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15)------王屋山迎恩宫
2023-04-09 16:20:43
标签: 佛学 旅游 文化
神州佛音(415)------王屋山迎恩宫
迎恩宫,坐落在王屋山天坛峰下的华盖峰东侧,背靠垂珠峰,侧傍滴水涯,紫微溪和滴水溪两条溪水环抱左右,汇聚于前,有双龙戏珠之意境。迎恩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宫前有五座小山环绕,有“五官朝宫”之说。
隋唐时期,王屋山道教活动由于唐皇室的推动,达到了鼎盛。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兴建了数量众多且规模宏大的宫观坛庙。司马承祯亲自主持修建了王屋山三宫,阳台宫、紫微宫和清虚宫。期间,十方院、灵都观、迎恩宫都相继建成,使得王屋山日益成为道士修炼的理想场所,第一洞天。迎恩宫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初称张仙宅,据宫内民国十三年所立《重修山门碑序》载:“相传唐亲王驾临,人民迎恩而得名”。《济源县志》载:“宋徽宗登基之初曾驾临华盖连珠峰,该宫为其驻跸处”,故又有“行宫”之称。
重修山门碑序
乾隆十五年《迎恩宫金妆....》
《重修迎恩宫祖师大殿施财诸善人碑记》
迎恩宫依照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就岩砌台,高低差达20多米。分为三层台级两个院落,一台是真武殿,为下院;二台祖师殿,是转折台,从下院到上院先横上再竖上,巧妙的利用了地势的不足而成了人天的承接处;三台玉皇殿,为上院。此外,在建筑色彩的设计上注重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下院的灰色瓦屋顶与周围山石、溪水相互映衬,构成浅色调的大地景观;上院的黄蓝琉璃同绿树、蓝天浑然一体,形成重色调的上天景观。
迎恩宫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山门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整体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有建筑9座25间,上下两进院落总面积近千米。
下院
下院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依次为山门、东西厢房和真武殿。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梁架上遗存有清代的水墨彩画,东西两侧塑有道教护法王灵官和赵元帅。山门北侧墙壁上嵌刻若干碑铭,其中有康熙年间大学士陈廷敬亲笔书写的登山题记碑碣一块:“庚申三月十五日,翰林院掌院事学士泽州陈廷敬,以母张淑人丧,谒谢河内会葬客,以淑人昔尝至此山也。于是携其弟廷愫、廷戾、廷统以来,追忆旧迹,益深永慕。时游者沁水韩崇朴、阳城曾宜振、崔朝宗、秦光先,河内窦腕,济源段志,熙逢于途,偕与俱来。廷敬题并书”。
东配殿是药王殿,供奉三位药神:药王孙思邈、神医华佗和医圣张仲景。西配殿是慈航殿,供奉慈航观音大士,殿内遗存有功德碑铭。两配殿形制相似,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灰瓦铺顶,殿前设廊。
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深灰瓦铺顶,前檐设斗栱,单昂为琴面昂,昂嘴突起,耍头作龙首状,令栱承托撩檐枋,栱眼壁上绘有飞龙、祥云墨画。殿内供奉真武大帝。
二层平台
二层平台为转折台,经此再沿纵向台阶前往南天门。平台东侧建有一间小殿,为祖师殿,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单檐硬山顶,绿色琉璃瓦剪边,中间为灰瓦。檐下置有单昂斗栱,栌斗架在普柏枋上,令拱承托撩檐枋。殿内供奉祖师吕洞宾。
上院
经过南天门,就是上院。上院为砖石琉璃四合院式建筑,由南天门、东西配殿和玉皇殿构成,主殿玉皇殿,位于迎恩宫最高点。南天门为砖瓦琉璃结构,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黄色琉璃砖作为普柏枋和撩檐枋,中间嵌有黄色琉璃制的斗栱。黄绿琉璃相间,下面为灰色砖墙,整体华丽而不失庄严。
玉皇殿
东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绿色琉璃瓦剪边,檐下黄色琉璃斗栱,栱眼壁上均浮雕菊、莲、牡丹等花卉,色彩上也是黄绿琉璃相间,与蓝天白云相对映。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塑像,梁袱上遗存有墨绘彩画。
玉皇殿,为上院的主殿,面阔三间,为明代单檐歇山顶拱券式无梁殿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正面为黄色琉璃拱券门,蓝色琉璃剪边;两侧为蓝琉璃镂空圆窗。额枋、斗拱均以琉璃制作,栱眼壁上以红黄蓝三彩琉璃圆雕仙人、武士、麒麟、凤凰、花草、海水等图案,色彩有些斑驳,屋顶为孔雀蓝琉璃瓦件和脊饰。殿内供奉玉皇老爷。
王屋山道教的天人合一理念在迎春宫体现在下院和上院,下院为神人共处,上院为天界;在整个王屋山则体现在第一重天和第二重天。第一重天,从阳台宫经过迎恩公到紫微宫,上接天坛神路,代表神人共处的世俗道境;第二重天,从紫微宫经天坛神路瘦龙岭到达天坛峰总仙宫,代表众仙朝会之所。唯有“道”,才能连接两重天。
神州佛音(415)------王屋山迎恩宫
神州佛音(415)------王屋山迎恩宫
迎恩宫,坐落在王屋山天坛峰下的华盖峰东侧,背靠垂珠峰,侧傍滴水涯,紫微溪和滴水溪两条溪水环抱左右,汇聚于前,有双龙戏珠之意境。迎恩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宫前有五座小山环绕,有“五官朝宫”之说。
隋唐时期,王屋山道教活动由于唐皇室的推动,达到了鼎盛。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兴建了数量众多且规模宏大的宫观坛庙。司马承祯亲自主持修建了王屋山三宫,阳台宫、紫微宫和清虚宫。期间,十方院、灵都观、迎恩宫都相继建成,使得王屋山日益成为道士修炼的理想场所,第一洞天。迎恩宫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初称张仙宅,据宫内民国十三年所立《重修山门碑序》载:“相传唐亲王驾临,人民迎恩而得名”。《济源县志》载:“宋徽宗登基之初曾驾临华盖连珠峰,该宫为其驻跸处”,故又有“行宫”之称。
迎恩宫依照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就岩砌台,高低差达20多米。分为三层台级两个院落,一台是真武殿,为下院;二台祖师殿,是转折台,从下院到上院先横上再竖上,巧妙的利用了地势的不足而成了人天的承接处;三台玉皇殿,为上院。此外,在建筑色彩的设计上注重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下院的灰色瓦屋顶与周围山石、溪水相互映衬,构成浅色调的大地景观;上院的黄蓝琉璃同绿树、蓝天浑然一体,形成重色调的上天景观。
迎恩宫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山门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整体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有建筑9座25间,上下两进院落总面积近千米。
下院
下院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依次为山门、东西厢房和真武殿。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梁架上遗存有清代的水墨彩画,东西两侧塑有道教护法王灵官和赵元帅。山门北侧墙壁上嵌刻若干碑铭,其中有康熙年间大学士陈廷敬亲笔书写的登山题记碑碣一块:“庚申三月十五日,翰林院掌院事学士泽州陈廷敬,以母张淑人丧,谒谢河内会葬客,以淑人昔尝至此山也。于是携其弟廷愫、廷戾、廷统以来,追忆旧迹,益深永慕。时游者沁水韩崇朴、阳城曾宜振、崔朝宗、秦光先,河内窦腕,济源段志,熙逢于途,偕与俱来。廷敬题并书”。
东配殿是药王殿,供奉三位药神:药王孙思邈、神医华佗和医圣张仲景。西配殿是慈航殿,供奉慈航观音大士,殿内遗存有功德碑铭。两配殿形制相似,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灰瓦铺顶,殿前设廊。
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深灰瓦铺顶,前檐设斗栱,单昂为琴面昂,昂嘴突起,耍头作龙首状,令栱承托撩檐枋,栱眼壁上绘有飞龙、祥云墨画。殿内供奉真武大帝。
二层平台
二层平台为转折台,经此再沿纵向台阶前往南天门。平台东侧建有一间小殿,为祖师殿,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单檐硬山顶,绿色琉璃瓦剪边,中间为灰瓦。檐下置有单昂斗栱,栌斗架在普柏枋上,令拱承托撩檐枋。殿内供奉祖师吕洞宾。
上院
经过南天门,就是上院。上院为砖石琉璃四合院式建筑,由南天门、东西配殿和玉皇殿构成,主殿玉皇殿,位于迎恩宫最高点。南天门为砖瓦琉璃结构,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黄色琉璃砖作为普柏枋和撩檐枋,中间嵌有黄色琉璃制的斗栱。黄绿琉璃相间,下面为灰色砖墙,整体华丽而不失庄严。
东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绿色琉璃瓦剪边,檐下黄色琉璃斗栱,栱眼壁上均浮雕菊、莲、牡丹等花卉,色彩上也是黄绿琉璃相间,与蓝天白云相对映。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塑像,梁袱上遗存有墨绘彩画。
玉皇殿,为上院的主殿,面阔三间,为明代单檐歇山顶拱券式无梁殿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正面为黄色琉璃拱券门,蓝色琉璃剪边;两侧为蓝琉璃镂空圆窗。额枋、斗拱均以琉璃制作,栱眼壁上以红黄蓝三彩琉璃圆雕仙人、武士、麒麟、凤凰、花草、海水等图案,色彩有些斑驳,屋顶为孔雀蓝琉璃瓦件和脊饰。殿内供奉玉皇老爷。
王屋山道教的天人合一理念在迎春宫体现在下院和上院,下院为神人共处,上院为天界;在整个王屋山则体现在第一重天和第二重天。第一重天,从阳台宫经过迎恩公到紫微宫,上接天坛神路,代表神人共处的世俗道境;第二重天,从紫微宫经天坛神路瘦龙岭到达天坛峰总仙宫,代表众仙朝会之所。唯有“道”,才能连接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