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2025-02-01 14:06:07)
标签:

旅游

佛学

文化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祀奉妈祖·林默娘,初名“顺济宫”。后随妈祖神格的提升,先后改为“天妃宫”、“天后宫”,是海内外建筑年代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素有“温陵圣庙”之称。
       据宫内遗存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泉州知府加五级析津徐汝澜撰《重修天后宫碑记》记载:“尝见通都大邑以至遐陬僻壤,莫不有英祠烈庙,赫声濯灵,表表在人心目间。然或保障一方,或显应一时,世远年湮,同于陵谷沧桑者有之,同于郭公夏五者亦有之。求其效顺扬灵,泽被广远,怀桑昭报,久益钦崇,未有若天上圣母之神(妈祖)之最著也。   神为莆田林氏女,生而神异,能知休咎,尝以席渡海,或乘云游岛屿中,人咸以龙女目之。以宋·雍熙四年(987年)三月重九日二十九岁升化,自是神光普照,灵迹昭垂,凡航海者但见彩霞飞至,无不化险为夷,历宋、元、明,载籍所记,笔不胜述。至国朝而灵响特著,帆樯所至,靡不家祀而户祝焉。  其尤为泉人所传诵者,康熙年间平定台湾,神尝涌潮济师;乾隆中荡平台匪,神又著助顺功,是以封号频加,特予春秋致祭。至于出使琉球等外国,与夫士商之往来,其感应又不可指数。……”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由宋至清,妈祖曾获朝廷40多次褒封,妈祖“神为莆田林氏女”,其信仰虽然兴于湄洲,但在海内外传播的影响力,则首推泉州天后宫。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寮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天后宫修建之前,妈祖已经屡受朝廷敕封。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宋·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另说,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莆田人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宣和五年(1123年),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溺七,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庙号顺济。”给事中路允迪安然返朝之后,即向宋徽宗汇报受庇佑一事,并为妈祖请封。故宋徽宗钦赐湄洲妈祖宫“顺济”庙额,并封妈祖为“专司海岳”之神。
      宫内《妈祖历代朝廷褒封一览表》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郊典封灵惠夫人(1156年),三十年(1160年)因迷雾歼海寇封灵惠昭应夫人。乾道三年(1167年)因圣泉救疫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淳熙十一年(1184年)因助捕温台寇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绍熙元年(1190年)因救旱灾封进爵灵惠妃。”此后,“妃”被宋光宗以后的历代皇帝所沿用,庆元四年(1198年),因救潦宰、平大奚民变封灵惠、助顺妃。嘉定元年(1208年),因淮甸抗金封灵惠、助顺、显卫妃”。嘉定十年(1217年),因救旱,平海寇,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嘉熙三年(1239年),因钱塘遏潮助堤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宝祐二年(1254年)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宝祐三年封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宝祐四年封灵惠、嘉应、协正、善庆妃。景定三年(1262年)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元代,为发展海上贸易,至元十五年(1278年)敕封妈祖为“天妃”。据《元史·世祖纪》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乙丑(即八月十四日),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泉州顺济宫随即改称天妃宫,列入国家祀典。此后“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护国、明著天妃,大德三年(1299年)封护国、庇民、明著天妃。延祐元年(1314年)封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天历二年(1329年)封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至正十四年(1354年),封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明朝,因为总体上实行禁海政策,特别是正德、嘉靖年间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闭关主义较为浓烈。所以明代对于妈祖的赐封也最少。“明洪武五年(1372年)封昭考、纯正、孚济、感应圣妃;六年(1373年)遣官致祭。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郑和、张谦等屡次下西洋,是时泉州仍设市舶司(成化间才迁福州),为朝廷指定的使节出入口岸。“永乐五年(1407年),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官重新拓之,而宫宇益崇。”永乐七年(1409年),因郑和七下西洋,“蒙天妃护佑”,为报答“天妃”妈祖,他曾多次修建各地的天妃庙,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师提督万正色驻军惠安崇武,夜梦天妃佐风,次日果得北风顺利攻克厦门,勅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助攻打澎湖,为了报答天妃的恩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增修澎湖天妃宫,康熙特派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祭祀,并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自此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每岁颁行祭费银四两二钱,于春秋仲月吉日致祭”,此后,顺济宫春秋官祭成定例。雍正元年(1723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乾隆间,御书匾额“恬澜昭贶”,于后殿祀后之父母,并于乾隆二年、二十二年和五十三年屡次加封。此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褒封不断,而妈祖信仰也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泉州天后宫内原本就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附近还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宫每次修建,各大商郊会馆都倾力资助,以表虔诚。据统计,台湾现有800多座妈祖庙,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而妈祖信仰在明代早已传播到日本,那霸的下天妃宫建于1424年,是有年代可考的最早一座在外国的天妃宫。新加坡早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已在新加坡城源顺街的天福宫原址设坛奉祀妈祖,道光元年(1821年)发展为一间供奉妈祖的庙,道光十九年(1839年)开始由泉州运来材料兴建大庙,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落成。马来西亚的妈祖庙则以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马六甲青云亭为最早。除此之外,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也都兴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天后庙,在府治南德济门内。”地处城南晋江之滨,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古时,顺济宫前面就是聚宝街。因顺济宫的关系,其后新建的跨江石桥取名“顺济”。沿江内港码头甚多,江面阔大,是番舶客航聚集之处。泉州境内河流纵横,流经浮桥一带称“笋江”,顺济桥一带称“浯江”。浯江沿岸则称“浯浦”。所谓“巽水”,旧时在笋江与浯江之间有一大片冲积沙洲叫“鲤洲”,鲤洲北沿仍有支流,西起临漳门,南至五堡,俗称破腹沟,这就是“巽水”。浯江与巽水相会的那片浯浦之地,在宋时已是繁荣的商业区,而徐世昌倡建的宫庙就坐落于此,最初以宋徽宗宣和年间赐额“顺济”来命名,即“济以顺风”之意,故称“顺济宫”。此处不远就是市舶司,是出海的第一站,故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僧侣等和船民纷纷进庙拈香礼拜,奉献供品,祈求妈祖庇佑。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天后宫座北朝南,门外就是宋代德济门遗址。德济门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时称镇南门,彼时顺济宫(天后宫)及门外的顺济桥俱已建成。元至正十二年(1352)镇南门扩建后更名德济门。明代增建瓮城,清代加固重修并沿用至上世纪中叶,是历代泉州城内外联系的交通要道。遗址面积两千多平方米,有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清时期的铁炮。其中壕沟考古发掘长度47.2米,沟宽1.93-2.88米,深2.5-2.75米。
      天后宫的中轴线正对着清源山,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戏台、正殿、寝殿、和梳妆楼,东西两侧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等。
       山门
       原山门、东西阙、马戏台因上世纪五十年代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移用清代晋江县学棂星门为山门。移建后的山门面阔五间,牌楼式造型,宽23.23米,进深3.93米,高9.42米。重檐歇山顶,脊饰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色彩炫目,线条柔和优美。门前设廊,建在月台之上。明间两廊柱石雕青龙,台阶两侧蹲踞两尊石雕麒麟。檐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立面嵌有青石透雕螭虎八角窗,两次间朱红色抹墙,与脊饰色彩对映,整体华丽绚烂,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檐下悬挂“郡泉天后宫”竖匾,山门内悬挂台湾鹿港天后宫敬献“海邦砥柱”横匾。
      山门两侧东西阙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上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是妈祖的两员护法神将。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塑妈祖金身和千里眼、顺风耳塑像,现为复建。据《敕封天后志·卷下》载:“(湄洲)西北方有二怪,一号顺风耳,一号千里眼。出没为崇,村民苦之,求之天后。……遂拜伏愿皈正教,时后年二十三。”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戏台
      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面向正殿。台高1.3米,宽6.39米,进深5.15米,总高8米。木构藻井顶盖,并施以彩绘、雕饰。顶部雕刻八仙人物。旧时,戏台是天后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升化之日(农历九月初九),或朝祭、求愿演戏酬神之地。戏台内悬“宫谊长存”横匾。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院内古榕树下,立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泉州府知府加五级析津徐汝澜撰《重修天后宫碑记》。徐汝澜字鼎三,号文波,是析津(今北京市)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庚子恩科进士。嘉庆二十年(1815 年)七月,任泉州府知府。院内每年都举行乞龟仪式,每年正月初开始,用大米堆成龟形,供信众抚摸求福求寿,至正月15日举行点睛仪式,结束后将米分发给信众。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天后殿
      正殿,即天后殿,是天后宫中明清木构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建筑之一。 明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540-1544年)郡人徐毓捐资大规模重修,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廊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泉州知府徐汝澜捐资重修,耗资制钱三百余万,易木柱为石柱,内外一新,并立碑于宫前。清道光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843-1845年),重修大殿,易嵌棂壁石刻及其他若干石刻。
      正殿筑于高约一米的月台之上,月台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雕工熟练细腻。大殿面阔五间高12米,进深五间25.6米,宽24.6米,重檐歇山顶,正脊两端作五彩剪瓷双龙戏珠,戗脊端作凤凰图案,对应呈龙凤呈祥。重檐间雕绘麒麟、玄武、双虎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色彩艳丽,使得殿顶更显华丽精美。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大殿为砖木抬梁式木构架,由圆形花岗岩石柱承托,柱顶浮雕仰莲连珠斗。殿前增设檐廊,明间有清代辉绿石透雕云龙石柱两根。殿内柱网排列规整,前后6列,每列6根。祭坛前减金柱两根,中柱后移,使内部空间更显宽阔。
      殿内在四周增设一圈拜廊,中间神坛奉祀天后娘娘,原为明代雕塑大家王弼之作,现为现代重塑,神龛上挂有清雍正皇帝御书“神昭海表”横匾;西侧神坛奉祀中坛元帅(哪吒三太子),神龛上悬挂“圣慈母德”横匾;东侧神探奉祀广泽尊王,神龛上悬挂“海不扬波”横匾。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敕封天上圣母图》
      殿后为壁画《敕封天上圣母图》,为清道光年间绘制。壁画体现敕封情景,标有升天峰、观澜、海天福主摩崖石刻、天上圣母旗杆、圣旨牌坊等10多处建筑物,以写实手法复原当时湄洲妈祖祖庙建筑群的盛况。殿后门檐下悬挂“鳌殿重光”匾额,正应了清嘉庆年间泉州知府徐汝澜为天后宫所题“德配坤维鲸波永息,思涵海甸鳌殿常新。”殿后立有重修时所置的六通石碑。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寝殿(后殿)
      寝殿又称后殿,位于正殿之北,中轴线上第二座大殿,地势较正殿高,建在月台之上。东西侧与两庑连接处设翼享,左右为斋馆。整座殿宇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单檐悬山顶,正脊未作装饰,面阔七间35.1 米,进深五间19.8 米,高8米许。殿前设廊,廊下由大木柱高高支撑,殿前设廊,廊下及后檐配石柱,其余为高大的木柱。明间檐柱保存一对青石雕的元代婆罗门教形式的石柱,为明代翻修时称用,上接木柱,是泉州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历史见证。
      殿内正中悬挂”寰海镜清“横匾,现辟为泉州天后宫妈祖文物展。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梳妆楼
      位于寝殿之北,全宫最高处,原为木构双层牌楼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现为2001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两层楼阁。一层匾额“佑济昭灵”为乾隆帝御赐。梳妆楼前的供桌上立有一块清代石雕圣旨,为道光年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的圣旨。天后宫“前殿后寝”的建筑布局,是保存下来海内外众多妈祖宫庙的建筑范本,其“乞龟”习俗200多年前从泉州传到澎湖,成为澎湖乃至台湾最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动之一。2007年起,泉州天后宫与澎湖天后宫携手合制“米龟”,为两岸民众祈福,也成为两岸交流融合不可逆转的潮流。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神州佛音(482)----泉州天后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