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17)------济源大许二仙庙
2023-05-21 17:32:11
标签: 旅游 文化 佛学
神州佛音(417)------济源大许二仙庙
大许二仙庙,又名紫虚元君庙、魏夫人庙,位于济源市梨林镇大许村,座落在太行之阳的沁河南岸。据庙内遗存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三元殿宇圣像碑记》载:“紫虚元宫,历代有之;元君洞府,累世相传。”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重修仙天圣母静应宫碑铭》载,二仙原名魏华存,任城樊人,为西晋任城司徒文康公舒、剧阳侯魏阳元之次女,南阳太保掾刘友彦(曾任修武令)夫人,因得道成仙,人称“二仙”,又称紫虚元君,为茅山道教早期人物。
魏华存为魏晋时期著名的女道士,也是中国道教第一位女道士,开立上清派,“嗣上清第一代太师”,人称“南岳夫人”,道教尊其为“紫虚元君”。魏华存整理编撰了《黄庭经》、《上清大洞真经》。其中《上清大洞真经》成为道教上清派的教派经典和依据。南北朝梁朝的陶弘景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为第九代宗师。北宋中期以后,上清派逐渐衰落,步入元代,上清派归并于道教正一道。据《全唐文》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颜真卿撰《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夫人讳华存,字贤安,任城人,晋司徒剧阳文康公舒之女也。……年二十四,强适南阳刘君幼彦,生二子璞、遐。幼彦后为修武令……”;范邈《南岳魏夫人内传》载:“……凡住世八十三年,以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岁在甲午(登真)……”。西晋建兴五年(318年)夏,魏华存来到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紫虚阁修道,凡16年,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东晋咸和九年(334年),在黄庭观侧的一块大石头上白日飞升,其石尚在,称“飞升石”。陶弘景著《真浩》中称魏华存为“魏夫人”,后世习惯称魏华存为“南岳夫人”。李白有《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往南岳》中有“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杜甫《望岳》中亦有“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宋仁宗赐魏华存“紫虚元君”称号,故又称魏元君。宋哲宗封为“高元宸照紫虚元道真君”。据《南岳志》载:黄庭观始建于唐开德元年(816年),初名魏阁,代表魏华存在衡山修道之所。宋仁宗赐观名“紫虚元君之阁”,宋徽宗赐名“黄庭观”。
二仙庙创建于唐,庙内遗存十几块碑记,据明嘉靖二十一年《三元殿宇圣像碑记》、嘉靖三十五年《重修三元四圣殿记》、嘉靖三十九年《重修仙天圣母静应宫碑铭》以及元君殿脊檩刻文等载,庙宇在明嘉靖年间、万历五年、清顺治七年、乾隆四十二年都有增建和修缮的明确记载。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111米,东西宽33米,占地3663平方米。原为三进院落,现存建筑主要为紫虚元君殿、东配殿、静应殿及拜殿,山门、梳妆楼、西配殿早年被毁。
明嘉靖二十一年《三元殿宇圣像碑记》
嘉靖三十五年《重修三元四圣殿记》
嘉靖三十九年《重修仙天圣母静应宫碑铭》
东配殿
元君殿
为前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建筑。殿内脊檩留有“大明万历五年……皇明宗室庐江王谨施”及庐江王印记,可以断定元君殿重修于明万历五年。明间和次间,尤其是转角檐下斗栱层叠。斗栱形制为三下昂六铺作,正面檐下明间、次间下昂多为象鼻昂,二、三下昂多为龙首,耍头多浮雕祥云。转角斗栱层次分叠,下昂、耍头都为龙首。东西北三面檐下除转角铺作外,主要为象鼻昂。南面檐下明间大额枋上透雕两龙戏珠,次间通身透雕蟠龙、祥云、飞鸟、瑞兽、花卉等图案,刀工流畅,造型精美,堪称明代木雕的艺术精品。
殿内七架梁用材硕大,极为少见,直径达85厘米,其上叠置五架梁和三架梁,梁上遗存有蟠龙等彩画,但已漫漶不清。殿内斗栱形制多为三抄六铺作,有的采取两层莲花形坐斗,木制斗栱上绘有祥云等墨画。殿内供奉紫虚元君像,梁、檩、斗栱上遍绘彩画。
静应殿
为二仙庙的后殿,南面与拜殿相连。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清代重修,单檐悬山式建筑。静应殿明间、次间设门,梢间为山墙,上开长方形直棂窗。殿前设廊,由四根石柱支撑,与拜殿相连。石柱上托阑额和普柏枋,枋上遗存有清代彩绘。檐下施有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形制为琴面昂五铺作。明间石柱上镌刻“茂林修竹风光直媲江南,抱水环山灵秀独钟河朔。”“茂林修竹”指唐时二仙庙的东北角有片硕大的青竹园,庙内翠柏成荫,群鸟纷飞;“抱水环山”指二仙庙坐落在沁河之畔,太行山脚下。殿内东西两壁山墙上绘有壁画,主要为山水、花鸟等,与殿外楹联颇为相衬。殿内供奉三清塑像。供奉魏夫人的二仙庙在沁阳、济源一带较多,静应殿之名则来自北宋徽宗时期,徽宗曾赐额沁阳二仙庙为"静应",更名为"静应庙"。宋金时期扩建"静应庙",在紫虚元君宫后增建太乙真人宫。依仙位之序,太乙真人为大仙,紫虚元君为二仙,故称"二仙庙"。也有称魏华存为地仙奶奶,排在天仙、地仙和水仙三位奶奶第二,故称“二仙庙”。
神州佛音(417)------济源大许二仙庙
神州佛音(417)------济源大许二仙庙
大许二仙庙,又名紫虚元君庙、魏夫人庙,位于济源市梨林镇大许村,座落在太行之阳的沁河南岸。据庙内遗存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三元殿宇圣像碑记》载:“紫虚元宫,历代有之;元君洞府,累世相传。”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重修仙天圣母静应宫碑铭》载,二仙原名魏华存,任城樊人,为西晋任城司徒文康公舒、剧阳侯魏阳元之次女,南阳太保掾刘友彦(曾任修武令)夫人,因得道成仙,人称“二仙”,又称紫虚元君,为茅山道教早期人物。
魏华存为魏晋时期著名的女道士,也是中国道教第一位女道士,开立上清派,“嗣上清第一代太师”,人称“南岳夫人”,道教尊其为“紫虚元君”。魏华存整理编撰了《黄庭经》、《上清大洞真经》。其中《上清大洞真经》成为道教上清派的教派经典和依据。南北朝梁朝的陶弘景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为第九代宗师。北宋中期以后,上清派逐渐衰落,步入元代,上清派归并于道教正一道。据《全唐文》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颜真卿撰《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夫人讳华存,字贤安,任城人,晋司徒剧阳文康公舒之女也。……年二十四,强适南阳刘君幼彦,生二子璞、遐。幼彦后为修武令……”;范邈《南岳魏夫人内传》载:“……凡住世八十三年,以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岁在甲午(登真)……”。西晋建兴五年(318年)夏,魏华存来到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紫虚阁修道,凡16年,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东晋咸和九年(334年),在黄庭观侧的一块大石头上白日飞升,其石尚在,称“飞升石”。陶弘景著《真浩》中称魏华存为“魏夫人”,后世习惯称魏华存为“南岳夫人”。李白有《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往南岳》中有“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杜甫《望岳》中亦有“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宋仁宗赐魏华存“紫虚元君”称号,故又称魏元君。宋哲宗封为“高元宸照紫虚元道真君”。据《南岳志》载:黄庭观始建于唐开德元年(816年),初名魏阁,代表魏华存在衡山修道之所。宋仁宗赐观名“紫虚元君之阁”,宋徽宗赐名“黄庭观”。
二仙庙创建于唐,庙内遗存十几块碑记,据明嘉靖二十一年《三元殿宇圣像碑记》、嘉靖三十五年《重修三元四圣殿记》、嘉靖三十九年《重修仙天圣母静应宫碑铭》以及元君殿脊檩刻文等载,庙宇在明嘉靖年间、万历五年、清顺治七年、乾隆四十二年都有增建和修缮的明确记载。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111米,东西宽33米,占地3663平方米。原为三进院落,现存建筑主要为紫虚元君殿、东配殿、静应殿及拜殿,山门、梳妆楼、西配殿早年被毁。
元君殿
为前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建筑。殿内脊檩留有“大明万历五年……皇明宗室庐江王谨施”及庐江王印记,可以断定元君殿重修于明万历五年。明间和次间,尤其是转角檐下斗栱层叠。斗栱形制为三下昂六铺作,正面檐下明间、次间下昂多为象鼻昂,二、三下昂多为龙首,耍头多浮雕祥云。转角斗栱层次分叠,下昂、耍头都为龙首。东西北三面檐下除转角铺作外,主要为象鼻昂。南面檐下明间大额枋上透雕两龙戏珠,次间通身透雕蟠龙、祥云、飞鸟、瑞兽、花卉等图案,刀工流畅,造型精美,堪称明代木雕的艺术精品。
殿内七架梁用材硕大,极为少见,直径达85厘米,其上叠置五架梁和三架梁,梁上遗存有蟠龙等彩画,但已漫漶不清。殿内斗栱形制多为三抄六铺作,有的采取两层莲花形坐斗,木制斗栱上绘有祥云等墨画。殿内供奉紫虚元君像,梁、檩、斗栱上遍绘彩画。
静应殿
为二仙庙的后殿,南面与拜殿相连。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清代重修,单檐悬山式建筑。静应殿明间、次间设门,梢间为山墙,上开长方形直棂窗。殿前设廊,由四根石柱支撑,与拜殿相连。石柱上托阑额和普柏枋,枋上遗存有清代彩绘。檐下施有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形制为琴面昂五铺作。明间石柱上镌刻“茂林修竹风光直媲江南,抱水环山灵秀独钟河朔。”“茂林修竹”指唐时二仙庙的东北角有片硕大的青竹园,庙内翠柏成荫,群鸟纷飞;“抱水环山”指二仙庙坐落在沁河之畔,太行山脚下。殿内东西两壁山墙上绘有壁画,主要为山水、花鸟等,与殿外楹联颇为相衬。殿内供奉三清塑像。供奉魏夫人的二仙庙在沁阳、济源一带较多,静应殿之名则来自北宋徽宗时期,徽宗曾赐额沁阳二仙庙为"静应",更名为"静应庙"。宋金时期扩建"静应庙",在紫虚元君宫后增建太乙真人宫。依仙位之序,太乙真人为大仙,紫虚元君为二仙,故称"二仙庙"。也有称魏华存为地仙奶奶,排在天仙、地仙和水仙三位奶奶第二,故称“二仙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