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76)------辉县白云寺

2024-11-07 22:23:57
标签: 旅游 佛学

                            神州佛音(476)------辉县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河南新乡辉县市区西35公里薄壁镇白云寺村北,白鹿山西南的关山峰下。原名“白茅寺”,创建于唐朝高宗年间(649-683年)。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名僧师彻上人住持白云寺,金代改名“大觉寺”,云门宗传人徽公禅师落发于此,并建有徽公塔。宋代,增建罗汉堂,铸铁罗汉500尊。寺东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大宋卫州共城县白鹿山白茅寺五百罗汉碑》记载:“白鹿山师彻上人,幼岁聚沙,长年事佛。……自显得四年,徙居此山,选胜寻幽,获古寺之基址。解囊挂钖,罢此日之游踪。遂兴当山,曾经停废之处。僧徒偕诣奏请阙庭,乞赐名额。至显德五年敕下,令依原额仍旧住持。于是乎佛日再丽于中天,奈苑重铺于金地。檀那不劝而自化,郢匠不召以四臻。年未期而月殿凌空,岁将稔而云堂窣汉……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迁建于今址重建,又名“梦觉寺”,普照大禅师、佛心妙觉大禅师先后主持寺务,并建有禅师石塔。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修,改名“白云寺”,西侧增建观音堂。万历二年(1574年),住持僧湛仁率徒会同施主汤岢、汤岚兄弟重修天王宝殿,粉饰一新;弘治、正德年间,白云寺进入鼎盛时期,僧徒多达百余人,形成东西三个院落,中院一进四院的规模,房舍达100余间。据明代《石点头》载:“一日行至一个地方,这地方属卫辉府,名曰辉县。此县带山映水,是奇绝:……百千亿兆,县治下紧列着申明亭;十百阿罗,山根前高建起梦觉寺。这梦觉古刹,乃辉县一个大丛林。寺中法林上人,道行清高,僧徒学者甚众。”

       明崇祯八年(1635年),定波和尚重修,并改名“白鹿寺”。寺内清同治三年碑文载:“太行之麓有寺名白云,东去共城五十余里,为国朝皇帝驻跸之所。……御笔题赠‘白云自在’四字,悬诸匾额,因以名其寺焉。……此寺始于万历年间,有稠禅翁者,道行高远,结庵于斯,名曰‘白茅’。其初基在于山之半坳,今其地无复存矣。嗣后,崇祯八年,有定波和尚,亦有道僧也,移建于此,更名曰‘白鹿白云者’焉。”

       清康熙年间屡有修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乾隆皇帝侍奉太后到辉县巡游。应白云寺方丈请求,题写了“白云自在”匾额,并作了《白云寺小憩》一诗及五绝6首。其中《白云寺》赞曰:“入山秋色佳,到寺春阳煦;匼匝围玉屏,茈虒张锦树;竹径穿云出,禅房花草菲;阶前一泓水,去作垂虹飞;一庭柏树青,千嶂枫叶紫;平原逾月行,今朝见山喜;静室才十笏,好山具四邻;当年谁结夏,无着与天亲;岩凹藏乳窦,竹底眄烟郊;断缺唐碑在,犹然称白茅;少坐清有馀,便去兴未巳;回视失招提,钟声白云里。”清道光《辉县志》称之为“太行诸梵宇之最佳音”,为白鹿山九大寺院之首,古寺藏名山,钟声白云里;竹林葱葱,云海茫茫;高僧似云,灵塔如林。民国年间,寺内尚有僧侣70余人,庙产300余亩,山林2000余亩。“白云八景”成为古刹美景的浓缩,“豫南名山在石人,豫北寺院在白云”。

       白云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为中轴式布局的建筑群。现存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两侧分别布置左右配殿、东西配楼、东西厢房、钟鼓楼(仅存钟楼)及地藏王殿等14座60余间,是豫北太行山区建筑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佛教寺院。

       山门(天王殿)

       未见山门,先见公孙树。公孙树,也称银杏树,寺前为一高台,台两侧设有坡道。高台正下方东西横排有宋代种植的五株千年银杏树,根叶繁茂,高耸擎天。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灰色筒瓦覆顶,脊饰荷叶、荷花。明间辟门,檐下悬“白云寺”匾额。门前砌有青石台阶,左右石狮一对,两侧有青石垂带。次间前墙各置方格木窗。山门两侧各有掖门一间,皆为硬山式灰瓦盖顶。山门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像。

       山门前立有一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地藏殿、祖师殿、玉佛殿、伽蓝殿、灵官殿、山神庙,並金粧圣像碑》,可见乾隆时期殿宇规模依然盛大。山门两侧建有东西侧门,门内左右建钟鼓二楼,砖木结构,重檐硬山顶,灰瓦盖顶,现仅有钟楼尚存。

      中殿

       建于砖砌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灰布瓦覆顶,脊饰高浮雕游龙。殿前设廊,檐下柱头置异形斗,檐檩、斗、平板枋、栏额枋均有彩绘。明间前后辟门,前门上悬挂“慈航普渡”横匾。殿前有月台,前门外两侧檐下各立石碑两通,分别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中佛殿、达磨殿、山门並金粧圣像碑》四通。

       佛殿左右两侧分别设门一道,西门已不存,仅存柱础遗迹。东门一间,门楣上书砖雕隶书“白云禅院”。后门外右侧有宋代银杏树一株。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东西两壁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

       为明代建筑风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建于台基之上,单檐悬山顶,灰色筒瓦覆顶。正脊、垂脊均有琉璃高浮雕,正脊雕有八条行龙和数朵荷花,两端置鸱吻,原装饰还有各种小兽,今已不存。垂脊饰荷花、荷叶。东西两山为琉璃悬鱼惹草及博风,十分别致。前檐下斗拱为重昂五踩,琴面昂嘴。次间补间铺作各为一攒斜拱,瓜棱栌斗。平板枋硕大,栏额和雀替均为花卉透雕,上述构件皆有彩绘。前檐下有小八角石柱四根,柱下有仰覆莲柱础。原刻对联两副,已不存,后来在四根柱之上端分别刻“佛光普照”四字,佛字下浅雕五角星(近代所为)。明、次间安六抹头格扇门12扇。

       殿内为五架梁结构,梁上均有彩绘,多为游龙、祥云图。两山墙上绘有壁画,多幅人物故事和松柏图,画工十分精细。正门上悬挂“大雄宝殿”匾一块。殿前两侧为八字墙,墙内嵌清代碑碣四块,分别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功德碑》和《重修碑记》、光绪五年(1879年)《金粧释迦佛等像碑记》。大殿左右两山下各建有硬山式灰瓦顶圆形掖门,掖门两侧山墙上脊饰砖雕精美,饰有高浮雕游龙,东门额题“静肃地园”,西门额题“静清地园”,分别形成各自院落。东门墙上嵌有《李贽碑》,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李贽仕途初展,任河南辉县教谕时,曾多次驻足白云寺,并为其题诗四首。西门墙上嵌有《纪云鹤碑》,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辉县知县纪云鹤与友人同游白云寺,作《祭风绕白云寺三首(有序)》。

 清同治三年(1864年)《功德碑》
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碑记》

       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两层高的配楼,面阔五间,明间三间前置木通廊,两侧为砖结构暗间,一侧木楼梯上下。西配楼檐下置有一通石碑,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大雄宝殿、准提阁碑记》。

       从西掖门而入,院内为一配殿,面阔三间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覆顶。殿前设有前廊,由两根原木通柱支撑,二层檐檩及柱头斗拱均有彩绘图案。

       地藏殿

       位于西配殿西北,座落于独立小院内,以前是奶奶庙所在,殿内供奉一尊雕于明永乐年间的高146厘米的整块汉白玉大势至菩萨像,俗称‘玉石奶奶’。,菩萨造像头戴花冠,身着褒衣,胸佩璎珞,手捧宝莲,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其上刻有年份“永乐”和大势至菩萨名号,佛像本尊现藏于新乡市平原博物院。

       寺西侧一片竹林掩映,有金沙、银沙两口古泉经竹林在寺前流向东南,泉旁为地藏殿旧址。

      塔林

       位于白云寺后山坡,保存有金、明砖塔4座,元代石塔2座。分别是金代“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元代“普照大禅师石塔”、“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明代“茕绝老人天奇塔”、“隐庵长老之塔”和“圆寂亲教秀公孤峰长老之塔”等。

       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

       建于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平面为密檐式方形五层纯砖结构,通高7.08米。塔基为须弥座,大部分没于地表之下。一层塔檐为布瓦滴水,琴面昂嘴。檐上为反叠涩砌造。塔刹砌仰莲。塔身南面正中嵌镶碑铭一块,为通悟禅师生前好友、金朝末年大蒙古国时期的史学家元好问撰文。碑文叙述了徽公禅师生平、经历和声望:“师讳澄徽,出于平定和氏。弱不好弄,行值塔庙,如欲作礼。然七岁,白其父求出家,……澄徽师殁七日,远近会葬,倾动州邑,荼毗之际,灵异甚多。起塔于二祖元符禅寺与山阳之白茅寺,遵遗令也。……时大朝丙午年四月初十日嗣法小师子昶建塔,门人德澄立石。施碑人翟评事,镌字人张天才。”禅师为云门宗传人,因补印《大藏经》功绩,得到皇帝赐“寂照通悟大禅师”封号,传法弟子十一人,著有《升堂语录》、《解道德经》等书。

       普照大禅师石塔

       为石雕喇嘛塔,五层纯石结构,通高4.9米,是开山主持佛光普照大禅师的迁化灵塔,为嗣法门人佛心妙觉大禅师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29年)二月十五日所建。塔座和塔檐为八角形,塔身为鼓形。塔基由双层须弥座构成。下层须弥座大半没入地表之下,仅露八角形的上枋,上刻伎乐飞天。上层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刻四个壶门,每门内各刻一只卧狮,壶门之间刻饰牡丹花。下枭刻覆莲一周,上枭和上枋雕刻单瓣仰覆莲两层,每层八朵。上层莲瓣中各雕一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呈禅定像。

       塔身高0.80米,共置佛龛上下两层。上层龛为尖拱形,四面八方共设七个龛。北方无龛,为楷书塔铭:“敕赐开山住持佛光普照大禅师,寿至九十三岁迁化灵塔,大元至元二十九年二月望日,嗣法门人佛心妙觉大禅师创建”。南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佛为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二弟子双手合十立于莲座上;东南龛内雕一力士;西南龛内雕一天王;东龛内为骑象的文殊菩萨;西龛内为骑狮的普贤菩萨,手持如意状莲花;东北与西北龛内均为一立在莲座上的手持莲花菩萨像。下层龛为半圆拱,共十六个。每龛内各雕有一尊坐佛,佛龛下部为线刻缠枝牡丹和莲花。

       塔身之上为塔脖,高0.28米。上刻8个狮首,口衔花绳,颈系彩带。塔脖之上为三层八角形盖状塔檐,翼角翘起。第一层檐高0.30米,檐边看面刻卷云纹,檐下雕有8个飞天,其中有两个为双首;第二层檐边看面刻有花卉,檐下塔壁上刻四个尖拱形佛龛,北龛内一佛,呈说法像;南龛一佛,呈降魔像;东西龛各一佛,均呈禅定像;第三层塔檐刻山花蕉叶,檐下八角形塔壁上四个正面各刻一龛,龛内均有一佛。塔檐之上为塔刹。刹座为圆形,上刻莲瓣,其上置宝瓶状塔刹。该塔造型优美,雕刻技法细腻精湛,雕刻内容丰富多彩,为目前中原地区乃至全国较为罕见的元代石雕佛塔。

       此外,圆寂亲教秀公孤峰长老之塔,位于徽公塔西侧,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弟子清哲、清季所建,平面为密檐式方形五层砖塔,与徽公塔相似。隐庵长老之塔,为大明岁次丙寅年九月所建,也为方形五层密檐式砖塔。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