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2025-02-01 14:54:27)
标签:

旅游

文化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为黄守恭献地所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孙,生于629年,卒于712年。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 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公(按: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唐乾宁四年(897年),监察御史黄滔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记载:僧正临坛大德僧宣一,桑门之关楗者。曰:“寺有记,亡之矣。垂拱二年,郡儒黄守恭宅桑树吐白莲花,舍为莲花道场。后三年,升为兴教寺,复为龙兴寺。逮元宗之流圣仪也,卜胜无以甲兹,遂为开元寺焉。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自垂拱之迄开元,四朝而四易号及(句)。”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公因感桑莲肇瑞,遂舍桑田、宅第,延请匡护大师主持兴建寺庙。寺建成后,初名莲花道场,因建殿时尝有紫云覆地,又称紫云寺,此即紫云黄氏肇宗之由来。明代的《温陵开元寺志》在“建置志”中称:“大开元万寿禅寺,旧在郡城西肃清门外,后城增广,则寺当城内之西区也。唐垂拱二年,乙酉二月,州民黄守恭,昼梦一僧乞其地为寺。恭曰,须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树果产白莲,有司以瑞闻,乞置道场,制曰可,仍赐莲花名,请僧匡护主之。”
    匡护建成的寺院最初被称为“莲花道场”,后来数易其名:“长寿壬辰(692年),升为兴教寺;神龙乙巳(705年),改额龙兴;玄宗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改额开元”。元代,至元乙酉(1285年)寺庙又被赐名为“大开元万寿禅寺”。五代、两宋时期,又旁创支院一百二十支座。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呈请朝廷批准,合一百二十支院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延僧妙恩住持,“禅风远播,衲子竞集”,“食常万指”。后一度衰微,至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又恢复旧观,渐趋中兴。以后历代虽有兴修,但也屡遭破坏。
   现存寺院为崇祯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重修,沿中轴线由紫云屏、山门、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建筑物组成。两翼包括东侧的檀樾祠、准提禅林(俗称小开元寺),西侧的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及东西相距约200米的镇国、仁寿二石塔。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山门(天王殿)
 与天王殿合二为一,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硬山顶。檐下悬挂“紫云”二字匾额,传说开元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拜庭寸草不生。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修建的。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即 “哼哈二将”。殿内明间柱间枋额上悬挂竖匾“敕大开元万寿禅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拜亭和拜庭
 殿后紧连拜亭,拜亭为券棚歇山屋顶,面阔一间,由四根石柱撑起,两只翼角高高翘起。拜亭和大殿之间是一片宽敞的庭院,称为拜庭,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就。两翼有长廊回护,连接前殿后坛。拜庭,供古代官民朝拜和活动。拜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树下排列着复刻的石碑、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其中,明代小石塔九座;唐宋或宋元小方塔一座,方形三层楼阁式,石构,实心,通高约3米;北宋石经幢一座,仅存须弥座和幢身,其他部件已残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此外,殿前还有焚帛炉一座,炉高三米,由绿辉石和花岗岩打制,建造于明代,盖钮雕有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1145年建造的宝箧印经塔,为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这两座方型石塔高5.48米,由基座、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组成。四面刻龛,内雕佛本生故事。塔顶为方形石盖,顶上四个转角雕刻带翅膀的怪兽,颇似唐墓出土的愧头俑。塔顶四个转角坚起的石雕山花、蕉叶、卷云、人物故事画。塔刹形制完整,由覆莲、相轮五重等组成。塔身镌刻有铭文:“右南厢安家室柳三娘子捨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捨钱三十贯乙酉重修”。1982年维修宝箧印经塔时,在塔内发现了一件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文字记载有当时管理海外贸易官员的职衔“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兼御史大夫”,及当时泉州最早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榷利院,印证了五代时期官方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及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字,以应桑开白莲之说,而百柱殿的后侧西边,就有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开元寺也有“桑莲法界”的美称。西侧的桑莲,生于唐垂拱之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这株桑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树。树旁立一石碑:“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癸卯小寒前后,千年老桑竟生果实数枚,人皆赞叹称奇。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大殿内斗拱间附雕的二十四尊美丽的“飞天乐伎”,也是国内古建筑罕见的艺术珍品。其造型源自佛经所述的妙音鸟,有的飞天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或捧瓜果点心,姿态优美。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来代替铺作和斗拱,依托粗大的桁梁,将装饰艺术和实用价值结合得完美无瑕。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来自网页
   崇祯十年(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很有价值。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后殿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戒坛殿始建于宋天禧三年(1019年),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藏经阁,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十二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檀樾祠
   东翼有檀樾祠和准提禅寺,俗称小开元寺。2000年辟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弘一大师纪念馆”。檀越祠始建于唐代,寺建成后,寺僧感念黄守恭之大德,在戒坛东翼建檀樾祠奉祀之。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为三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每进院落据设有天井石庭。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来自网页
   东西二塔
   西侧分布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及东西相距约200米的镇国、仁寿二石塔。麒麟壁建于乾隆乙卯年(1795年),原位于泉州府城隍庙前,70年代初,移砌到开元寺西塔北面,加以保护。麒麟壁东侧花草丛中还矗立有“万山第一”石匾,原位于泉州东岳庙口,立于清初,为黄志遴仿米芾“第一山”三字,补“万”字而题写的。“万山第一”的碑刻,每个字体都有含义。繁体字“万”字的写法,叫做观音打坐;“山”字的写法,是弥勒掀肚;“第”字是洞宾背剑;“一”字是鲤鱼吐珠。不仅碑刻字体的写法大有文章,“万山第一”也与“大开元寺”有关。古时候寺院叫“山”,唐代始建的开元寺为全国最大,因此被称作“万山第一”、“大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西翼的水陆寺原在泉州肃清门外西南,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下诏书敕置祝圣放生池,因又建水陆堂在池北,故亦称水陆池。此后历代多有修葺,明嘉靖乙未(1535年),进士、贵州道御史汪旦为了在此建府第,就把禅院移至现今的开元寺功德堂西,水陆寺旧迹遂亡。明万历年间,南户部左侍郎何乔远游此故址时,感慨万分,赋诗一首云:“佛劫年多复,禅门亦可知。试看墙外林,犹有寺前池。祝圣留深意,居僧见一时。王询能舍宅,今古有余思。” 水陆寺被移入开元寺内,清同治年间又重修,殿外立有清同治《水路寺碑记》,大殿明间檐下悬挂清同治“水路禅寺”横匾。每年农历七月,民间薪传古例,举行“普度”,即中原的“盂兰盆”。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西塔
 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十三世纪中国石塔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两塔均为浑体花岗石的仿木结构和楼阁式建筑,平面八角,五层五檐。从塔的外观看,塔座呈须弥座式,八个转角处各雕一尊力士,束腰处刻40幅图象。塔身转角立倚柱,柱头出华拱二跳承撩塔檐下面的檐枋。塔檐均呈弯弧状向外舒展,檐角高翘,使整座塔的气氛显得轻松活泼。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既美观,又减少压力。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沃金铜葫芦,映日闪闪发光。八条铁链从塔刹上盘斜系于八个角脊,每个角脊下还悬挂着小铜钟,全塔共四十个。塔内有回廊和粗大的塔心,塔心作八角形实心体,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使得重心集中,塔身稳固。七百多年来,东西塔经历了无数次地震和风灾的严重考验,至今仍巍然屹立。  
  东西双塔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宗教文化于一体而闻名海内外,双塔上的浮雕雕刻精湛、内涵丰富,在我国其他古石塔上并不常见。双塔上共雕有人物浮雕160尊(东西塔各80尊),东塔须弥座有图雕54方,西塔须弥座有图雕56方。双塔的浮雕各有不同,从佛教的角度讲,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
  东塔须弥座的图雕以佛教故事为主,有佛本生、佛传和经变故事。西塔须弥座雕刻了泉州民间整套舞龙舞狮的动作,并辅之以各种花卉飞禽。东塔五层由下往上分别镌刻有神将、罗汉、高僧、菩萨和佛,等级分明,西塔五层上,佛菩萨和王公祖师浑然一体,无层次等级差别,表现出极乐世界的众生平等。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形制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西塔四层有猴行者和火龙太子造像,可能源自古印度大型叙事诗《罗摩衍那》故事中的核心人物罗摩太子和灵猴哈奴曼。西塔上的猴行者比《西游记》成书要早300年,有专家认为,灵猴哈奴曼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火龙太子是《西游记》中唐三藏的坐骑白龙马。此外该层的男性观音菩萨造像也出现的较早。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东塔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东塔已于1997年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一侧的假山、石佛塔
  “东塔,号镇国塔。唐咸亨(670—673年)文师始作木塔,凡五级。……咸通六年(865年),木塔成,赐名镇国”,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重建改为石塔。西塔名仁寿,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建为石塔。
   东塔塔造到第四层时,主持修建的和尚法权逝世,刚好印度僧天锡来泉讲经,即由他继续主持并完成第五层及最后合尖的工程。东塔须弥座上的佛传图浮雕,可称古代建筑中之瑰宝。这一列佛传图浮雕原有40方,现仅存38方,皆用泉州的名产枣玉晶瑚青石雕成,石质柔韧,刻工精绝。其艺术水平,远胜于塔身上的菩萨、天王和力士石雕。这群佛教神话故事石雕的内容,大都取材印度,但石雕的人物装束及周围环境布置,已经全部中国化了。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弘一法师纪念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则展出弘一大师的生活遗物、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等,院中有大师塑像。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佛门弟子奉为律宗十一代世祖。后十四年云游福建,曾驻锡开元寺,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赵朴初赞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神州佛音(95)---泉州开元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