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75)----寿县报恩寺及宋塔地宫舍利

2024-11-06 17:39:31
标签: 旅游 文化 佛学

神州佛音(475)----寿县报恩寺及宋塔地宫舍利

       报恩寺,位于安徽寿县古城城内东北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由玄奘法师主持修建,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明代嘉靖《寿州志》中载:“报恩寺,旧名东禅,即僧正司,州治东北,天圣年修。”清光绪《寿州志》载:“报恩寺在城内东北,唐贞观时建,旧名东禅寺,宋天圣间建塔,明洪武间改今名。”

       据寺内所立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道人黄普纲《寿州报恩寺重修碑记》载:“寺昔东禅,肇自李唐玄奘法师首建,……延及宋仁宗天圣五年,沙门子寿、子中……建阿育浮图……。国朝洪武改元之初,更寺名曰报恩。”北宋重建后,寺庙“前有浮图高数丈,中为殿,殿后为阁,左右为廊,为法堂,为丈室,为钟鼓楼”。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报恩寺碑文》载:“寿城东北隅报恩寺,建于唐贞观时,旧曰东禅寺。明初改名报恩寺,今因之。国朝以来,兴修者屡矣。”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报恩寺碑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直隶泗州知州平定张佩芳撰文、梁巘书丹《重修报恩寺碑》等载,乾隆二十四年重修,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大殿遭火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准提庵僧际清倡资重修。嘉庆十六年(1811年)复修大殿时,建毗卢阁于殿后,原山门改建为佛堂,另起新山门,形成了以佛堂、二佛殿、大殿、毗卢阁为中轴线布局,三进重院、渐次升高的寺院建筑群。清光绪八年(1882年)夏,“寺不戒于火,前后焚毁者过半,……遂商于凤颖道畹香任公,会筹钜款,于是,鸠工庀材,所治者为大殿为毗庐阁、禅堂,文昌门,为观音殿、五祖庙、龙王殿,为东斋堂、西客堂,一时若杗若桷,若窗若棂,若壁若墉,若?若鍜,或整葺以归旧,或建造以更新,轮奂辉煌,灿然改色。”可见,清末,经重修后的报恩禅寺大殿、毗卢阁居中,观音殿、五祖庙、龙王殿、东斋堂、西客堂等左右布局,规模依旧壮观。

       报恩寺座北朝南,现为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山门、宋代佛塔基址、二佛殿、大雄殿、毗卢阁(后建),三进院落,两侧有东西配殿。

       山门

       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灰布瓦铺顶。殿前设廊,明间檐下悬挂“报恩禅寺横匾”,两次间辟门,两稍间嵌有半月形的槛窗。山门前立有四尊石狮,蹲踞在月台之下。

       宋塔基址

       进入山门,院内正中为宋塔基址。宋塔,即旧说"阿育浮图",因内置"舍利",亦称"舍利塔"。原位于寺院正中,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塔为九层,塔基周长38米,高49米,呈八角九级。“屹然霄汉,豁若神谟。金轮卓于天门,宝像巨于地轴。”从此成为寿州城德地理坐标。

       清同治元年(1862年)塔倾,存三级。1977年,因残塔倾斜,危及游人安全,进行了拆除。清理塔基时,发现塔下地宫。宫内六面壁上,有五面彩绘壁画,另一面为《地宫壁记》石刻。石刻由寿春县尉陈助、寿春县主簿权知县事王、监寿春县盐酒税朱升三人署名,撰于天圣七年岁次己巳闰二月十五日,塔筹建于宋天圣四年(1026年),塔内石匣盖刻有"天圣九年"字样,可知塔完工于天圣九年(1031年)。

       地宫内石匣,当是同治元年塔倾后移入之匣。匣内有一银椁,银椁内置有一金棺,金棺内装满舍利子。银椁,似船形,头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盖宽8-9厘米,口宽7.4-8厘米,由银质薄片捶揲铆接而成。棺盖饰“双龙戏珠”图,一侧饰佛子10人作缓步徐行或敲钹,似送葬祭祀式;一侧饰释迦佛涅槃像,身后侍立弟子10人。棺头为双扇假门,有门钉4行,每行8枚,有衔环;门前为6级台阶,两侧各立一侍者,棺尾饰一合掌坐佛于正中。金棺,置于银棺内,亦头北尾南,6片黄金薄片铆合制成。长10厘米,宽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头亦有双扇假门,门扉装两只金丝环,门楣饰连球纹,门上方及左右侧皆伸出莲瓣形背光。棺身全为忍冬纹,内底部凸现“重佛舍利”四楷体字图案,文字俱为捶揲而成,棺内装满“舍利”。金棺内供奉五颜六色的舍利大小共计330颗(粒),总重22克,舍利来源无从考证。

       二佛殿

       位于宋塔基址北侧,正中有门通往二进院。殿内廊壁左右对称嵌有碑刻八方。其中有三方重建碑,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年《重修报恩寺碑记》、明正德九年《寿州重修报恩寺碑记》、光绪八年《重修报恩寺碑文》。其余为嘉庆十九年《无量功德》碑、嘉庆六年《劝孝文》碑等。

嘉庆六年《劝孝文》碑
 光绪八年《重修报恩寺碑文》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年《重修报恩寺碑记》
 明正德九年《寿州重修报恩寺碑记》

       大雄宝殿

       二进院内,有两株13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皆为雄株,树高20余米,枝繁叶茂,栽植于唐贞观九年(635年)。院内还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清嘉庆十九年所立,两通碑文均被破坏,凿漶不清。

       大雄宝殿重修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于一米多高的石砌月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20.64米,南北宽14.28米。殿前出一廊,外檐方形石柱,四角内出,廊柱上雕刻有花鸟图案。门东柱础上雕刻有“石羊抵头”,生动逼真,为古寿州内八景之一。大殿高10.7米,重檐歇山顶,脊饰6兽和骑凤仙人。

       大殿檐墙正面明间和两次间均设有通隔扇门,门上绘有荷花、鼓、琵琶等乐器;两稍间镌有两面石刻。东侧为“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石刻,为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所书,西侧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亳州人梁巘的题跋《“右七字”跋》或《“七榜字”跋》碑记,考证左边七字为赵文敏(赵孟頫)所书。梁巘(1710年-1788年),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祖居亳州。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后任湖北宜昌府巴东县知县;辞去知县居亳州后又受寿州知州张佩芳邀请任寿州循理书院院长。

       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东西两侧及北侧后檐墙佛龛上供奉有泥塑十八罗汉像,塑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八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双目微暝,有的怒目切齿,其构思精巧,结构合理,工序繁复,是清代塑像的珍贵遗产。1966年2月,在西边第一尊罗汉背上的空洞中发现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乙日装修罗汉一尊开光",亦为佐证。 

       大殿后为三进院,后修的毗卢阁居高临下,是为中轴线的最后建筑,供奉释迦摩尼佛的法身佛。宋苏轼有诗云:“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