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12)------济源延庆寺舍利塔
2023-02-17 00:11:49
标签: 佛学 旅游 文化
神州佛音(412)------济源延庆寺舍利塔
济源延庆寺舍利塔,位于市区西北三公里柴庄村东的延庆寺旧址内。延庆寺,座落在济水西源的龙潭东岸,又名龙潭寺,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龙潭,济水西源龙河的发源地,和济源另一条珠河最终合流,合称珠龙河。延庆寺内,四令堂前,镶嵌着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知军州事河南富弼的《富弼题龙潭诗碣》:“乱山深处一龙潭,竹削琅轩水泼蓝。更倚云岩构兰若,直疑风物胜江南。”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约976年),阆中陈省华任济源县令,因见龙潭风物之美,潭水之奇,举家迁居延庆寺西佛院。其三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为学其中,后相继登科,接踵为相,时人遂称此处为“宋四贤读书处”,亦称“四令堂”。延庆寺亦被后世推崇为“文峰胜地”。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陈尧叟谢病归济源故里,宋真宗赐诗惜别,诗云:“文苑垂清誉,朝端仰盛才。嘉猷毗万路,奇遇列三台。勤职兴居爽,辞荣奏疏来。畴咨登百揆,异数冠中台。巨屏扬旌去,名藩昼锦回。君臣相厚意,瞻望两徘徊。”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陈尧佐之孙虞部员外郎陈知俭在当年“四贤读书处”建四令堂,纪念其曾祖父陈省华和祖父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文学家司马光作《四令堂记》以记之,“秦国公为济源令,县西龙潭有延庆佛舍,三子相与为学其中,既而接踵为将相,始大其家。”清《济源县志·职官》载:“县令陈省华,四川阆中人,太平兴国中任。县尉陈知素,济源令陈省华之曾孙,文惠公尧佐之孙。”欧阳修《卖油翁》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的故事也发生在延庆寺。
宋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因济源通慧禅院(大明寺前身)比丘法言蓄有诸佛舍利子数十粒,欲谋建塔,未得其所。河阳郡(即孟县)念定寺僧教岸得知后,与延庆寺主持省初商议,共济其事,在此建塔。该塔于宋景佑元年开始兴建,景佑三年竣工。塔心室内立有宋景佑三年《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新修舍利塔记》碑刻一通,马元颖撰文,郝黯篆额,杨虚已仿王羲之行书书丹。碑文字体潇洒、飘逸,对舍利塔建造的时间、原因、经过,记述详尽清晰,碑文称,比丘法言所藏,乃千佛之遗体练就的数十颗舍利子。河阳官马元颖参加造塔并撰文,附刻参加人员造塔有少室山人等。舍利塔第三层镶嵌一块《舍利塔题记》碑碣,有宋景祐元年岁次甲戌五月十八日创建此塔“清信弟子张翼女弟子王氏”捐财募集砖石造塔的事实。碑偈载“并葬舍利金棺一座,第一级下前后门……大悲经一百卷……。”
延庆寺原有建筑二十多座,现仅存山门、舍利塔、墓塔和四令堂等建筑。延庆寺舍利塔为六面七级密檐式砖塔,高28.16米。该塔塔基低矮,基座高仅10厘米,基座承托塔身,承袭了早期佛塔风格。塔内部中空,为北宋时期罕见的筒状结构,外部轮廓略成抛物线形,承袭了我国早期佛塔的营造风格。塔基每面宽4米。底层有南北二券门,从南门可入塔心室。塔心室呈六角形,叠涩式收顶,上留六角形气孔,直视内部塔顶。北券门右壁开一方门,按逆时针方向顺梯道可盘旋至二层,二层至六层设有梯道和圭形门,每层顶部亦系叠涩式收顶,以承托木构楼板(现已全部脱落)。通过梯道,可由里向外盘旋而上,直至六层。塔第七层系实心,不能登临。塔身外部用叠涩砖层和反叠涩砖层砌出塔檐,檐上无平座,塔身内外壁面嵌砌佛龛雕砖1344块,佛坐于莲座上,螺髻,呈禅定相,衣纹流畅,面目清秀,系仿北魏手法。刹顶在宝盖上置有宝珠,为砖砌刹座,刹杆为铁制。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认为舍利塔虽然是宋朝的营造手法,但“在北魏隋唐砖塔中最为普遍,到北宋中叶,便如凤毛麟角,不可多睹”。
神州佛音(412)------济源延庆寺舍利塔
神州佛音(412)------济源延庆寺舍利塔
济源延庆寺舍利塔,位于市区西北三公里柴庄村东的延庆寺旧址内。延庆寺,座落在济水西源的龙潭东岸,又名龙潭寺,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龙潭,济水西源龙河的发源地,和济源另一条珠河最终合流,合称珠龙河。延庆寺内,四令堂前,镶嵌着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知军州事河南富弼的《富弼题龙潭诗碣》:“乱山深处一龙潭,竹削琅轩水泼蓝。更倚云岩构兰若,直疑风物胜江南。”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约976年),阆中陈省华任济源县令,因见龙潭风物之美,潭水之奇,举家迁居延庆寺西佛院。其三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为学其中,后相继登科,接踵为相,时人遂称此处为“宋四贤读书处”,亦称“四令堂”。延庆寺亦被后世推崇为“文峰胜地”。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陈尧叟谢病归济源故里,宋真宗赐诗惜别,诗云:“文苑垂清誉,朝端仰盛才。嘉猷毗万路,奇遇列三台。勤职兴居爽,辞荣奏疏来。畴咨登百揆,异数冠中台。巨屏扬旌去,名藩昼锦回。君臣相厚意,瞻望两徘徊。”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陈尧佐之孙虞部员外郎陈知俭在当年“四贤读书处”建四令堂,纪念其曾祖父陈省华和祖父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文学家司马光作《四令堂记》以记之,“秦国公为济源令,县西龙潭有延庆佛舍,三子相与为学其中,既而接踵为将相,始大其家。”清《济源县志·职官》载:“县令陈省华,四川阆中人,太平兴国中任。县尉陈知素,济源令陈省华之曾孙,文惠公尧佐之孙。”欧阳修《卖油翁》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的故事也发生在延庆寺。
宋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因济源通慧禅院(大明寺前身)比丘法言蓄有诸佛舍利子数十粒,欲谋建塔,未得其所。河阳郡(即孟县)念定寺僧教岸得知后,与延庆寺主持省初商议,共济其事,在此建塔。该塔于宋景佑元年开始兴建,景佑三年竣工。塔心室内立有宋景佑三年《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新修舍利塔记》碑刻一通,马元颖撰文,郝黯篆额,杨虚已仿王羲之行书书丹。碑文字体潇洒、飘逸,对舍利塔建造的时间、原因、经过,记述详尽清晰,碑文称,比丘法言所藏,乃千佛之遗体练就的数十颗舍利子。河阳官马元颖参加造塔并撰文,附刻参加人员造塔有少室山人等。舍利塔第三层镶嵌一块《舍利塔题记》碑碣,有宋景祐元年岁次甲戌五月十八日创建此塔“清信弟子张翼女弟子王氏”捐财募集砖石造塔的事实。碑偈载“并葬舍利金棺一座,第一级下前后门……大悲经一百卷……。”
延庆寺原有建筑二十多座,现仅存山门、舍利塔、墓塔和四令堂等建筑。延庆寺舍利塔为六面七级密檐式砖塔,高28.16米。该塔塔基低矮,基座高仅10厘米,基座承托塔身,承袭了早期佛塔风格。塔内部中空,为北宋时期罕见的筒状结构,外部轮廓略成抛物线形,承袭了我国早期佛塔的营造风格。塔基每面宽4米。底层有南北二券门,从南门可入塔心室。塔心室呈六角形,叠涩式收顶,上留六角形气孔,直视内部塔顶。北券门右壁开一方门,按逆时针方向顺梯道可盘旋至二层,二层至六层设有梯道和圭形门,每层顶部亦系叠涩式收顶,以承托木构楼板(现已全部脱落)。通过梯道,可由里向外盘旋而上,直至六层。塔第七层系实心,不能登临。塔身外部用叠涩砖层和反叠涩砖层砌出塔檐,檐上无平座,塔身内外壁面嵌砌佛龛雕砖1344块,佛坐于莲座上,螺髻,呈禅定相,衣纹流畅,面目清秀,系仿北魏手法。刹顶在宝盖上置有宝珠,为砖砌刹座,刹杆为铁制。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认为舍利塔虽然是宋朝的营造手法,但“在北魏隋唐砖塔中最为普遍,到北宋中叶,便如凤毛麟角,不可多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