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之二大境门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建于清顺治元年,素有万里长城第一门之称。而大境门一带长城则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齐名,为明长城四大雄关之一。
张家口是中国长城修筑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境内长城分别为战国(赵、燕)、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多个朝代修筑,累计修筑长达1804千米,现存历代长城遗存1303千米,堪称“历代长城博物馆”。
张家口桥西境内长城全长3700米,皆沿山势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垒筑,灰浆勾缝而成。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险要,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防御鞑靼、瓦刺入侵,从洪武元年(1368年)起,就派大将军徐达修建长城,“修补边墙”,明朝修建的大同至宣化这段长城共长100多里,大境门是其中一个重要关口。明宣德四年(1429年),张文指挥桥西区修筑了名为张家口堡的城堡,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穆宗与俺答汗达成协议,重开互市,史称“隆庆和议”。“互市”设有专门的处所,由政府进行管理,也就是“马市”。张家口堡就是宣府镇的马市,成为整个宣府镇与蒙古进行大规模贸易的场所。由于张家口堡与堡墙之间还有五里的距离,并不方便,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边墙上修筑了一个专门进行马市的城堡,称为“来远堡”。来远堡称“上堡”,后俗称“市圈”;而张家口堡则称“下堡”,俗称“堡子里”。
大境门历史上作为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从明隆庆五年起,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在清代也是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起点,连接蒙古库伦与俄罗斯恰克图,见证了明清商贸繁荣与民族的融合发展。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平定噶尔丹叛乱时,就是经过大境门向北进发的。
大境门长城设有两座敌台,一座水关,以及一座北魏时期遗存的烽火台。此外,还有来远堡堡城作为防御的补充。在地理位置上,大境门长城北侧设有两座城门,即清顺治元年修筑的大境门与明万历年间修筑的西境门,而南侧则有一座来远堡城门,名为永顺门,共同构成了这一区域的坚固防线。
大境门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砌拱门,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现存清代原装红漆门板两扇。顶部为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门楣有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书写的“大好河山”四字,雄劲壮观。
穿过大境门,以前的商业街现更名为明德口街,这里就是号称“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商道的出发地,从张家口经库伦(现在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然后延伸到俄罗斯的恰克图,全长1400多公里。大境门内遗存古建筑不多,座落于西太平山麓的关岳庙,北邻长城,始建于清初。初名关帝庙,民国时期更名为关岳庙。关岳庙座北朝南,西倚太平山,北临长城,分东、西、中三个区域。中路为庙门,门前石砌台阶高达60级,庙门两侧的石雕精美,门楣上饰有双龙戏珠、喜鹊闹春等精美的石雕。步入中院,主殿关帝殿供奉关羽神像,左右两侧分设梓潼殿和龙王殿;西院则是岳王殿,供奉岳飞,两侧还设有鲁班殿和财神殿;东院则以马王殿为中心,殿内供奉马王爷。
关岳庙的山脚下,还有一座特殊的为纪念三娘子的庙,这是明隆庆五年中蒙和议的历史见证。三娘子作为蒙古顺义王俺答汗的第三位夫人,为明蒙两族的友好交流与繁荣贸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俺答汗辞世之后,三娘子积极倡导与明朝的和解,并致力于维护明蒙两族长达70余年的友好商贸关系,也正式从此,大境门开始从军事作用逐步转向了经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