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14)----王屋山紫微宫

2023-04-09 15:56:39
标签: 旅游 文化 佛学

                 神州佛音(414)------王屋山紫微宫与司马承祯

       隋唐时期,王屋山道教活动由于唐皇室的推动,达到了鼎盛。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兴建了数量众多且规模宏大的宫观坛庙。在司马承祯入主王屋山之前,高道多是结庵而居或依洞而栖,司马承祯亲自主持修建了王屋山三宫,阳台宫、紫微宫和清虚宫。期间,十方院、灵都观、迎恩宫都相继建成,使得王屋山日益成为道士修炼的理想场所,第一洞天。

       紫微宫,也称十方大紫微宫,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之首,位于天坛山南麓的中岩台上。中岩台背依三官岭,面对华盖峰,三面环水,扼天坛“神路”之门户。其在王屋洞天中所处位置与北天极紫微垣星位置相对应,和北斗星轴线与北极星的夹角同样都为21度,代表天中、地中,故紫微宫建筑平面呈“中”字形。

       据济渎庙及王屋山紫微宫遗存碑记《天坛十方大紫微宫结瓦殿记》、《紫微宫圣旨碑》、《赐紫微宫道藏经诏》、《重修天坛碑铭》等记载,紫微宫为唐圣历二年(699年)司马承祯创建,宋绍圣元年(1094年)重建,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武则天圣历二年(696 年),“武后闻其(司马承祯)名,召见于洛阳,降手敕以赞美之。及将还,敕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阳桥东。”期间司马承祯曾结庵王屋山中岩台,自称中岩道士,创建紫微宫,后返天台山。

《紫微宫圣旨碑》
重修天坛碑铭

       金元时期是王屋山道教鼎盛的第二个高峰,1237年,长生子刘处玄的弟子周颐真到天坛上方院主持修建诸宫,其中就有紫微宫。其后,1241年,披云真人宋德方到达十方大紫微宫,接着修建诸宫。《重修天坛碑铭》载宋德方应邀“驰骑到上方紫微宫,乃褰裳登龙岭,入天门,到绝顶,升天坛, 焚香拜毕,睹诸尊殿庑摧毁,坛级隳圯,喟然长叹曰:‘吾今不重修, 理当谁待!’遂委用门下刘志简充本宫提点事,因招集十方作具徒侣及此方信士,同心力,运灰甓而走上, 构材植而施工,兴废补缺……仍以十二玉栏饰之,洎诸圣殿室像设,焕然一新,复将七真仙景,塑绘于翼室。”天坛于甲辰年(1244 年)修好,举行清醮,“朝礼望拜者不啻万计”。 

 《天坛十方大紫微宫懿旨及结瓦殿记》

       天坛修复后,又复建紫微宫,由崔志明负责。据李志全撰《天坛十方大紫微宫懿旨及结瓦殿记》载,紫微宫修成,三年未能结瓦,覆盖纯琉璃瓦连工带料需要白金五百两。为解决经费,提点李志昭远赴千里之外的沁州,找沁州长官杜德康夫妇募捐完成,碑记记载了杜德康夫妇捐建紫微宫的事迹,以及捐助宋德方雕印《玄都宝藏》道藏的功德。

       紫微宫座北朝南,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5米,总面积约6500平方米。沿山势,层层筑台,为三进院落。依中轴线依次为朝真门、天王殿、三清殿、通明殿。东侧依次有钟楼、道院大门、关帝殿、三官殿、角门、东王公殿。西侧依次建有鼓楼、药王殿、七星殿、四神殿、菩萨殿、西王母殿、藏经阁。金元时期,紫微宫高道众多,最负盛名的有四位全真高道,寥阳子、自然子、澄阳子与李志全。清末逐渐废弃,1992年重修了朝真门,其它建筑只剩下残垣断壁或基址。

       紫微宫院内及西北隅松台道士坟存有宋、元、明、清碑碣30余通,其中宋元佑九年(1094年)重刻《大唐王屋山中岩台大紫微宫贞一先生庙碣》碑最有价值,较详细地记述了盛唐名道司马承祯的生平事迹,是研究王屋山道教史的珍贵资料。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少而好学,薄于为吏,立志方外游,二十一岁(667 年),上嵩山师从潘师正学道,出师后,入江苏天台山隐居,后为上清派传主。据《贞一先生庙碣》碑记载:“尊族司马氏,世居温晋彭城,王权之后,随亲侍都督晟之孙,皇代襄滑二长史仁最之子。尊师讳子微,字承祯,法号道隐,生而能言,幼而知道。天锡奇表,龙先正性,老庄大皆也,引而申之,杨许学也,而学之。洁其行,耸其德,识穷精微,思入虚极,议者谓冥冥之翮,不可屈而致。年廿一,始服巾褐入道,师体玄先生。先生中岳之隐几者也。尊师神凝用简,情汰落,其秉操不可渎,其执勤不知倦,体玄乃洗然异之。他日,以金根上经、三洞秘录、许真行事、陶公微旨,尽授于我尊师。高悟独得,虚融大通,发挥道真,出入玄。尝梦有凤鸟衔玺,置于法案,刻曰授君东华上清真人。”

       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六月十八日,司马承祯在阳台观仙逝,时年八十九岁,葬于王屋山西北的松台。《贞一先生庙碣》载:“岁乙亥,夏六月十八日,顾谓近待曰:‘吾已受职玄都,不复得住。’遂部署封检,将若远适。迨昏,有赤云缭绕,摩地而来,箫声淩然, 乘空而去,众咸惊骇,谓必上升。户而入,已蜕形关。越廿一日,群弟子相与瘗杖于西北之松台,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贞一,并上自制碑,申宠章也。”

       碑阴刻有王屋山玉溪道士张弘明抄录的一篇文章,未尾为“坐忘论”三字及“敕赠贞一”四字。司马承祯所著《坐忘论》,为道教修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修炼方法。“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坐忘之旨:“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