叙事曲》,说出了多少言语难以说出的情思。乐曲通过柔美和刚健两个主题的对比发展,表现了中原人在社会转型中的精神变化,在颇为传神的地方色彩中幽幽述出中原特有的心灵情调。在自由而激动的引子后,二胡缓慢奏出委婉的河南情调音乐主题,如泣如诉,刻画了历史上中原人的艰辛生活和渴望自由的心声。其后由C调转入D调,情绪大起大落,旋律铿锵以表达新生活的转型。随后转回C调,节奏时整时散,速度时慢时快,旋律跃宕起伏,具有乐音和心灵呼应变化的独特效应。最后,二胡以明朗宽广富有浪漫色彩的旋律尽情挥洒,使人能体味到历经沧桑的豫北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当今地域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可算是地域音乐的典型表征。

     二胡曲《葬花吟》源于《红楼梦》“黛玉葬花”意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将人生的无尽惨恸,尽收诗句,尽泻弓弦。乐曲通过女主人公林黛玉不幸的身世和悲哀心境,传达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人生感悟,和“花落水流,物是人非”的心灵哀伤,感人至深。曲调迂徐怅叹,意趣冷寂,境界高寒,奏出历经沧桑的受伤的心所感所思的千般无奈,以及生命如逝水的万般惆怅。相反,传达爱情的现代名曲《康定情歌》,则柔美而以情胜。这首乐曲源于西南地区传统民歌,经加工后传唱并流播全国。二胡独奏在竖琴动听的琶音音流中,传达出乐意的缠绵。川西高原的康定具有浓郁的藏族情调。《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抒唱了青年男女热烈相爱,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浪漫情感。旋律流畅优美,深挚醉人。二胡音色的歌吟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藏汉民歌融合的特殊意趣。

    传统名曲《渔舟唱晚》用二胡演奏更是别有滋味——伸展了二胡的醉人的歌唱性。全曲以初唐诗人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加以演绎,以优美典雅的曲调和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整个音乐和静清远,恬淡雅丽,表现了在“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瑰丽之境中,渔人悠然自得,白帆片片,渔舟晚归的情景。

    闵惠芬演奏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大气高迈,将伟大的思绪在二胡中的尽情挥洒。《新婚别》成为征战流徙的音乐见证;《满江红》,深藏岳飞怒发冲冠的仰天长啸;传达爱情的现代名曲《葬花吟》,源于《红楼梦》”黛玉葬花”意境:“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将人生的无尽惨恸,尽收诗句,尽泻弓弦。乐曲通过女主人公林黛玉不幸的身世和悲哀心境,传达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人生感悟,和“花落水流,物是人非”的心灵哀伤,感人至深。曲调迂徐怅叹,意趣冷寂,境界高寒,奏出历经沧桑的受伤的心所感所思的千般无奈,以及生命如逝水的万般惆怅。

    我深切感到,就生命本原精神而言,音乐是不需要翻译的。尤其是在国外生活中,一曲二胡传达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国情调中国魅力。也许,在异国他乡的怀乡情绪中引弓奏弦,更能体会中国二胡情调中对家国的无尽思念和淋漓阐释的内在本源性。因此,在全球化的流行音乐潮流中反其道而行之,张扬中国“本土”情调的二胡,不以为土,反以为真。其中甘苦,唯有自知。

    我的一位教授朋友在美国听到一位勤工俭学的姑娘拉二胡,不禁热泪盈眶。他对我激动地说,我终于找到中国音乐的灵魂——哭。二胡的本色就是如泣如诉地悠长,就是天老地荒的深情苍凉。我陷入了沉思,迷蒙,惆怅,挥之不去,心有千千结,二胡迷茫的中国音色,永存在民族的身份记忆里,流淌在海外游子的心中。

    于是,人们应明白为什么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对《二泉映月》,要跪下来听”的文化理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近日三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