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13)------济源王屋山

2023-04-09 11:39:06
标签: 旅游 文化 佛学

                              神州佛音(413------济源王屋山

 

       王屋山,位于河南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王屋镇愚公村,是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也是愚公的故乡。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王屋山主峰天坛山,海拔1700多米,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

       王屋山道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相伴而行,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上清天宫地府经》中,将王屋山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道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在主峰天坛山设坛祭天的故事。《济源县志·山川》“王屋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山形如王者车盖,故云。绝顶有坛,为轩辕祈天之所,故又曰天坛。”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在《天坛王屋山圣迹》中记述:“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列席王屋山,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西王母降于天坛。母既降,黄帝亲供侍焉。王母乃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据《黄帝本纪》载:黄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后,“授三皇内文于紫府先生,授九芝之方于黄子,授神仙芝图于盖童子,授九转诀于方先生,发《九鼎金丹经》于王屋山石函中,作五岳之图于黄山,考推步之数于泰山。”华夏文明由此而兴。春秋以后,道家就把王屋山尊为圣地,到王屋山寻仙访道。

       老子在王屋山悟道,后西行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请为著书立说著成道德经战国时期的道家方士列御寇,曾云游王屋山,广搜寓言神话,著成《列子》,成为后世道教传世经典。两汉时期,于吉在曲阳泉水上得《太平经》太平道奉持的重要经典。东汉高道魏伯阳,曾在王屋山修炼,著有《周易参同契》,也成为后世的道教经典。魏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曾入王屋山抱朴坪炼丹,著《抱朴子内篇》一书,在书中极力推崇王屋山,称王屋山“正神在其中”,“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难”,“有道者登之,则山神必助之”。同时期的著名女道士、上清派师祖魏华存,曾在济源北部的阳洛山(古代王屋山及其以东至沁阳市以北的太行山统称阳洛山)修道,著成《黄庭经》,是后世道教养生名著。由于她长期居住阳洛山修炼,在济源、沁阳一带百姓中至今广有影响,被称为“二仙奶奶”。魏华存晚年转居南岳衡山修道升仙,被授以“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后世简称为“魏夫人”。

       隋唐时期,王屋山道教活动由于唐皇室的推动,达到了鼎盛武德八年(625),唐高祖下诏宣布三教次序,以道教为先,儒教次之,佛教最后。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下诏贬佛崇道,规定“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乾封元年(666),唐高宗下诏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仪凤三年(678),又下诏以《道德经》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习,列入国家科举考试的正式科目,位次排在《论语》等儒家经典之前,同年又下令道士隶属于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宗正寺,班位在诸王之次。

       武则天万岁登丰元年(696年),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被武则天诏至洛阳京都降手敕以赞“道行高操”遂结庵王屋山中岩台自号中岩道士,并创建紫微宫。后返浙江天台山。景云二年(711),唐睿宗诏司马承祯入长安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御赐宝琴及霞帔,并诏令其暂住天坛山上方院。开元九年(721),唐玄宗遣使迎其入洛阳宫中,待之以道教首座,度玄宗为“道教皇帝”。开元十二年(724),玄宗诏其入洛阳内殿受上清经法,并以篆、隶、草三种字体书写《道德经》,刻为石经制作《玄真道曲》,于太清宫演奏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天坛峰下选“丹凤朝阳”之,“置阳台观以居之”建成后玄宗亲题“寥阳殿”榜额。开元十五年(727),玄宗到泰山封禅,回京时住洛阳,诏司马承祯晋见,询以“五岳何神主之”司马承祯答:五岳都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节,都为其所管辖,今五岳祠庙之神,都是山林之神,不是天下正神,请别立斋戒祭祠之所。玄宗于是诏令“五岳皆立真君祠一所”。命其册封天宫地府天下名山大川封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完整提出了“洞天福地说”王屋山则为十大洞天之首

       开元十年(722)前后玄宗其胞妹玉真公主到王屋山修道,并在王屋山相继建起了阳台宫、紫微宫、清虚宫、上方院、灵都观迎恩宫等道教宫观,王屋山在全国道教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盛唐时期活跃于王屋山的名道很多,张果老,王屋山修道成仙后,成为道教八仙之一;侯真定,十五岁入王屋山学道,后人据其修道事撰《麻姑仙卷》流传至今;杜光庭入王屋山广搜经籍,考证著述,著成《天坛王屋山圣迹记》鲁希言、鲁和光二鲁真人等。

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北宋时期是中国道教继唐代之后的又一个兴盛期济源的济渎庙和王屋山道教三宫在这个时期均得以重修。景德二年(1005年)济源奉仙观道士贺兰栖真入宫讲经,得到宋真宗的特别赏识,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并免除了奉仙观的田赋扩建了奉仙观并得以保留至今。

       金元时期,王屋山道教迎来了又一鼎盛期。金大定七年(1167年)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自陕东行,途经王屋山,在玉阳灵都观布道后,入山东传教,收七大弟子创立全真道。王重阳仙逝后,丘处机1174年以后,入陕西磻溪修炼。其间,曾东行王屋山,察看山水,收徒传道,并在南岭柏林村建长春观,以作休憩之所。天坛山灵山洞内,刻有“七朵金莲在此处,丘刘谭马郝王孙”的门联,应为全真七子在王屋山修炼的遗迹。灵都观图志碑中有“重阳庵”字迹,应为王重阳自陕东行途经王屋山的遗迹。元太祖十八年(1223),丘处机弟子张志谨在灵都观栖居并重修该观。其后张志谨弟子孙志玄被元皇室封为“广玄真人”,灵都观升格为灵都万寿宫。金大定四年(1227),道士王志佑到王屋山重建阳台观,历时十二年,宫成而卒。时阳台观“宫殿宏大,廊庑修治,复灵官之位,列斋厨次之,接遇则有馆驿,延纳则有道院,呈一时之胜。”元太宗十三年(1238),李志常为全国道教第三大掌教,曾奉旨于王屋天坛山行祭天大礼,书“总仙宫”于王屋山顶。至元二十年(1283),曾经出道济源铁岸祥龙观的高士苗道一入主北京长春观,任全真教第十六任掌教大师。至元年(1335),王屋山守坛道人完颜德明整修殿宇,著书布道,后也入主长春宫,为全真教第十七任掌教大师。

       元代,王屋山是刊刻《玄都宝藏》三大造纸作坊之一和二十七雕造局之一。根据王屋山有关碑记和《道家金石略》收录的《济源十方龙祥万寿宫记》,丘处机弟子宋德方曾在济源制造道藏用纸和雕印《元都宝藏》,铁岸龙祥宫是元代全国三大造纸作坊之一,原名清真阁,由宋德方亲自主持扩建,后易名龙祥宫。宋德方还重修了天坛上方院、紫微宫、龙祥观等。当时全国共设雕印局二十七处,怀庆洛阳有五局,其中设在王屋山的雕印局名为金莲局。雕造局的设立,吸引了大批参与道藏校刊的高道经师来到王屋山归隐,为王屋山道教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真武大帝倍加尊崇,特封湖北武当山为真武大帝道场,道教活动中心随之南移。明正统十二年(1147年),御赐天坛大紫微宫《道藏》经一部。嘉靖十四年(1535年),道士孙贤、张隆、苗森在王屋山金炉峰开山建庙,名曰北武当山,与湖北武当山相呼应。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世宗为天坛大紫微宫御制敕文,王屋山大型法事活动得以复苏。清代,王屋山道教日趋衰微。著名道士王常月为提高全真道龙门派的地位和扩大影响,走出王屋山布道,被全真道龙门派尊为“中兴之祖”。顺治元年(1644年),王常月从华山北上京师,挂锡灵佑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被封为御前国师,奉旨主讲于白云观,曾前后三次登坛传戒,度弟子千余人,遍布江河南北,康熙赐号“抱一高士”。

       王屋山道教源远流长,道教宫观星罗棋布,从济源敕建的奉仙观、济渎庙,到天坛峰下的阳台宫,都彰显着帝王们对王屋山的垂爱王屋山除了道教三宫阳台宫、紫薇宫和清虚宫外,天坛峰还有总仙宫,山上还有王母洞灵山洞迎恩宫等。李白有诗云“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道境广场

        道境广场是王屋山景区的进口,远远可见五门六柱十一楼牌坊,这是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牌坊座北朝南,南面中央的拱洞雕刻“第一洞天”四字,六根柱子上雕刻有画联,都是与王屋山有关的神话故事。从东往西依次是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轩辕祭天和大战蚩尤、伏羲定历和推演八卦、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神农尝草和播种谷物、鲧父治水和大禹治水。牌坊前伫立两根巨大的朝元仙仗柱,雕刻朝元仙仗图,为北宋画家武宗元创作的“八十八神仙图”,左边雕刻的男仙,右边为女仙。

      从牌坊一路向北,经过五行四象广场,往东就是5210块石头镶嵌的《道德经》,长101米,寓意老子在世101载,高8.1米,寓意《道德经》81章,石头取自王屋上中的天然五彩石。石墙对面则是道教举行斋醮科仪的法坛。

       正天门

       人法地,地法天。北天极有太微垣、紫徽垣、天市垣三垣,王屋山有正天门、中天门和南天门三门。正天门座东朝西,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面阔三间,中间高两侧掖门低,建在高耸的台阶之上。

      步入正天门,两侧是道文化长廊。左侧为历代著名道士求仙访道场景,如司马承祯、丘处机、葛洪炼丹等,东西两端分设元君殿和祖师殿,祖师殿内供奉祖师河上公(为老子的《道德经》作注,《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之神位;右侧为古代文豪赞誉王屋山之场景,如李白、王维、白居易等,东西两端分设文昌殿和愚公殿。

       轩辕殿

       座东朝西,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面阔五间。殿内供奉轩辕黄帝坐像,两侧分立玄女和素女。玄女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并送《阴符经》,素女则是黄帝的侍女。大殿左侧分立尧舜禹、商汤和周文王,右侧分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塑像。轩辕殿后分设钟鼓亭。

       王屋山老街

        从道境广场向北,则是王屋山老街。老街有城门、戏楼、吊桥、茶廊和文峰塔等景致组成,建筑多为明清古建筑,青瓦盖顶,红漆木板夹墙,古朴中透出原汁原味。

        天坛神路   

       登天坛峰,可乘索道,也可以由天坛神路到达极顶。天坛神路石台阶总长3800多米,4710级。沿途经过金线串珠、瘦龙岭、转十八盘、渡仙人桥、攀紫金崖,达到峰顶。路上可经看山庙(二郎神杨戬庙)、二仙庙(魏华存庙)、土地庙、财神庙、养丹池、一天门、雷公电母庙、风伯雨师庙等。一天门则是进入天庭仙界的地方,由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值守。明代诗人欧阳熙诗云“龙脊盘旋十八弯,盘弯尽处见天坛。别说凡骨寻来易,任有仙风到也难。”

       天坛峰

       天坛峰方形山,道家认为是与上天沟通的最佳场所故为五岳四渎、洞天福地众仙朝会之所原名琼林台,因轩辕黄帝在此设坛祭天始称天坛。东晋葛洪《抱朴子》“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者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也。昔黄帝受丹诀于是山也。”唐末五代广成先生杜光庭在《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写道:“《山水之源图经》曰:‘上则接于昆丘,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真浩》云:‘琼林者,即清虚小有之别天也……四方壁立,乃造化融成。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其上多石,可生草木,此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

       王屋山以天坛峰为中心,左日精右月华,前华盖后五斗,一峰突起,丘阜卑围,彰显“唯我独尊”的王者风范。相传伏羲推演八卦、黄帝重会王母、老子隐居悟道、张良下野修行等都在此留了足迹。

       天梯

       沿99级天梯石阶登天坛峰,俗称“朝老爷顶”。一路可见王屋山猴的灵动可掬。天梯中部紫金崖石崖上留有“总仙宫”石刻,前题“大朝敕赐”,旁边浅标“李”字,并有“辛亥年四月日”题记,后边落款“玄门大宗师真常书”。

       据紫微宫遗存的碣石显示“钦奉圣旨,恭诣天坛,代掌教大宗师作醮行香,投送金龙简璧为国祈福。祀事既终,故述俚语一章,姑纪其岁月。时辛亥四月二十四日。宣差投龙使、教门提举、洞元虚靖大师古泽申志贞题:山门初入郁苍苍,十里清溪到上方。松影暗连云影动,崖声遥应语声长。天坛奉旨祈真圣,宝匣封恩寿我皇。祀事既终回驿去,梦寻仙境未能忘。”王鹗《玄门掌教大宗师真常真人道行碑铭》记载:“岁辛亥,先帝(元宪宗蒙哥)即位之始年也,欲遵祀典,遍祭岳渎。冬十月,遣中使诏公至阙下,上端拱御榻,亲缄信香,冥心注想,默祷於祀所者久之,金盒锦幡,皆手授公,选近侍哈力丹为辅行,乃赐内府白金五千两以充其费。陛辞之日,锡公金符,及倚付玺书,令掌教如故。公至祭所,设金录醮三昼夜,承制赐登坛道众紫衣,暨所属官吏预醮者,赏责有差。询问穷乏,量加赈恤。自恒而岱,岱而衡,衡隶宋境,公尝奏可於天坛望祀焉。既又合祭四渎於济源,终之至於嵩、至於华,皆如恒岱之礼。祀所多有征应,鸿儒巨笔,碑以纪之。可见,总仙宫石刻为元代皇帝“敕赐”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所为

        天坛顶    

       唐代,天坛顶建有三清殿、东西廊庑、轩辕庙及四角亭、换衣亭等,以三清为主要尊神。元初改称“总仙宫”,由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题写宫名。明正德三年(1508)增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万历二十年(1592)增建无极玄穹门,俗南天门。清初,天坛顶有南天门、三清殿、玉皇阁、王母殿、灵官殿、真人祠及东西配殿共1228东侧下级建有无生殿、十大名医殿再下级为祖师殿、火神殿、东极宫、火极宫、八仙台、白衣殿以及舍身崖后的老子祠等。清中期之后,王屋山道教衰落。除南天门保存完好外,其它建筑仅剩断壁残垣或遗址。1980年后,逐步重建,有东极宫、钟楼、药王殿、无生老母殿、南天门、总仙宫、老子祠和太乙池等。

       东极宫

       原址为玉皇殿,因张三丰来王屋山修道,开创武学王屋山邋遢派,在此建东极宫,祭祀北五祖之首东华帝君。东极宫建在突出的高台中央,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台前立有若干石碑,其中清晰可见的有明嘉靖三年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太公素行实之碑》记载了明代道士张太素生平、修造天坛总仙宫的过程。

明嘉靖三年《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太公素行实之碑》

       钟楼

       位于清风台上,亭内一口大明永乐十七年仲秋制大钟,声音响彻山谷,正如钟铭文所载“恢恢宏钟,天籁之音。帝闻其声,降福苍生。”

       药王殿和无生老母殿

       从明月台沿石阶往上,路中左右两侧分置两座殿宇,一为药王殿,另一为无生老母殿。药王殿为原址复建,供奉历代十大名医。无生老母殿奉祀无生老母,又称无极老母、瑶池金母、育化圣母等,是一位救苦救难的救世主。

      南天门

      位于天坛极顶,海拔1715米,也称无极玄穹门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由洛阳万安玉赐建与原北崖的北天门相对由中门和东西翼门组成,三间9.70米,进深2.58米。门高7.2米,系歇山式砖石结构。券门正面石额上书“无极玄穹门”,背额“天影竺形”。东西翼门高5.1米,系悬山顶。东券门石额“福区”,西券门石额“灵境”。砖雕三踩斗栱与龙凤雀替,工艺精美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通体镶嵌的明清两代题刻,为研究南天门和天坛山古建筑群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鸡冠石

       位于总仙宫前,古籍记载:天坛峰“坛心高突,秀出群峰……人立于上,冲和血气……乃真仙游行之处也。”高突之坛心,名曰鸡冠石。有碑云:“若问妙语在何处?鸡冠石前点机关。”院中鸡冠石,天心石对应,阴阳互补,相辅相成。

      总仙宫

       三层仿古建筑,明三暗四”格局。横匾“总仙宫”三字采用元代李志常手书。一层供奉轩辕黄帝塑像,四周壁画分别为大战蚩尤图设坛祭天图一统华夏图重会王母图乘龙飞天图二层供奉三天尊,三层供奉西王母,四层供奉玉皇大帝。

一层
二层

       登顶天坛峰,远眺黄河古道,体味王屋山猕猴猴趣,层峦叠嶂,道法悠悠,唐人李白曾在峰顶诗兴大发,写下《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