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16)------王屋山阳台宫

2023-04-09 16:38:30
标签: 旅游 佛学 文化

                          神州佛音(416)------王屋山阳台宫

       阳台宫,位于河南济源市王屋山道境广场的终点阳台,创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始称阳台观。其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北依天坛山,高高矗立,形似凤首;面对开阔的九芝岭,恰如凤尾。阳台宫正好建在凤背之上,被视为"丹凤朝阳"的风水宝地。

       据王屋山紫微宫遗存宋元佑九年(1094年)重刻《大唐王屋山中岩台大紫微宫贞一先生庙碣》碑记载:“开元十二年,天子(唐玄宗)修明庭之撰,恩接万灵,动汾水之驾,奖邀四子,乃征尊师(司马承祯)入内殿,受上清经法,仍於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司马承祯于是遵旨到王屋山,在天坛峰下选中一块“丹凤朝阳”之地,修建阳台观。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建成,玄宗御笔亲题匾额“寥阳殿”。金代文人李俊民在《重修王屋山阳台宫碑》中记道:“大唐中,中岩道士司马辅师,始奏置阳台观道场立像而严奉之,并御书额,壁画神仙龙鹤云气等升降,辇节羽仪金彩,辉光满宇。遣监斋韦元伯,赍图画事迹题目奏闻。时开元二十三年六月十二日也。”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在《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中描述了唐代阳台观的规模布局:“明皇御书寥阳殿榜,内塑五老仙像。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有钟楼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名曰白云道院”。五代时,因兵火损毁,阳台观日渐衰败。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新整修,改观为宫,称“兴国大阳台万寿宫”。据金代文人李俊民《重修王屋山阳台宫碑》载:马丹阳再传弟子栖神子王志佑,于金正大四年(1227年)从山西来到王屋山“周览胜区,感叹陈迹,慨然有动于心。”受邑令及司帅昆季的敦请,决心重修和主持阳台观,“废始于戌(1214年)终于戌(1226年),兴始于亥(1227年)终于亥(1239年),一纪而废一纪而兴。”废兴各十二年。“易故而新,宏大殿堂,修直廊庑,复灵官之位,列斋厨之次,接遇则有宾馆,招纳则有道院。”

       元代记载至元六年(1340年),重修玉皇殿。据宫内遗存元至正四年(1344年)《兴国大阳台万寿宫重修玉皇殿记》载:“山下南左有道宫曰:紫微宫,宗师辈主领壇事,又南下数里,山曰阳台,亦有古道观在,道流相传,以为始建扵唐司马承祯,题曰:兴国大阳台万寿宫。其东有燕罗子仙洗参井,右有承祯炼丹炉,观其殿阁宏丽,斋室清幽,远城市尘嚣之喧,擬瀛岛玄虚之秒,实仙真静修所,然自唐迄今,屡经兵燼,兴废不一,殿宇前旧有玉皇坛阁,岁时集羽流没醮筵,以清祀天地星辰,为国为民,焚修祈祷。至大末,故宣援提点,宫教事明道颐真达妙大师冲和子,宗主提点李公道璋,尝命仆作鸠材疏,躬肯构,复其陛阯,……兴役于是年春二月,吉成于其秋八月,将立石以垂示后昆来恳鄙述琬,……”

       据宫内遗存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修阳台万寿宫三清殿记》记载阳台宫住持道士杨福常及弟子张寿阳,邀请新乐全真道士孟景阳、安阳全真道士杨景明从正德八年到十年一起协力维修三清殿之事。碑载:“正德八年,新乐全真孟景阳以游览至宫,住持闻其精于梓艺也,乃以为请,景阳慨然许之,复以材费重大,谋募众力为之。时安阳全真杨景明在坐, 亦以赞相为己任。材木既具,次第抽换,复饰以金碧,将成,而杨住持物故。弟子张寿阳嗣主宫事,继志不怠,至正德十年落成。”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新建玉皇阁,并把三清殿(大罗三境殿)木柱换为方形浮雕石柱,是年所立《阳台宫新建玉皇阁记》碑铭中有载:“王屋天坛下有宫院曰阳台者,古有五楼三阁,自晋而后毁之久矣。於兹复建玉皇阁一座,其谁修之,乃主持乔玄仲……”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阳台宫修建殿阁粧塑圣像记》记载了万历二十四年正月至万历二十七年十月,阳台宫住持乔玄仲、鹿邑道士张太和与河内善人殷大洪、史尚仁等人共同维修三清殿、创建玉皇阁,又塑三清、玉皇大帝、灵官像。

《阳台宫新建玉皇阁记》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阳台宫修建殿阁粧塑圣像记》

       清代,阳台宫也屡次修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阳台宫记》记述邑人李生荣对阳台宫内寥阳阁及东西配殿重新修筑,使庙貌巍峨之事迹。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三清阁碑》记载道士王合礼、功德主牛泰生、总理张达孝、首事侯玉成等,于嘉庆六年二月至嘉庆九年四月间对三清阁进行重修之事迹。

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阳台宫记》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三清阁碑》

       阳台宫古有五楼三阁,延续至今,目前是王屋山道教“三宫”(阳台宫、紫微宫、清虚宫)中建筑群体最大、保存最好的道院,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座北朝南,沿中轴线三进院落,前院以三清殿为主体,两侧有廊庑式配殿,名医殿和文物保护研究所;中院以玉皇阁为主体,旁有王母殿,西院为白云道院,是道士起居之所;后院为长生殿遗址。 

       李白和上阳台帖

       阳台宫山门前的道境广场终点,伫立着大诗人李白像和他的《上阳台帖》。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当时高道已八十七岁。李白为司马承祯作《大鹏遇希有鸟赋》,诗人以大鹏鸟自喻,更称赞司马承祯是希有鸟。司马承祯对李白也极为赞赏,称其“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天宝三年(744年),四十三岁的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见,与高适等结伴同游王屋山,寻访司马高道,方知其人已然仙逝,。登上华盖峰南麓的阳台宫,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帖》为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虽然不足一尺见方,却如行云流水,真气弥满。《宣和书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此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卷首清代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后有宋徽宗赵佶,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山门

       重修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正脊两侧黄色琉璃螭吻,黄绿相间,蓝天掩映下分外醒目。檐下设斗栱,为单杪双下昂六铺作。两侧掖门较中门为低,单檐硬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形制相同。

       一进院

       进入山门,东侧为龙爪柏,植于唐开元年间,造型如蛟龙探海。宫内植有五棵古柏,除龙爪柏外,还有凤柏、鸟柏、龙柏和伞柏,均植于唐开元年间。一进院正南三清殿前植有一棵千年娑罗树,也称七叶树,佛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佛树。相传此树为唐代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同母妹)亲手所植。

千年娑罗树

       三清殿,是院中的主体建筑,又名大罗三境殿,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殿堂建筑。三境为三清所居之境,据《列仙传》载:元始天王在天地未分时之一元精气,在大罗天上,化身为三清。一化元始天尊,即天宝君,太初之时,常住于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灵宝天尊,即灵宝君,太始之时,常住于禹馀天之上清境;三化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即神宝君,太素之时,常住于大赤天之太清境。

       大殿建在高耸的月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整个大殿由三十根石柱支撑,通身雕刻着云龙、丹凤、瑞禽、祥兽及神仙世俗故事等艺术珍品,故称大罗三清之极。据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修阳台万寿宫三清殿记》记载,三清大殿重修于正德八年,至正德十年落成。

       石雕是三清大殿艺术价值的首要体现。殿内纵横18根方形石柱和殿外十二根露明石柱,石柱每面宽0.45米、高4.25米,其中14根后檐柱被砌在墙中隐不可见,神龛处4 根金柱因有神龛遮挡也无浮雕,其余殿内8根金柱和前檐明次间的4根檐柱合计12根通身高浮雕道教神话故事。

       大罗三境殿前檐明次间四根石柱上浮雕的图案构成一副画联,上联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联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下联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西侧次间石柱为上联,从上至下依次浮雕雷、电、风、雨诸神施法降雨的形象,中间空隙处浮雕了一组贾人渡河图和张良拾履图(黄石公端坐桥头),最下边是一农夫扶犁耕作。寓意天上诸神施法下界,才有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间左右两根石柱,一侧浮雕吕洞宾、曹国舅、何仙姑和蓝采和,一侧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和韩湘子,意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西侧石柱下方浮雕后羿射河伯图。东侧次间石柱为下联,下部分浮雕地狱场景,上部分浮雕天堂,从下往上寓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贾人渡河、张良拾履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
后羿射河伯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殿内,纵横可见的12根金柱和隐在墙中的6根金柱支撑了整个大殿,使得殿内空间广阔。金柱将大殿空间分为佛坛空间和礼佛空间,颇有宋代建筑遗风。纵向上,室内空间被分成四个部分,从前往后,第一个部分为礼佛空间,由四根金柱和隐在墙内的2根石柱分割成中间三列两侧回廊的纵向格局,金柱上支撑着阑额和普柏枋,再有双抄五铺作斗栱支撑替木,上面承托平綦天花,每块天花由24块小木格组成,横64,格内彩绘金龙戏珠。金柱上浮雕蟠龙祥云,并施有彩绘;第二个部分也是礼佛区,由明间藻井和次间梢间平棊天花分割成五个横向五个部分。藻井外为方形,内为八角形,内部斗栱多达十一踩五翘制作精细采用重拱藻井,又显制作规格之高;第三个部分为佛坛区,中间三个部分分别供奉三清塑像,中为玉清圣境元始天尊,西侧为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东侧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塑像上部为重拱方形藻井,内为八角形,金柱上承托阑额和普柏枋,均彩绘图案。普柏枋上承接双抄五铺作斗栱,栱眼壁上均彩绘飞龙图案,金柱雀替采用龙首,彰显规格之高;第四个部分形制同第一部分,为佛坛后侧,供礼佛回廊之用。四周墙壁上还遗存有明代壁画残迹。

上清
玉清
太清

       前檐斗栱为双下昂五铺作重栱计心造,后檐斗栱单杪单昂五铺作重栱计心造。转角斗栱,采用列栱,上蹲角神。栱眼壁上彩绘飞龙。月台东侧遗存明代石槽,长386厘米,外壁浮雕牡丹花卉,千年娑罗树的古树枝,西侧遗存唐时的古井一口,清代重修,深约16米。

       二进院

       玉皇阁是二进院的主体建筑,建在五米高的月台之上,为三重檐歇山式阁楼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高达20余米,是河南省现存最高大的明代楼阁式建筑。四周设有回廊,由20根石柱高高撑起,高大巍峨,颇为壮观。

       根据《阳台宫新建玉皇阁记》记载,“工起于万历二十四年四月,至本年九月告成。”玉皇阁一根廊柱顶部还保留着一段题记,有“孟县马付庄石匠黄应元……万历二十五年二月 初十日立石”字样,玉皇阁一楼、二楼的东西山墙和北山墙一字排列镶嵌着百余块维修玉皇阁的捐资碣石,时间跨度从万历二十一年至万历二十三年,涉及23个县和4个州。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阳台宫修建殿阁粧塑圣像记》也记载了万历二十四年正月至万历二十七年十月维修玉皇阁的事迹。

       玉皇阁回廊上二十根四棱石柱,每面宽约0.3米、高3.05米,每面均有浮雕,有云龙丹凤、花鸟瑞兽、神仙人物、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等,题材丰富、数量众多,体现了明代石雕艺术价值的完美体现。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浮雕十几幅,有百鸟朝凤、苍龙教子、乌鸦与狐狸、李存孝打虎、柳毅传书(爱情题材)、龙抓王小(忠孝题材)、苏武牧羊、桃源洞、田真哭荆、鹁鸪呼雏乌鸦反哺、许逊斩蛇、游神巡查、羽人飞天等,其中乌鸦与狐狸和伊索寓言的故事一致,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见证。

侧面为田真哭荆
鹁鸪呼雏乌鸦反哺 
百鸟朝凤
桃源洞
苏武牧羊
许逊斩蛇 
二龙戏珠
羽人飞天
乌鸦与狐狸 

       三重檐均绿色琉璃瓦铺顶,下均置五踩双下昂或单下昂斗栱。第一、三层檐下斗栱雕饰以云龙,造型生动活泼。 内部结构为九架梁屋,阁体由8根高11米的通天木柱支撑。阁内供奉玉皇大帝。

       玉皇阁东侧植有伞柏一棵,植于唐开元年间。另有一块和建殿历史无关的荆之琦功德碑,立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系当地百姓为钦差分守河北道河南布政史司右参议荆之琦所立的功德碑,纪念他率部平定由山西进入济源王屋山一带的明末农民起义军。碑中记载义军于崇祯四年六月进入济源,被荆之琦平定,“荆老爷之功德当与天坛同不朽云而。”西侧为王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灰瓦铺顶,单檐硬山顶建筑。

       玉皇阁后为三进院,主体为长生殿遗址,仅存基座。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