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

2024-11-02 00:31:21
标签: 旅游

                                                 寿县古城

       寿县古城,位于安徽淮南市,西据淮河,东临淝河,北依淝河入淮口,隔河临靠八公山,“侍水以为固”,四周以水为天然屏障,古称寿春、寿阳或寿州,是楚文化的故乡。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早在殷商时,寿县就是南方诸侯的封地,东周时期是蔡国、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公元前493年,蔡国将国都迁于寿,即如今的寿县,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继位,任命春申君黄歇为令尹,赐淮北十二邑为封地,春申君随即建寿春邑,使之成为封地中心。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春秋时,古寿春已发展为当时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洛阳、邯郸、临淄、宛县、成都和寿春),先后成为蔡、楚两国的国都,人口达到35万,一跃成为寿春历史上最大的城市规模。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 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

远处八公山

      秦汉时期称寿春,为三十六郡之一九江郡的治所。汉高祖时先后为外姓王英布和宗室淮南王的王都。元封年间,西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扬州刺史部下辖的九江郡治所。至汉武帝年间,寿县成为汉代南方经济文化中心,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下,炼丹著述,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淮南鸿烈》等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袁术称帝,以寿春为都。东晋末年,为了避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生母郑阿春的名讳,改寿春为“寿阳”。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在八公山麓、寿阳城下,东晋以8万“北府兵”大败前秦112万大军,是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曾激战寿春,后周世宗柴荣曾“三征南唐”,当时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亲征,立下了赫赫战功。两淮民间还流传着“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寿县传统名糕点“大救驾”也源于这个故事。

       隋朝隋文帝废郡,改称“寿州”,唐朝寿州属于淮南道管辖。宋朝设寿春府,当时的寿春府城保存至今,也就是现在的寿县古城。明朝时复称寿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府,改寿州为寿县,一直至今。

       历史上,寿春“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有着“江东之屏蔽,中原之咽喉”之称,因此“重险之固,得之者安”。清代《寿州志》载:“寿州当长淮之冲,东据淮河,西扼淠颍,襟江而带河……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寿县古城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也是国内保存较完整的七大古城墙之一,现城内总面积3.65平方公里。

       寿春古城墙,始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到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24年)建成,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此后,明代曾有十五次修葺记录,清代亦有十四次。城墙平面略呈方形,周长7152米,均高7米左右,底宽18-22米,顶宽6-10米。城墙墙基以块石圈砌,墙体中间以粘土夯实,外壁包贴特大青砖。砖石缝均用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浆加以填灌,城墙上筑有“敌楼”和“警辅”,墙顶外沿修有“雉堞”,也就是带垛的矮墙。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寿州御史杨瞻组织民力在城墙外侧壁角处加筑了一周护城御水石岸,即泊岸。泊岸一边紧贴城墙外壁,一边滨临护城河,全部用大条石垒砌,以阻挡洪水对城墙根基的冲刷,使城墙更加坚固,堪称“城外之城”,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

       城外东南两方有护城濠,宽约60余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古城墙开四门,各有瓮城,各城门均有内外云梯与城堡连接。城墙以瓮城、城门、护城河、吊桥、敌楼、警铺以及城垛的了望孔和射孔,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据资料记载,东门取名“宾阳”,意思是东门每天迎来的嘉宾是万物景仰的太阳;西门面对寿西湖,取名“定湖”;北门唤“靖淮”,面临淮河,取其名希望淮河安澜;而南门的护城河与淝水相通,象征舟楫往来,商贸繁荣,宾朋四海,故取名“通淝”。北门“靖淮”的内门题额为“圵门”,《康熙字典》引《海篇》说“圵,音荡,高田,与南北字不同”。或曰“以土壅之谓圵”。东、南、西三座城门内壁上,都嵌有依据当地传说故事创作的石刻。东门石刻为“人心不足蛇吞相”和“凤凰落毛不如鸡”,分别上刻一人一蛇和一鸡一凤;南门瓮城内壁的石刻为“门里人”,取《史记·春申君传》所载李园于寿春棘门伏刺春申君黄歇的故事,以警后人;西门内的石刻分别刻在一块石头的两面,一面刻鼓,另一面刻锣,名为“当面鼓,对面锣”,这一石刻的传说与城墙有关。

人心不足蛇吞相

       城外有护城河,筑有石堤。四门皆有护门瓮城,而且与一般瓮城不同,瓮城与主城门并非同一轴线设立,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有“歪门邪道”之说,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

       此外,城墙外筑有8米宽护城平台,又称泊岸,泊岸的条石边沿下又有4米高护坡与护城河相连,这两个缓冲区有效减少了城墙的压力。此外,城涵上建筑月坝的排水组合也是古城建筑的一大特点。寿县的涵道是重要的排水系统,城墙东北拐和西北拐各有一个排水涵洞,“涵洞方体,宽0.6米,深0.8米,长50米,其一端连接内河,另一端通城外,经过城墙石堤部分深15米。”月坝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光绪《寿州志》记载:“万历元年,知州杨涧修涵洞,州人张梦蟾有记。略曰:寿城下,故甃涵洞三,盖泄市圃中潴水,已则坚闭之,以放外水浸灌……”、“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刘焕重修,并修涵洞,创建月坝。”所谓“月坝”,是以城内涵段的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建筑一砖石结构的圆筒状坝墙,直径达7.7米,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坝内壁设有石阶,可拾级而下。外壁砌有厚实的堤坡,涵沟设闸5道,人们可随时进坝内启闭闸门,既可避免城内积水泛滥,又可消除城外洪水倒灌入城的隐患,还可起到比较城内外水位高低的作用,排水功能神奇。平时城内雨水经涵洞排出城外,城外洪水来临,涵洞则自动关闭,水位即使高出城内地面,涵洞也不会倒灌。而且因为虹吸原理,城外洪水高出城内水面,城内雨水也一样能够排出城外,不会出现内涝。清光绪十年(1844年)和三十三年(1907年),两城涵进行重修时,分别立了“崇墉障流”和“金汤巩固”两块石刻。正是因为有这两道月坝,寿县城被人们传说是“筛子地”,下再大的雨,积水也总是能够得到及时排除。1991年水灾,城墙上标识的水位线甚至达到了海拔24.46米,然而被洪水浸泡数月的古城依然屹立,也无内涝之忧,可见古水利工程神奇的排水功能。寿县主要用于排除城内的积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刘焕将这两处涵洞改建成月坝,与城墙等高,一举数得,一涵多用,被水利专家誉为水利科苑的一颗明珠。

       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寿州州署处于老城的核心位置,老城以纵横十字大街为对称中轴,呈矩形分为十五个区域,旧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头”之说。老城内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代两度重建的报恩寺,始建于宋代的文庙,始建于明代的清真寺、天主教堂、时公祠、孙氏祠堂等,八公山豆腐、豆干、豆皮等三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八公山豆腐、瓦埠湖银鱼、板桥草席享誉海内外。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