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83)-----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位于泉州城北,亦称“北山”,以山上泉眼诸多又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南宋初年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因泉山而得名。
清源山海拔615米,有老君岩、九日山、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南少林寺和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等主要景区组成。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素有“北有武夷,南有清源”之誉,元代时即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被《中国道教大辞典》定为“道教名山”,是重要的道教圣地之一。
经过历代开发,清源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从唐代“儒、释、道”并存,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藏传佛教等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名山。现存完好的唐、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方,现存寺庙宫观19座,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是世界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好、位于最东南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是闽南最早的佛教建筑;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九日山祈风石刻”;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第三大圣迹的位于灵山的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伊斯兰教圣墓;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等。
清源山石造像群,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千手岩大殿的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坐佛,弥陀岩石构佛室和室内宋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瑞像岩石构佛室和室内宋代石雕释迦牟尼佛立像,碧霄岩内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藏传佛教的“三世佛”石雕造像是宋元时代珍贵遗存。此外,清源山也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宋元两代海上贸易进入全盛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现存最早、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流传海外的禅宗史料典籍《祖堂集》出自清源山梅岩招庆寺,清源山风景区内的灵山圣墓、翻经石、城东碗窑遗址、锡兰侨民墓等景点也共同印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
从大山门,经过众妙之门入山,众妙之门取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义。清源山,自古有“三十六洞天、十八胜景”之称,其中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时人称之为“第一洞天”。上山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沿老君岩、元元洞天、见龙台、弘一法师舍利塔、千手岩、弥陀岩、高士峰、紫翠湖、碧霄岩、瑞像岩、势至岩;西路从南台岩、撷云亭、俞大猷练胆石、天湖、虎乳泉、清源洞、百丈坪;东路从清源古道,有赐恩岩、泉州少林寺、锡兰侨民墓等。九日山景区距离清源山主景区9.1公里,灵山圣墓景区则距离5.2公里。
老君岩
老君造像,位于清源山西侧,“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正处在古泉州城的中轴线上,整个石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凿刻于北宋,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而成。又云:“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髭须之状”。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云:“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宋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文公曾游焉,今曰老君岩。盖石镌李老君宴坐像,高十余尺,不知何年?宋·淳祐不载,必淳祐以后镌也。当部置须髯处,石色浩然,虽露居风雨,苔藓莫侵餂,相传不敢屋也,屋则大虫至。”
元元洞天
又称玄元洞,是清源山三十六洞中最著名的石洞之一。这座石洞由两座大石架空而成,外形象一个倒扣的元宝,因此又称“招财洞”。宋代许多信徒、商家逢年过节必到此焚香招财。民间有句俗语:元元洞,似元宝,招财运,助财福;元元洞,长寿洞,保健康,添福寿。
见龙台
传说中为吕洞宾见老子(孔子将老子比作“龙”)处。清源山曾名“齐云山”,后改为“清源山”,后世相传老子在“羽仙岩”显圣,一气化三清,从而成就了“三清之源”的清源山。传说中的“仙人石”、“见龙台”、“神牛载道(青牛石)”等具象就遗存于清源山中,成为清源山重要的人文景观。
晚晴廊
经“太上灵台”到晚晴廊,“晚晴”为弘一法师晚号,晚晴老人。廊内介绍了弘一法师的事迹。对面是“无尘台”,“无尘”为弘一法师所题。站在台上,可眺望泉州,豁然开朗,顿悟人生。
弘一法师舍利塔
弘一法师舍利塔兴建于1952年,为六角尖顶、四方塔身的石塔。整座石塔由单间石室和舍利塔组成,内墙正中,镶嵌有辉绿岩雕刻的“弘一律师遗象”,为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为恩师画的《泪墨图》遗像石刻。石塔东侧为大师生前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巨石,西侧为“弘一大师略传”石碑,弘一法师坐像。赵朴初登山拜塔,撰书“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
广洽、广净法师灵骨塔
东侧还有广洽、广净法师灵骨塔。广洽法师俗姓黄,小名老禅,是弘一大师的弟子。1900年生,福建南安人。1952年被推为龙山寺住持。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主席,1994年3月24日,圆寂于新加坡,终年95岁。广净法师是原开元寺监院。
法师简介(网页)
弘一(1880-1942年),法名演音,俗姓李,名息,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县。清光绪六年(1880年)十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天津。父亲李世珍,字筱楼,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曾在吏部做官,后来在天津经营盐业,家境颇为富有。李叔同5岁时父亲去世,跟母亲学诵诗篇。10岁开始阅读经、史古籍,临摹汉魏六朝各种碑帖,又从赵幼梅、唐敬严等人学填词及篆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李叔同因有康有为改良派之嫌,侍奉母亲南下上海,在南洋公学肄业,受到在校执教的蔡元培赞赏。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西洋油画,又在音乐学校学钢琴,后来又从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研究戏剧。1906年,在东京组织春柳剧社,开创话剧活动,公演世界名剧《茶花女》,他饰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将上演收入汇回祖国助赈淮河水灾难民。
宣统二年(1910年),李叔同学成回国,先后在天津高等工业学校、上海城东女子学校任教。在上海时他参加柳亚子主持的南社,与南社同仁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副刊编辑。后来转到杭州担任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师,兼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央大学前身)教席。
民国7年(1918年)春,李叔同皈依佛门,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民国18年春,弘一与南普陀寺住持太虚来泉州。年底,弘一与太虚同去小雪峰寺度岁,为泉州开元慈儿院谱太虚作词的《三宝歌》曲。翌年春,弘一自小雪峰寺移锡泉州承天寺,为月台佛学研究社讲解书法,并为寺藏古版经书编辑目录。4月离寺,云游江浙。
民国22年5月,弘一应泉州开元寺转物和尚之请,率领弟子数十人由厦门来泉州,驻锡开元寺尊胜院,为佛教信徒讲学,每月朔望为寺院僧众诵戒,专工圈点《南山钞记》,续编《戒本羯磨随讲别录》,编写《南山道宣律祖略谱》,撰《羯磨疏》、《焚纲菩萨戒本释》等经文。
10月,弘一道经泉州西门外潘山,发现晚唐诗人韩偓墓神道,嘱令弟子高文显撰《韩偓传》,自撰《韩偓评传序》。冬月移居晋江县草庵度岁,次年到厦门讲律学。
民国24年3月,弘一再莅泉州开元寺,开讲《一梦漫言》。讲毕,移住温陵养老院。此院旧为宋理学家朱熹讲学遗址,称“小山丛竹”,中有过化亭,后毁。弘一题书“过化亭”匾,又为开元寺山门补书朱熹所撰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4月,往惠安县崇武净峰寺,驻锡半载,种菊盈畦,临回泉州时写有菊花诗:“我到为种植,我去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11月,应承天寺之请讲《律学要略》。
民国25年春,弘一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闭关静养,著名文学家郁达夫由广洽法师陪同至厦门求访,作诗相赠。民国27年元旦后,弘一再莅承天寺,接连在该寺和梅石书院、开元寺、清尘堂等处讲经弘法。当时正值抗日,他常写“救国必须念佛,念佛不忘救国”一联赠给求字的人。
民国28年4月,弘一赴永春县,住桃源寺、蓬壶普济寺,弘法著述,做60岁生日。民国29年10月,转南安灵应寺。民国30年4月,移居晋江县檀林乡福林寺。冬月,返回泉州居开元寺,见客写字,应接不暇。又到福林寺,因地处海滨,常遭日军炮舰轰击。开元寺传贯法师持菊前往存问起居,弘一作《为红菊花说偈》:“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民国31年2月,弘一赴惠安灵瑞山圆常寺讲经。3月,回泉州居温陵养老院晚晴室。郭沫若驰函请求法书,弘一写《寒山诗》赠之,诗云:“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弘一通过书法与泉州各界人士结缘,无论贵贱,有求必应。弘一大都写《华严经》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相赠,为泉州留下大量书法作品。7月,弘一在养老院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尊胜院、温陵养老院讲《八大人觉经》、《净土法要》。
10月2日,弘一自感身体不适,渐示微疾。7日下午,写下遗嘱三纸给学生刘质平等人,“余命终后……乞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印三千册……”又写临终偈语给刘质平和夏丏尊。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10月10日下午4时,写“悲欣交集”四字,交侍者妙莲,是为绝笔。
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下午8时,弘一在泉州不二祠(今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享年63岁。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清源山千手岩后,一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在温陵养老院过化亭建生西纪念塔。
弥陀岩
经振衣亭而上,沿古道可达弥陀岩山门,单檐硬山顶单开间八字墙山门,檐下悬挂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北山胜槩”匾额,背面额匾“此外何求”,两边楹联为清代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军门马负书撰与书“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马负书署“易斋、瑞图”,题诗铃印“瑞图、羲祥”,瑞图、羲祥乃马氏之号。平台上建有弥陀寺,原有古刹“弥陀岩寺”,始建于唐,现为新修,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
沿石阶而上,一路都是摩崖石刻。弥陀岩共有摩崖石刻72方,比丘界泉所题“福”,清乾隆年间武状元、福建陆路提督军门马负书所题““丙子春日游弥陀岩即景十韵”,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詹仰庇所题“一啸台”,清代杜昌丁所题“一线天”、清代施世纶所题“观瀑丙子”、被誉为"闽海第一佛"马负书所题的巨幅“佛”字等。
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石室右侧镌刻有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记载:“平章三旦八御史贴木尔不花,宪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奴,捐财首倡,化合众缘,易殿以石,建台塔,改堂宇,再精琢佛相涂金,始末四春。郡士孙士宽舍田充焚、修香灯费,以此功德回施众生,共证菩提者……”。
石室,面阔5.6米,门额嵌刻“阿弥陀佛”横匾,门券上有“願海真空”四字,两侧有清·杨旬瑛书:“风烟永护天然相,云水长随不坏身。”石室正面楹联共四幅,此外还有道光癸丑(1853年)冬释界泉“当头忽现无生相,垂臂应提正觉人”;康熙乙丑(1685年)孟春南安县丞陈家英“碧海长城悬宝刹,危泉峭壁涌名山”;明末清初释元贤“非夸金色相,但羡石肝肠”。
室内阿弥陀佛立像高5米,宽2米,头结螺髻,面庞丰润,左手平胸,右手施与愿印。足踏莲花,形态端庄慈祥,雕工精致,造型流畅。明天启二年、清嘉庆八年重粧金身。石室前的一啸台上,伫立两座五层实心石塔,高3.5米,未有记载,从风格上颇有元代风格。
紫翠湖
又名翡翠湖,位于巢云岩上方,四周树木茂盛,绿树掩映,飞绿凝翠,故而得名。紫翠湖与天湖,成为清源山水色之美的两颗珍珠。
高士峰
又名“巢云岩”,位于“紫翠湖”下方,与弥陀岩隔涧相望,原有“流觞”、“放鹤”二亭,有“巢云书院”,今存“高士峰”、“青天白日”、“郡第一泉”、明隆庆叶春及题“高士峰”、“地以人胜,石与天连”、明嘉靖詹仰庇题“北望泉声作雨,西来云气为巢”等石刻。
从弥陀岩沿步游道至莲花池,池畔摩崖壁上有复刻的唐林蕴的“泉山铭”石刻,过莲花池经“峭壁亭”,过铁索桥,即可抵达碧霄岩。碧霄岩地临清源山古道,因天然石壁有三尊浮雕佛像,又称三瑞岩。碧霄岩以石奇而名,即巨石架屋、迭石为洞、洞上有洞、夹石成隙、抵石为门,因而有片瓦石室、小有天、一线天、透碧霄、迷魂洞、登天梯、过天桥及穿石现(献)“大寿”等胜景。
据《闽书》载:“岩怪石委萃,重复相依,中广不踰席,北来南去可百余武。仰视碧天如线,曰‘小有天’,曰‘拍洪崖肩’。当北入处为‘上碧霄’,石罅刻字曰‘透碧霄’。左有亭曰‘寻真误入’,今废。南出左侧,宋·三山(福州)林奭刻大“寿”字,高二丈,以祝亲。又有石刻曰‘少留冷饮’。国朝(清)·道光癸未(道光三年,1823年),黄清和即其地筑小憩亭,曰‘小云关’。 中琢佛像者三,为‘下碧霄’,亦废。道光庚寅(道光十年,1830年),康济时重建。”
下碧霄的“三世佛”浮雕造像位于高悬20多米的山崖上,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好、位于最东南的喇嘛教(藏传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据元·僧志聪《修碧霄岩记》记载,“至元壬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据我国著名佛教雕刻专家温玉成考证,证实它是修建于公元1292年的梵式三世佛像。
“三世佛”浮雕造像依天然岩壁雕凿而成,作长方形石龛,高2.5米、宽5.1米、深0.70米,三尊佛像并排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2.5米、宽1.70米,左、右二像稍低。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为过去佛,燃灯古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为未来佛,弥勒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佛像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髻,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均着袒右肩袈裟,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
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其背后的摩崖石刻上一侧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浮雕,另一侧有闽中第一大‘寿’字浮雕。广钦法师塔院包括舍利子石塔和纪念室,老和尚(1892-1986年)俗籍惠安县,受戒于泉州承天寺,后在碧霄岩苦行修持13年,长期不食烟火,以水果裹腹,有“水果和尚”之称。在清源山石洞打坐,且有老虎守护,有“伏虎和尚”之名,坊传“猕猴献桃、猛虎皈依”。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渡台湾弘扬佛法,海内外出家、在家弟子达20多万人。95岁圆寂于台湾高雄,其弟子遵照他生前“乘愿再来”、“叶落归根”的意愿,把舍利子和铜像带回泉州,并筹资建塔院,以资纪念。
摩崖石刻“寿”字,字体高3.78米,宽3.54米,是清源山第一榜书,字形巨大,平和端庄,右款“宋·淳祐甲辰”,左款“林奭奉亲游北山书于石”,是宋淳祐四年(1244年)春,时为晋江知县的林奭为母亲庆寿所刻。清·道光《晋江县志》载:“碧霄岩有‘寿’字,高二丈,刻石壁上。宋·淳祐中,三山林奭为同安令,奉父登游,书以祝寿。有《记》。”《闽中金石录》云:“寿”字题刻“书法端正平直,无侧媚态。”
碧霄岩下古道旁有石刻匾额三方:
其一为“抗直敢言”,系清·光绪间时任监察御史莆田江春霖书题勒石,“陈颂南先生在道光朝直声震天下,宣庙以此奖之。泐石名山,永垂不朽,后学莆田江春霖谨题”。
其二为“忠勤正直”,系清·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帝特诏褒奖浙江巡抚黄宗汉(字寿臣,号寿经,晋江城内登贤铺人)“忠勤正直,咸丰甲寅仲春,赐浙江巡抚黄宗汉”,“办理防务、海运及本境治匪、察吏,精祥无瞻顾,深甚嘉尚”时御笔书赐。
其三为蒋光彦墓道碑,蒋光彦,明万历十三年举人,晋江人,去世后被皇帝授予墓道碑,碑额呈双龙圣旨纹饰。
瑞像岩
位于碧霄岩东侧,清源山左峰(即东峰),又名天柱峰,为一块天然巨岩,《闽书》曰:“岩石面平如砥,翠嵂嵲,亦名天柱峰。”前峰对峙,危石排列,如僧群立,名罗汉峰。罗汉峰又名罗汉山,与瑞像岩对峙,有峰头十八,如僧群立,故名,又称十八罗汉朝释迦瑞像。
瑞像岩以释迦瑞像闻名,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晋江县》载:“瑞像岩,相传宋元祐中有林道者,诛茅是山,夜梦神人使镌佛像于石,时镌者魏周梦亦如之,遂镌其像。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宋·元祐二年(1087年)林道者诛茅是山,梦人使镌像,且示镌者姓名曰魏周。周梦亦然。像成,端丽甲诸相,构堂以蔽风雨。明·成化癸卯(1483年)僧惠禧修之。……国朝(清)·嘉庆甲子(1804年)许宗鹤重建。”
石室,初为木构,始建于宋元祜二年,明成化十九年僧惠禧重修,改建为仿木构四角攒尖顶石室。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4.4米,宽1.5米,首饰蓝色螺髻,身披金佛衣,足踩莲座,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高举平肩作无畏手印,神韵慈祥。后有背光和火焰纹。岩上刻“大宋·元祐二年岁次丁卯,众造释迦瑞像”等字。石室额匾“瑞像岩”,两侧楹联“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系清代庄俊元撰书。
石室右后侧有明弘治二年(1489年)岁直己酉九月哉生明住山比丘宗元勒石《重修瑞像岩记》一方,为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书,石刻记载了瑞像岩的建立和重修事迹。“瑞像岩者,泉北山之名刹也。岩称瑞像何哉,按郡乘,宋元祐间,林道者,夜梦人令镌释迦氏于天柱峰之上,且示镌者姓名及旦镌者魏周。至果与梦符,像成构堂以蔽风雨。……大明成化癸卯前都纲惠禧法云首座……”
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为一豁然开阔德平台,一侧有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泉州城。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望州亭,在北山瑞像岩之绝顶。宋元祐中建。”此亭昔时称魁光阁,有僧尼住寺供佛,后因遭匪劫而废。瑞像岩一带遗存历朝石刻18方,有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任泉州州学教授陈谠的题字:正仲为蒙古作“望州亭”及岩背山麓的“北山胜概”、“瑞泉”等,南宋·嘉泰二年壬戍(1202年)六月,泉州知府倪思以旱祷于清源洞,赋《题瑞象岩》:“云崖中断划天开,下视群峰翠作堆。不惮蹒跚穿鸟道,为题岁月记曾来。”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庐陵胡仲方等题字;南宋德祐乙亥(1275)元·至正十年(1350)等时期游记题字等。
千手岩
千手岩,又千手岩,又名“观音岩”、“观音寺”,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千手岩石蹬旁岩石上,竖有石碑一方,上题“第一山”,系临摹宋·大书法家米芾《题盱眙玻璃泉》之诗手迹,未知何时所立。据传南宋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隐居清源,因酷爱米芾墨宝便拓印回来,刻在石碑上,立于清源山。此后明末战乱时石碑被毁,泉州人郭起元任盱眙县县令时又将此拓印回去,从此便有了“南来北往第一山”的佳话。附近还有清乾隆马夫书的“魁”字摩崖石刻。
据《闽书》载:“观音岩,中有观音石像。宋元祐间,民有夜见光相者,相与琢像崖端。绍兴中,现梦于蔡氏,愈其痼疾,蔡氏新而金碧之。”寺院为二进三开间,寺门楹联“地清真净土,相妙证无声”,为明代进士、书法家何乔远所撰,后由现代书法家林汉宗题刻;单檐硬山顶,檐下横匾“千手岩”为清末进士曾遒所题。
大殿内悬挂有明代张瑞图题匾“禅扉虚扣”,殿内供奉宋·元祐年间释迦牟尼石雕座像,通高2.35米,上有横匾“通身手眼”,两侧文殊普贤像为后立,殿内两侧有十八罗汉壁画。
千手岩西侧为复建后的欧阳书院,从唐代开始起就有著名诗人欧阳詹、林藻、林蕴、释大圭、何侨远、黄凤翔、李开芳等文人学士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明成化间张庸即其旁建室祀詹。嘉靖、万历年间,詹裔孙深(欧阳深),深子模(欧阳模),先后重建,称“欧阳书院”。元、明时期,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并称当时泉州四大书院。明崇祯年间丁炜有《欧阳石室题诗》:“
仰止高贤在,荒祠百代余。松杉三径老,风雨一灯虚。韩李齐名日,欧闽得第初。夜深探石室,仿佛见遗书。”
神州佛音(483)-----泉州清源山
神州佛音(483)-----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位于泉州城北,亦称“北山”,以山上泉眼诸多又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南宋初年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因泉山而得名。
清源山海拔615米,有老君岩、九日山、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南少林寺和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等主要景区组成。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素有“北有武夷,南有清源”之誉,元代时即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被《中国道教大辞典》定为“道教名山”,是重要的道教圣地之一。
经过历代开发,清源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从唐代“儒、释、道”并存,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藏传佛教等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名山。现存完好的唐、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方,现存寺庙宫观19座,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是世界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好、位于最东南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是闽南最早的佛教建筑;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九日山祈风石刻”;被誉为阿拉伯世界第三大圣迹的位于灵山的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伊斯兰教圣墓;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等。
清源山石造像群,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千手岩大殿的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坐佛,弥陀岩石构佛室和室内宋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瑞像岩石构佛室和室内宋代石雕释迦牟尼佛立像,碧霄岩内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藏传佛教的“三世佛”石雕造像是宋元时代珍贵遗存。此外,清源山也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宋元两代海上贸易进入全盛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现存最早、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流传海外的禅宗史料典籍《祖堂集》出自清源山梅岩招庆寺,清源山风景区内的灵山圣墓、翻经石、城东碗窑遗址、锡兰侨民墓等景点也共同印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
从大山门,经过众妙之门入山,众妙之门取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义。清源山,自古有“三十六洞天、十八胜景”之称,其中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时人称之为“第一洞天”。上山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沿老君岩、元元洞天、见龙台、弘一法师舍利塔、千手岩、弥陀岩、高士峰、紫翠湖、碧霄岩、瑞像岩、势至岩;西路从南台岩、撷云亭、俞大猷练胆石、天湖、虎乳泉、清源洞、百丈坪;东路从清源古道,有赐恩岩、泉州少林寺、锡兰侨民墓等。九日山景区距离清源山主景区9.1公里,灵山圣墓景区则距离5.2公里。
老君岩
老君造像,位于清源山西侧,“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正处在古泉州城的中轴线上,整个石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凿刻于北宋,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而成。又云:“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髭须之状”。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云:“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宋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文公曾游焉,今曰老君岩。盖石镌李老君宴坐像,高十余尺,不知何年?宋·淳祐不载,必淳祐以后镌也。当部置须髯处,石色浩然,虽露居风雨,苔藓莫侵餂,相传不敢屋也,屋则大虫至。”
元元洞天
又称玄元洞,是清源山三十六洞中最著名的石洞之一。这座石洞由两座大石架空而成,外形象一个倒扣的元宝,因此又称“招财洞”。宋代许多信徒、商家逢年过节必到此焚香招财。民间有句俗语:元元洞,似元宝,招财运,助财福;元元洞,长寿洞,保健康,添福寿。
见龙台
传说中为吕洞宾见老子(孔子将老子比作“龙”)处。清源山曾名“齐云山”,后改为“清源山”,后世相传老子在“羽仙岩”显圣,一气化三清,从而成就了“三清之源”的清源山。传说中的“仙人石”、“见龙台”、“神牛载道(青牛石)”等具象就遗存于清源山中,成为清源山重要的人文景观。
晚晴廊
经“太上灵台”到晚晴廊,“晚晴”为弘一法师晚号,晚晴老人。廊内介绍了弘一法师的事迹。对面是“无尘台”,“无尘”为弘一法师所题。站在台上,可眺望泉州,豁然开朗,顿悟人生。
弘一法师舍利塔
弘一法师舍利塔兴建于1952年,为六角尖顶、四方塔身的石塔。整座石塔由单间石室和舍利塔组成,内墙正中,镶嵌有辉绿岩雕刻的“弘一律师遗象”,为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为恩师画的《泪墨图》遗像石刻。石塔东侧为大师生前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巨石,西侧为“弘一大师略传”石碑,弘一法师坐像。赵朴初登山拜塔,撰书“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
东侧还有广洽、广净法师灵骨塔。广洽法师俗姓黄,小名老禅,是弘一大师的弟子。1900年生,福建南安人。1952年被推为龙山寺住持。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主席,1994年3月24日,圆寂于新加坡,终年95岁。广净法师是原开元寺监院。
法师简介(网页)
弘一(1880-1942年),法名演音,俗姓李,名息,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县。清光绪六年(1880年)十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天津。父亲李世珍,字筱楼,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曾在吏部做官,后来在天津经营盐业,家境颇为富有。李叔同5岁时父亲去世,跟母亲学诵诗篇。10岁开始阅读经、史古籍,临摹汉魏六朝各种碑帖,又从赵幼梅、唐敬严等人学填词及篆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李叔同因有康有为改良派之嫌,侍奉母亲南下上海,在南洋公学肄业,受到在校执教的蔡元培赞赏。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西洋油画,又在音乐学校学钢琴,后来又从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研究戏剧。1906年,在东京组织春柳剧社,开创话剧活动,公演世界名剧《茶花女》,他饰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将上演收入汇回祖国助赈淮河水灾难民。
宣统二年(1910年),李叔同学成回国,先后在天津高等工业学校、上海城东女子学校任教。在上海时他参加柳亚子主持的南社,与南社同仁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副刊编辑。后来转到杭州担任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师,兼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央大学前身)教席。
民国7年(1918年)春,李叔同皈依佛门,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民国18年春,弘一与南普陀寺住持太虚来泉州。年底,弘一与太虚同去小雪峰寺度岁,为泉州开元慈儿院谱太虚作词的《三宝歌》曲。翌年春,弘一自小雪峰寺移锡泉州承天寺,为月台佛学研究社讲解书法,并为寺藏古版经书编辑目录。4月离寺,云游江浙。
民国22年5月,弘一应泉州开元寺转物和尚之请,率领弟子数十人由厦门来泉州,驻锡开元寺尊胜院,为佛教信徒讲学,每月朔望为寺院僧众诵戒,专工圈点《南山钞记》,续编《戒本羯磨随讲别录》,编写《南山道宣律祖略谱》,撰《羯磨疏》、《焚纲菩萨戒本释》等经文。
10月,弘一道经泉州西门外潘山,发现晚唐诗人韩偓墓神道,嘱令弟子高文显撰《韩偓传》,自撰《韩偓评传序》。冬月移居晋江县草庵度岁,次年到厦门讲律学。
民国24年3月,弘一再莅泉州开元寺,开讲《一梦漫言》。讲毕,移住温陵养老院。此院旧为宋理学家朱熹讲学遗址,称“小山丛竹”,中有过化亭,后毁。弘一题书“过化亭”匾,又为开元寺山门补书朱熹所撰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4月,往惠安县崇武净峰寺,驻锡半载,种菊盈畦,临回泉州时写有菊花诗:“我到为种植,我去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11月,应承天寺之请讲《律学要略》。
民国25年春,弘一在厦门鼓浪屿日光岩闭关静养,著名文学家郁达夫由广洽法师陪同至厦门求访,作诗相赠。民国27年元旦后,弘一再莅承天寺,接连在该寺和梅石书院、开元寺、清尘堂等处讲经弘法。当时正值抗日,他常写“救国必须念佛,念佛不忘救国”一联赠给求字的人。
民国28年4月,弘一赴永春县,住桃源寺、蓬壶普济寺,弘法著述,做60岁生日。民国29年10月,转南安灵应寺。民国30年4月,移居晋江县檀林乡福林寺。冬月,返回泉州居开元寺,见客写字,应接不暇。又到福林寺,因地处海滨,常遭日军炮舰轰击。开元寺传贯法师持菊前往存问起居,弘一作《为红菊花说偈》:“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民国31年2月,弘一赴惠安灵瑞山圆常寺讲经。3月,回泉州居温陵养老院晚晴室。郭沫若驰函请求法书,弘一写《寒山诗》赠之,诗云:“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弘一通过书法与泉州各界人士结缘,无论贵贱,有求必应。弘一大都写《华严经》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相赠,为泉州留下大量书法作品。7月,弘一在养老院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尊胜院、温陵养老院讲《八大人觉经》、《净土法要》。
10月2日,弘一自感身体不适,渐示微疾。7日下午,写下遗嘱三纸给学生刘质平等人,“余命终后……乞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印三千册……”又写临终偈语给刘质平和夏丏尊。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10月10日下午4时,写“悲欣交集”四字,交侍者妙莲,是为绝笔。
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下午8时,弘一在泉州不二祠(今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享年63岁。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清源山千手岩后,一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在温陵养老院过化亭建生西纪念塔。
弥陀岩
经振衣亭而上,沿古道可达弥陀岩山门,单檐硬山顶单开间八字墙山门,檐下悬挂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北山胜槩”匾额,背面额匾“此外何求”,两边楹联为清代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军门马负书撰与书“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马负书署“易斋、瑞图”,题诗铃印“瑞图、羲祥”,瑞图、羲祥乃马氏之号。平台上建有弥陀寺,原有古刹“弥陀岩寺”,始建于唐,现为新修,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
沿石阶而上,一路都是摩崖石刻。弥陀岩共有摩崖石刻72方,比丘界泉所题“福”,清乾隆年间武状元、福建陆路提督军门马负书所题““丙子春日游弥陀岩即景十韵”,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詹仰庇所题“一啸台”,清代杜昌丁所题“一线天”、清代施世纶所题“观瀑丙子”、被誉为"闽海第一佛"马负书所题的巨幅“佛”字等。
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石室右侧镌刻有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记载:“平章三旦八御史贴木尔不花,宪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奴,捐财首倡,化合众缘,易殿以石,建台塔,改堂宇,再精琢佛相涂金,始末四春。郡士孙士宽舍田充焚、修香灯费,以此功德回施众生,共证菩提者……”。
石室,面阔5.6米,门额嵌刻“阿弥陀佛”横匾,门券上有“願海真空”四字,两侧有清·杨旬瑛书:“风烟永护天然相,云水长随不坏身。”石室正面楹联共四幅,此外还有道光癸丑(1853年)冬释界泉“当头忽现无生相,垂臂应提正觉人”;康熙乙丑(1685年)孟春南安县丞陈家英“碧海长城悬宝刹,危泉峭壁涌名山”;明末清初释元贤“非夸金色相,但羡石肝肠”。 室内阿弥陀佛立像高5米,宽2米,头结螺髻,面庞丰润,左手平胸,右手施与愿印。足踏莲花,形态端庄慈祥,雕工精致,造型流畅。明天启二年、清嘉庆八年重粧金身。石室前的一啸台上,伫立两座五层实心石塔,高3.5米,未有记载,从风格上颇有元代风格。
紫翠湖
又名翡翠湖,位于巢云岩上方,四周树木茂盛,绿树掩映,飞绿凝翠,故而得名。紫翠湖与天湖,成为清源山水色之美的两颗珍珠。
高士峰
又名“巢云岩”,位于“紫翠湖”下方,与弥陀岩隔涧相望,原有“流觞”、“放鹤”二亭,有“巢云书院”,今存“高士峰”、“青天白日”、“郡第一泉”、明隆庆叶春及题“高士峰”、“地以人胜,石与天连”、明嘉靖詹仰庇题“北望泉声作雨,西来云气为巢”等石刻。
从弥陀岩沿步游道至莲花池,池畔摩崖壁上有复刻的唐林蕴的“泉山铭”石刻,过莲花池经“峭壁亭”,过铁索桥,即可抵达碧霄岩。碧霄岩地临清源山古道,因天然石壁有三尊浮雕佛像,又称三瑞岩。碧霄岩以石奇而名,即巨石架屋、迭石为洞、洞上有洞、夹石成隙、抵石为门,因而有片瓦石室、小有天、一线天、透碧霄、迷魂洞、登天梯、过天桥及穿石现(献)“大寿”等胜景。
据《闽书》载:“岩怪石委萃,重复相依,中广不踰席,北来南去可百余武。仰视碧天如线,曰‘小有天’,曰‘拍洪崖肩’。当北入处为‘上碧霄’,石罅刻字曰‘透碧霄’。左有亭曰‘寻真误入’,今废。南出左侧,宋·三山(福州)林奭刻大“寿”字,高二丈,以祝亲。又有石刻曰‘少留冷饮’。国朝(清)·道光癸未(道光三年,1823年),黄清和即其地筑小憩亭,曰‘小云关’。 中琢佛像者三,为‘下碧霄’,亦废。道光庚寅(道光十年,1830年),康济时重建。”
下碧霄的“三世佛”浮雕造像位于高悬20多米的山崖上,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好、位于最东南的喇嘛教(藏传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据元·僧志聪《修碧霄岩记》记载,“至元壬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据我国著名佛教雕刻专家温玉成考证,证实它是修建于公元1292年的梵式三世佛像。
“三世佛”浮雕造像依天然岩壁雕凿而成,作长方形石龛,高2.5米、宽5.1米、深0.70米,三尊佛像并排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2.5米、宽1.70米,左、右二像稍低。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为过去佛,燃灯古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为未来佛,弥勒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佛像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髻,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均着袒右肩袈裟,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
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其背后的摩崖石刻上一侧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浮雕,另一侧有闽中第一大‘寿’字浮雕。广钦法师塔院包括舍利子石塔和纪念室,老和尚(1892-1986年)俗籍惠安县,受戒于泉州承天寺,后在碧霄岩苦行修持13年,长期不食烟火,以水果裹腹,有“水果和尚”之称。在清源山石洞打坐,且有老虎守护,有“伏虎和尚”之名,坊传“猕猴献桃、猛虎皈依”。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渡台湾弘扬佛法,海内外出家、在家弟子达20多万人。95岁圆寂于台湾高雄,其弟子遵照他生前“乘愿再来”、“叶落归根”的意愿,把舍利子和铜像带回泉州,并筹资建塔院,以资纪念。
摩崖石刻“寿”字,字体高3.78米,宽3.54米,是清源山第一榜书,字形巨大,平和端庄,右款“宋·淳祐甲辰”,左款“林奭奉亲游北山书于石”,是宋淳祐四年(1244年)春,时为晋江知县的林奭为母亲庆寿所刻。清·道光《晋江县志》载:“碧霄岩有‘寿’字,高二丈,刻石壁上。宋·淳祐中,三山林奭为同安令,奉父登游,书以祝寿。有《记》。”《闽中金石录》云:“寿”字题刻“书法端正平直,无侧媚态。”
碧霄岩下古道旁有石刻匾额三方:
其一为“抗直敢言”,系清·光绪间时任监察御史莆田江春霖书题勒石,“陈颂南先生在道光朝直声震天下,宣庙以此奖之。泐石名山,永垂不朽,后学莆田江春霖谨题”。
其二为“忠勤正直”,系清·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帝特诏褒奖浙江巡抚黄宗汉(字寿臣,号寿经,晋江城内登贤铺人)“忠勤正直,咸丰甲寅仲春,赐浙江巡抚黄宗汉”,“办理防务、海运及本境治匪、察吏,精祥无瞻顾,深甚嘉尚”时御笔书赐。
其三为蒋光彦墓道碑,蒋光彦,明万历十三年举人,晋江人,去世后被皇帝授予墓道碑,碑额呈双龙圣旨纹饰。
瑞像岩
位于碧霄岩东侧,清源山左峰(即东峰),又名天柱峰,为一块天然巨岩,《闽书》曰:“岩石面平如砥,翠嵂嵲,亦名天柱峰。”前峰对峙,危石排列,如僧群立,名罗汉峰。罗汉峰又名罗汉山,与瑞像岩对峙,有峰头十八,如僧群立,故名,又称十八罗汉朝释迦瑞像。
瑞像岩以释迦瑞像闻名,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晋江县》载:“瑞像岩,相传宋元祐中有林道者,诛茅是山,夜梦神人使镌佛像于石,时镌者魏周梦亦如之,遂镌其像。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宋·元祐二年(1087年)林道者诛茅是山,梦人使镌像,且示镌者姓名曰魏周。周梦亦然。像成,端丽甲诸相,构堂以蔽风雨。明·成化癸卯(1483年)僧惠禧修之。……国朝(清)·嘉庆甲子(1804年)许宗鹤重建。”
石室,初为木构,始建于宋元祜二年,明成化十九年僧惠禧重修,改建为仿木构四角攒尖顶石室。石室内的宋代石雕释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凿而成,高4.4米,宽1.5米,首饰蓝色螺髻,身披金佛衣,足踩莲座,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高举平肩作无畏手印,神韵慈祥。后有背光和火焰纹。岩上刻“大宋·元祐二年岁次丁卯,众造释迦瑞像”等字。石室额匾“瑞像岩”,两侧楹联“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系清代庄俊元撰书。
石室右后侧有明弘治二年(1489年)岁直己酉九月哉生明住山比丘宗元勒石《重修瑞像岩记》一方,为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书,石刻记载了瑞像岩的建立和重修事迹。“瑞像岩者,泉北山之名刹也。岩称瑞像何哉,按郡乘,宋元祐间,林道者,夜梦人令镌释迦氏于天柱峰之上,且示镌者姓名及旦镌者魏周。至果与梦符,像成构堂以蔽风雨。……大明成化癸卯前都纲惠禧法云首座……”
穿过石室左侧的崖洞,为一豁然开阔德平台,一侧有三块巨石,恰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故谓“三蟒出洞”。古时在山崖的平台处,建有“望州亭”,可俯瞰泉州城。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望州亭,在北山瑞像岩之绝顶。宋元祐中建。”此亭昔时称魁光阁,有僧尼住寺供佛,后因遭匪劫而废。瑞像岩一带遗存历朝石刻18方,有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任泉州州学教授陈谠的题字:正仲为蒙古作“望州亭”及岩背山麓的“北山胜概”、“瑞泉”等,南宋·嘉泰二年壬戍(1202年)六月,泉州知府倪思以旱祷于清源洞,赋《题瑞象岩》:“云崖中断划天开,下视群峰翠作堆。不惮蹒跚穿鸟道,为题岁月记曾来。”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庐陵胡仲方等题字;南宋德祐乙亥(1275)元·至正十年(1350)等时期游记题字等。
千手岩
千手岩,又千手岩,又名“观音岩”、“观音寺”,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千手岩石蹬旁岩石上,竖有石碑一方,上题“第一山”,系临摹宋·大书法家米芾《题盱眙玻璃泉》之诗手迹,未知何时所立。据传南宋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隐居清源,因酷爱米芾墨宝便拓印回来,刻在石碑上,立于清源山。此后明末战乱时石碑被毁,泉州人郭起元任盱眙县县令时又将此拓印回去,从此便有了“南来北往第一山”的佳话。附近还有清乾隆马夫书的“魁”字摩崖石刻。
据《闽书》载:“观音岩,中有观音石像。宋元祐间,民有夜见光相者,相与琢像崖端。绍兴中,现梦于蔡氏,愈其痼疾,蔡氏新而金碧之。”寺院为二进三开间,寺门楹联“地清真净土,相妙证无声”,为明代进士、书法家何乔远所撰,后由现代书法家林汉宗题刻;单檐硬山顶,檐下横匾“千手岩”为清末进士曾遒所题。
大殿内悬挂有明代张瑞图题匾“禅扉虚扣”,殿内供奉宋·元祐年间释迦牟尼石雕座像,通高2.35米,上有横匾“通身手眼”,两侧文殊普贤像为后立,殿内两侧有十八罗汉壁画。
千手岩西侧为复建后的欧阳书院,从唐代开始起就有著名诗人欧阳詹、林藻、林蕴、释大圭、何侨远、黄凤翔、李开芳等文人学士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明成化间张庸即其旁建室祀詹。嘉靖、万历年间,詹裔孙深(欧阳深),深子模(欧阳模),先后重建,称“欧阳书院”。元、明时期,欧阳书院、泉山书院、小山书院、石井书院并称当时泉州四大书院。明崇祯年间丁炜有《欧阳石室题诗》:“ 仰止高贤在,荒祠百代余。松杉三径老,风雨一灯虚。韩李齐名日,欧闽得第初。夜深探石室,仿佛见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