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73)----拉萨扎叶巴寺

2024-08-03 00:09:06
标签: 旅游 佛学 文化

神州佛音(473)----拉萨扎叶巴寺

    扎叶巴寺,位于拉萨市区36公里处的达孜县拉日宁布山上,寺庙所在海拔4885米,全称“叶巴拉日宁巴温乃”。藏语中,“扎”是山洞之意,“叶巴”为修行,扎叶巴寺建造于悬崖峭壁之上,岩洞和寺院合二为一,是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

       扎叶巴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由松赞干布的妃子芝萨墀江所建,亦称“扎叶巴神殿”、“比玛尔色神殿”、“扎叶巴玛尼拉康殿”,比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历史还早,因此在西藏有句谚语,“西藏的灵地在拉萨,拉萨的灵地在叶巴;到拉萨不到叶巴,等于做件新衣忘做领”。

拉萨河谷
拉萨的布达拉宫

       八世纪,赤松德赞邀请莲花生大师入藏弘扬佛法,大师在扎叶巴寺修行传教,营造了“一百零八大成就者”修行洞,从此这里便成为吐蕃著名的密法修行道场。赞普墀祖德赞(803-841年)执政期间,在扎耶巴寺建有佛塔。此后,朗达玛(799-842年)灭法,刺杀朗达玛的拉隆·贝吉多杰亦在扎耶巴寺修行。十世纪末,宁玛派高僧鲁梅·楚臣西绕曾赴长安为十六罗汉开光,并依此塑“十六罗汉”像,迎请到扎叶巴寺,并建立了十六尊者佛殿。

       后弘初期,阿底峡尊者(982-1054年)在此修行,曾在扎叶巴寺弥勒殿收徒传教5年,他的大弟子俄·勒比协绕在此地弘传噶当经函密法,扎叶巴寺成为噶当派的重要道场。据《卫藏道场胜迹志》记载:“叶巴寺的大殿中设有阿底峡尊者用过的盘子,盘内有用阿底峡鼻血画的佛像,还有十六尊者(即十六罗汉)的殿堂等都是灵异素著的圣迹”。1647年,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扎叶巴寺建立了四层楼的格鲁派僧院,同时建成供养佛殿、护法神殿、达赖寝宫等,供奉阿底峡、仲敦巴、宗喀巴等塑像,时有僧侣160人。十八世纪,甘丹寺第五十一任法台达温阿旺班丹,任上密宗院堪布时,在扎叶巴寺建立了格鲁派密宗院,现在的扎叶巴寺,就是指恢复的格鲁派寺院。

       从山脚仰望扎叶巴寺所在的圣山,山脊凹凸起伏,山形好像一尊度母,透着自然之灵气,又好像张开的雄鹰的翅膀。山上窟寺相合,天人合一,因窟成寺,因寺而名。从上可以俯瞰拉萨河谷,远处阡陌纵横,云天一色,好一处修行秘境。

俯瞰拉萨河谷

       沿着盘旋的山路而上,到达帮堆乡叶巴村的叶巴沟。沿着叶巴沟往上,有一处岔路口,一边前往曲布阿固卓巴林卡,一边继续前往扎叶巴寺。路口一侧有一个著名的修行洞,白若杂纳修行洞。白若杂纳(761-818年),西藏早期三大译师之一,本名更甲唐达,法名白若杂纳。8岁时,成为吐蕃时期最早出家为僧的“七试人”之一。12岁起,从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学习佛法。后被赤松德赞派往天竺(印度)等地学习佛教典籍,从克什米尔名医达俄听受许多医学论著,后返回吐蕃后,弘扬佛法。白若杂纳在佛教翻译和医学论著等方面成就显著,译有《六十如理论简说》和《无边光明佛光赞》等多部佛经,翻译了著名医学论著《甘露精义八支秘诀》、《药诊诸种要诀》、《赞木央本草》。著有《四续释难明灯》、《词义注释》,与汉僧摩诃衍那共同翻译了汉文本《月王药诊》,对藏族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藏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修行洞内供奉有莲花生大师、白若杂纳的塑像,洞内一侧岩壁上还留有白若杂纳修行时的脚印和掌印。

白若杂纳尊者
白若杂纳修行时的脚印和掌印

       从山脚白塔处仰望整个扎叶巴寺,寺院如大鹏展翅般悬挂在整个拉日宁布山上。山上星罗棋布的点缀着80多个修行洞,曾有108个之多,更有众多高僧虹化的圣迹增加了这里的神秘感。扎叶巴寺,寺洞合一,寺院建筑在峭壁之上,中部以强巴佛殿为中心,分布有强巴佛殿、祖拉康和法王洞、拉隆洞等;西部以祖师洞为中心,东部以月亮洞为中心,整个拉日宁布山山顶被视为胜乐金刚的宫殿。

 西部洞窟

       西部洞窟

       沿转山路一路向上,经第一个佛殿。佛殿依山崖而建,内部为一天然洞窟,窟内岩壁上有雕凿而成的金刚手、四臂观音等佛像,还供有莲花生大师等像。穿过佛殿,向上经过白塔,再往上就是祖师洞为中心的佛殿群,主要是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修行和生活的场所。

      千手千眼观音洞

       建在二层台阶之上,由两个并列的洞窟构成,内窟供奉有莲花生大师、度母、释迦牟尼佛等像,外窟供奉有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

       祖师洞

       位于山路的最西侧,为两层砖木结构的佛殿。上层为“牦牛鼻洞”,外洞供奉有四天王和十六尊者塑像;内洞为“牦牛鼻洞”,因洞形如牦牛鼻,中间有崖柱,可绕一圈。下层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第一传人阿底峡尊者修行过的“祖师洞”,藏语中也称为“丹真扎普”,意为“欢庆洞”。据说当年阿底峡到扎叶巴修行时,生了场大病,在扎叶巴的其他修行洞修行时都未好转,后来到此洞,奇迹般病愈,又在此洞找到了伏藏经典《东尼丹真多巴》,倍感愉悦,就给此洞取名为“丹真扎普”。洞内供奉了觉沃杰·白丹阿底峡、其弟子仲敦巴和沃译师列巴希惹的像,还存有阿底峡尊者的修行窟。

牦牛洞
祖师洞

       在祖师洞和千手千眼观音洞中间还有一个小窟,窟内供奉有噶当派祖师阿底峡尊者像和其他传承祖师像。

       厨房

       沿千手千眼观音洞往东,第一个洞窟为阿底峡尊者和他的弟子仲敦巴的厨房,里面有他们用过的天然崖灶。其东侧洞窟为长条形窟,供奉有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罗桑札巴大师像、莲花生大师像等。

      中部洞窟

       强巴佛殿

       中部以强巴佛殿(弥勒佛殿)为中心,由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克珠杰•格勒贝桑建造,殿内供奉有四层楼高的强巴佛像,强巴佛为端坐像,双手施说法印,面容庄严,上有华盖罩顶,两侧各有六大菩萨、一尊怀抱吐宝兽的多闻天王与护法神像。殿顶为汉式金瓦屋顶,据说来自敏竹林寺。

       法王洞

       从强巴佛殿往东,穿过一处狭长的门道,就是藏妃芝萨墀江为供奉佛祖修建的一座小佛殿“祖拉康”,佛殿连着法王洞。法王洞为中心洞窟形制,北面主要供奉文殊菩萨,南面主要供奉千手千眼观音像,中心柱上还留有彩色壁画,岩壁上还有自然形成的狮身空行母像。东面有松赞干布修行的洞窟。

松赞干布修行洞

       拉隆洞

       拉隆洞由两个连着的洞窟组成,一个是护法神殿,供奉有六臂护法、大威德金刚、白拉姆、班丹拉姆等护法神像;一个是拉隆洞。拉隆洞为中心柱窟,中心柱后方(北)供奉拉隆白吉多杰,东侧供奉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和弥勒佛三世佛,西侧供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西北侧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中心柱四面分别供奉四位菩萨,北之事皆成、东之事皆成、南之事皆成和西之事皆成,柱顶雕刻精美,四面均有坐佛和两位协侍。洞内现存有拉隆尊者的手印和残留的壁画。

 西北侧千手千眼观音像
 拉隆白吉多杰
 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
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和弥勒佛
 拉隆尊者的手印

       拉隆白吉多杰(838-842年),在桑耶寺诸班智达前出家为僧,在堪布菩提萨埵和金刚阿阇黎比玛拉密札、金刚阿阇黎莲花生大师等座前受持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从学于比玛拉密札,并受莲师灌入密咒道之口诀教授,学经、持戒、修法无比精进,声望无与伦比,后在扎叶巴神山的岩洞闭关修行。朗达玛禁佛灭法后,拉隆白吉多杰从扎叶巴寺乔装来到大昭寺,刺杀了正在观看唐蕃会盟碑的朗达玛,后携带经书等逃往青海洛多杰扎寺(金刚崖寺)的岩洞修行,最后于马尔康附近的山洞中修行,身化虹光。

       东部洞窟

       以莲花生大师修行过的月亮洞为中心,月亮洞前殿高达二层楼,殿内悬挂众多的唐卡,以莲花生大师题材较多,还绘有类似精美的壁画,殿内一侧在供奉白度母像的后室崖壁上,有天然生成的度母圣像,后殿岩壁上,供奉有莲花生大师像、四臂观音像和莲花生大师师徒三尊像(莲花生大师居中,明妃曼达热瓦、空行母康卓益希措杰分居两侧)。崖壁上还有莲花生大师的两只足印。

天然生成的度母圣像
莲花生大师师徒三尊像
莲师足印

       月亮洞的南侧,还有一栋两层楼高的佛殿,上下层分别供奉莲花生大师及莲师八相:海生金刚、莲花王、爱慧上师、狮子吼、释迦狮子、日光上师、忿怒金刚、贝玛桑巴哇;松赞干布和观世音狮子吼等。

       从山下仰望扎叶巴寺所在的拉日宁布神山,众多修行洞如星星般点缀在崖壁之间。拉隆贝吉多吉尊者曾见此山“整体如至尊度母安坐之形相,两腿右展左屈,东方山形似如意宝堆聚,西方山形似种种珍宝庄严,南方山形似倾欲坠,北方山形似所倚屏障。山岩似鹰鹫臂膀,柏树挺拔似竹耸,右边如天门开启。”据说,在这里闭关三天,相当于在别的地方闭关三年,故而隐居了很多世外高人,也延续着这一神秘的隐修道场。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