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的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已经落幕,本次大展长达半年,展示了500多组件文物,分别来自国内14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全球百余家各类型博物馆、大学、文博机构,类型覆盖了雕塑、绘画、器物、丝织品、复制洞窟、数字艺术作品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的99组件。来自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数字洛阳》,数字艺术与文物的结合展示,则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艺术体验。
“丝绸之路”之名,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最早指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开辟出来的通道,因丝绸是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包括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以及从西安向北至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从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线路。
展览呈现在6000多平方米的三层空间,以“序”、“大地”、“人间”、“天空”、“艺术恒久”等五个篇章来讲述丝绸之路丰沛的艺术样貌。其中,“序”篇最为核心,它展现了民生的立场和态度----艺术的丝绸之路。艺术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绘画之路”、“音乐之路”,还是“玉石之路”、“小麦之路”、“纸之路”,更是“丝绸之路”、“信仰之路”,而与此相对应的也都各有实物,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序在一楼大厅,展现了9件展品,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唐代宝冠如来佛坐像,造像原属于龙门附近某寺院,20世纪初迁入擂鼓台南洞内,2005年移出洞窟,现存龙门石窟研究院。造像高239厘米,宽162厘米,厚104厘米,底座高87厘米,宽168厘米,厚121厘米。通高326厘米,重约7吨。其余还展出了唐长安三年安思泰造像塔、高164.5厘米,唐代石墓门,均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伊犁昭苏北朝时期的镶红宝石的黄金面具等。
“大地”和“人间”在一楼大厅另一侧,分为“先民之土”、“丝”、“行路难”三个部分,讲述张骞通西域前丝绸之路带给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想象。代表性的有山西博物院藏胡人吃饼骑驼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彩绘驼夫木俑、动物纹木雕柱、青铜鹿纹牌饰等。“人间”则分为“胡容汉貌”、“百态人生”、“万里同文”、“古乐新声”等多角度呈现丝路艺术的多彩多样。西汉胡傅温酒铜樽、唐代三彩狩猎纹凤首执壶、三彩狮子狗和北齐黄釉胡人双狮纹扁壶等,均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天空”位于二层展厅,主要聚焦于精神力量,分为“多元信仰”、“佛艺东渐”、“化梵为夏”等版块。其中代表性的北凉石塔,是现存11座北凉石塔之一,典型的圆锥形健陀罗艺术型。塔体的细部装饰和题材十分统一,塔上一周为八尊佛像,为过去七佛与弥勒,下刻一周八卦佛号,为佛道相融的实物例证;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东魏贴金彩绘石雕佛三尊立像、石雕佛菩萨三尊像等;北魏云冈研究院藏平国侯韩弩真妻碑;唐代龙门石窟的力士像和看经寺浮雕罗汉像,看经寺浮雕罗汉像也称为摩诃迦叶罗汉像,是一件回流文物,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流散珍贵文物。迦叶罗汉像高鼻深目,颧骨突出,身穿衣纹清晰的宽袍大袖,双手擎握一枝莲茎,盛开的莲花倾覆下垂。据考证,此像为龙门石窟东山看经寺(第2194窟)二十九尊罗汉像的首尊;唐代石优填王造像,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高114厘米。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求法归来,在其所带的物品中,有“刻檀佛像一躯,背光座高尺有五寸,拟橋賞弥国出爱王(即优填王)思慕如来,刻植写真像”。龙门石窟中最早纪年的优填王造像为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推测我国石窟中的优填王造像有可能与玄奘所带回来的优填王刻植佛像有关。优填王造像在我国石窟造像中也仅在龙门石窟与巩县石窟中出现。
二层展厅还有七座石窟复原窟,如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的克孜尔千佛洞的第八窟(十六佩剑者窟,因左右甬道外侧壁绘有十六身龟兹供养人像而得名)、38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15窟、敦煌石窟群中榆林窟第29窟、麦积山石窟第123窟、库木吐喇千佛洞、云岗和龙门石窟等,通过复原石窟及原件石窟造像,呈现出千年丝路上的“艺术瑰宝”。此外,直径250厘米的时轮坛城沙画也令人赞叹。
结语为“艺术恒久”篇,位于三层展厅,以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数字艺术《洛阳幻城》、《永宁绝响》呈现,1500年前的世界最高建筑永宁寺塔仅仅存在了18年,同时也展现了洛阳博物馆珍藏的6件小而美的永宁寺造像,体现了历史繁华与现实沧桑的心灵碰撞。三层还展出了甘肃庆城县博物馆藏21件国家一级文物、迄今古俑艺术水平最高的唐代《穆泰墓彩俑》。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的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已经落幕,本次大展长达半年,展示了500多组件文物,分别来自国内14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全球百余家各类型博物馆、大学、文博机构,类型覆盖了雕塑、绘画、器物、丝织品、复制洞窟、数字艺术作品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的99组件。来自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数字洛阳》,数字艺术与文物的结合展示,则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艺术体验。
“丝绸之路”之名,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最早指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开辟出来的通道,因丝绸是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包括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以及从西安向北至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从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线路。
展览呈现在6000多平方米的三层空间,以“序”、“大地”、“人间”、“天空”、“艺术恒久”等五个篇章来讲述丝绸之路丰沛的艺术样貌。其中,“序”篇最为核心,它展现了民生的立场和态度----艺术的丝绸之路。艺术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绘画之路”、“音乐之路”,还是“玉石之路”、“小麦之路”、“纸之路”,更是“丝绸之路”、“信仰之路”,而与此相对应的也都各有实物,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序在一楼大厅,展现了9件展品,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唐代宝冠如来佛坐像,造像原属于龙门附近某寺院,20世纪初迁入擂鼓台南洞内,2005年移出洞窟,现存龙门石窟研究院。造像高239厘米,宽162厘米,厚104厘米,底座高87厘米,宽168厘米,厚121厘米。通高326厘米,重约7吨。其余还展出了唐长安三年安思泰造像塔、高164.5厘米,唐代石墓门,均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伊犁昭苏北朝时期的镶红宝石的黄金面具等。
“大地”和“人间”在一楼大厅另一侧,分为“先民之土”、“丝”、“行路难”三个部分,讲述张骞通西域前丝绸之路带给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想象。代表性的有山西博物院藏胡人吃饼骑驼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彩绘驼夫木俑、动物纹木雕柱、青铜鹿纹牌饰等。“人间”则分为“胡容汉貌”、“百态人生”、“万里同文”、“古乐新声”等多角度呈现丝路艺术的多彩多样。西汉胡傅温酒铜樽、唐代三彩狩猎纹凤首执壶、三彩狮子狗和北齐黄釉胡人双狮纹扁壶等,均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天空”位于二层展厅,主要聚焦于精神力量,分为“多元信仰”、“佛艺东渐”、“化梵为夏”等版块。其中代表性的北凉石塔,是现存11座北凉石塔之一,典型的圆锥形健陀罗艺术型。塔体的细部装饰和题材十分统一,塔上一周为八尊佛像,为过去七佛与弥勒,下刻一周八卦佛号,为佛道相融的实物例证;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东魏贴金彩绘石雕佛三尊立像、石雕佛菩萨三尊像等;北魏云冈研究院藏平国侯韩弩真妻碑;唐代龙门石窟的力士像和看经寺浮雕罗汉像,看经寺浮雕罗汉像也称为摩诃迦叶罗汉像,是一件回流文物,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第一件流散珍贵文物。迦叶罗汉像高鼻深目,颧骨突出,身穿衣纹清晰的宽袍大袖,双手擎握一枝莲茎,盛开的莲花倾覆下垂。据考证,此像为龙门石窟东山看经寺(第2194窟)二十九尊罗汉像的首尊;唐代石优填王造像,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高114厘米。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求法归来,在其所带的物品中,有“刻檀佛像一躯,背光座高尺有五寸,拟橋賞弥国出爱王(即优填王)思慕如来,刻植写真像”。龙门石窟中最早纪年的优填王造像为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推测我国石窟中的优填王造像有可能与玄奘所带回来的优填王刻植佛像有关。优填王造像在我国石窟造像中也仅在龙门石窟与巩县石窟中出现。
二层展厅还有七座石窟复原窟,如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的克孜尔千佛洞的第八窟(十六佩剑者窟,因左右甬道外侧壁绘有十六身龟兹供养人像而得名)、38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15窟、敦煌石窟群中榆林窟第29窟、麦积山石窟第123窟、库木吐喇千佛洞、云岗和龙门石窟等,通过复原石窟及原件石窟造像,呈现出千年丝路上的“艺术瑰宝”。此外,直径250厘米的时轮坛城沙画也令人赞叹。
结语为“艺术恒久”篇,位于三层展厅,以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数字艺术《洛阳幻城》、《永宁绝响》呈现,1500年前的世界最高建筑永宁寺塔仅仅存在了18年,同时也展现了洛阳博物馆珍藏的6件小而美的永宁寺造像,体现了历史繁华与现实沧桑的心灵碰撞。三层还展出了甘肃庆城县博物馆藏21件国家一级文物、迄今古俑艺术水平最高的唐代《穆泰墓彩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