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81)----泉州关岳庙
关岳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始建年代不详,
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明嘉靖间(1522-1566
年)长史李一德重修……天启元年于后殿塑帝袞冕像。郡绅杨维清、李光缙、徐某修庙。”李光缙《重修关帝庙记》载:“今天下祠汉寿亭侯者,通郡国而是。其在吾泉建宫,毋虑百数,独我儒林里中庙貌为胜。询之故老,不知创所由始,相沿至今。”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关羽被敕封为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该庙改称为“关帝庙”,因邻近古城门通淮门,故加“通淮”二字,名“通淮关帝庙”,又因位于泉州市区繁华的涂门街,故民间俗称“涂门关帝庙”。万历四十年(1612年)《泉州府志》称为
“关王庙”,于庙右增塑刘先主、关寿亭侯、张西乡侯神像,又附诸葛武侯神像一并祀之,以“表汉时共事之雅,开泉人未有之祀”。明代关庙其规模体制为左右堂,三进式。
清代,也多次修葺,庙内现存碑记石刻八方,包括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以及民国年间的碑刻,乾隆四十三年官献瑶撰《重修泉郡通淮街关帝庙碑》、乾隆四十二年《重修通淮关帝庙收支情况》,清咸丰七年《关圣帝祖茔碑记》、《立看守碑》,嘉庆二十四年台湾林光复所书石刻,道光二十年苏廷玉书的《关帝觉世真经》等。清雍正九年(1731年)泉籍进士张焕登《重修关帝庙记》考证:“通淮者,南唐郡城之东南门也。然则郡之盛于祀侯也,自通淮始。”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九年辛亥,邑人捐修。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郡绅士捐修……道光三年复劝捐修葺。”据庙志载,乾隆年间关岳庙增建右殿崇先殿祀祖神,于正殿前建礼乐亭演奏祭祀舞乐,光绪年间改为学校。明清年间,闽南关帝享有一年三祭,关庙不断增扩修缮,关帝信俗在泉州蓬勃发展。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北京鼓楼西兴建关岳庙,将关公与岳飞合祀,“其意是既不得罪关帝,也让岳王痛饮黄龙酒。”希望北洋军能像关羽和岳飞一样英勇善战。全国关帝庙都陆续改名,泉州“通淮关帝庙”改称“通淮关岳庙”,并延续至今,在正殿门楣上悬挂有一“关岳庙”圣旨牌。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正殿遭火,后重建,为现存庙宇的基础。据《泉州通淮关岳庙志》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十一月间,大火,左堂化成砾,三义庙、崇先殿尚存。董事会倡议重建,筹措就绪后,经阅月而告竣。其时,董事会依然是地方士绅所组成,在他们的倡议和主持下,重建了左堂。
关岳庙,座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殿堂组成,均为三进,第一、二进为单层建筑,第三进为三层建筑,砖、木、石混合结构,歇山顶,屋顶铺红筒瓦,燕尾脊,屋脊堆塑丰富的剪瓷,有双龙戏珠、花鸟走兽、人物、吉祥葫芦等,具有浓厚的闽南建筑特色。主殿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祭祀三国时期的关羽和南宋的岳飞;右方是“三义庙”,供奉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旁祀诸葛亮;左侧是“崇先殿”,奉祀关公的三代先祖。
庙门外东西两壁嵌有宋代米芾、
明代董其昌所书石刻诗两方。左刻宋米芾诗《秦州醉诗》:“州图饮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汗落,胡舞白头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右刻明董其昌诗:“清世家声万石门,典型犹有白眉存。亦知骠骑名同贵,即去墙东道益尊。老去香山问小友,岿然西岳绕儿孙。钓矶不羡君王梦,二月天边雨露温。”此外,
庙内石柱、木柱上还有楹联十余对、匾额十余幅,如南宋朱熹“正气”、明代张瑞图“充塞天地”古匾。

来自网页

嘉庆二十四年台湾林光复所书石刻
泉州自唐代欧阳詹中进士后,学风大盛,就明一朝而言,泉州人著有70部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四书的专著,读书治经蔚然成风。每年正月初四,泉州的士大夫和地方绅士还要公推一人到通淮庙求“公签”代卜地方大事,使得关帝灵签和关帝信仰的影响力更为盛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