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09)------济源奉仙观

2023-02-11 19:37:02
标签: 旅游 佛学 文化

                         神州佛音(409------济源奉仙观

     奉仙观,位于河南济源市荆梁北街东侧,因主体建筑三清大殿用荆木作梁,故又称“荆梁观”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奉仙宫有荆木、柿木梁,桑木、枣木柱,皆合两三围,高二丈许。”据观内遗存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崇宁葆光大师卫公道行之碑》云:“奉仙面河背济,左覃怀,右天坛,地形之胜,山川之美,具焉。”

       奉仙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道人孔志道创建唐代曾为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修道之所。二鲁真人,唐代昆仲兄弟)道士,即大鲁真人鲁希言、小鲁真人鲁和光,先后住持奉仙观。观现存《太上老君石像碑》碑阴,雕太上老君和二鲁真人像,太上老君居中,坐莲花座上,二真人居两侧,立姿这种形式较为罕见。

       宋真宗时,道人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并免除奉仙观田地租税,贺兰栖真对奉仙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宋史·列传·方技》记载:贺兰栖真,不知何许人。为道士,自言百岁。善服气,不惮寒暑,往往不食。或时纵酒,游市廛间,能啖肉至数斤。始居嵩山紫虚观,后徙济源奉仙观,张齐贤与之善。景德元1004宋真宗诏访天下奇士。二年(1006)应诏阙下真宗问以点金之术,栖真以帝王点化之术以尧舜之道点化天下,可致太平应对,上嘉奖之赐号宗真大师并作诗赐之,蠲其观之田赋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病逝,享年一百十三岁。

来自网页

       观内曾存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立《大宋真宗皇帝诗诏赐贺兰先生之碑》,沧州司法参军臣张訚撰文为纪念北宋著名道士贺兰栖真受到宋真宗召见一事而立。碑的内容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宋真宗赐给贺兰栖真诗,“玄元留教五千言,有象难名恍惚间。数进篇章达至理,时吟时詠道情闲。”中部线刻贺兰栖真骑驴应诏进京朝圣图,以及皇帝御赐给奉仙观的田地数量。“墙东瞻坟地三十亩,墙后地五亩,墙西地二十八亩,墙内陆六十亩七分,除道院一十二亩,无税。”下部为《章圣皇帝御制诗并记》一文,记述宋真宗召见贺兰栖真的前后经过。宋代张齐贤曾有诗《赠贺兰栖真》日耕云耨杂芝田,洞府游多隐奉仙。耸秀万寻连翠峤,澄明一派接灵泉。凤书昔降幽居侧,鹤驾曾朝瑞日边。四海高名谁可并,赤松黄石好齐眉。陈尧咨有《赠贺兰真人》偶分天命过仙家,松竹森森一径斜。此地岂教尘俗爱,主人高论尽南华

       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元代初年,道士崇宁葆光大师卫志隐主持奉仙观,重修玉皇殿、三官殿等。崇宁葆光大师卫公道行之碑》载:“宪宗皇帝时……改观为宫,以奉仙万庆名之。”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住持道士韩嵩岩重修讲堂。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重修三官殿,重建山门和厢房四座十六间。

       奉仙观座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90.5米,东西宽45.5米,由两进院落组成,保存有金、明、清历代古建筑十座三十间。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清)、玉皇殿(明)、碑亭(唐)、三清大殿(金),左右两侧为厢房和配殿,分别为信义堂、聚宝斋、宝和轩、古坊等。观内遗存有唐、宋、元历代碑刻,陈列有墓葬文物,如明代李宗德的石棺及二十四孝图刻、清代道光皇帝封征台湾回大陆的马济胜为“震威将军”的墓道石刻、唐代谏议大夫温造墓前的石狮、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父亲墓道的石羊等。

       山门

       由正门和东、西两掖门组成,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单檐悬山式建筑。主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两掖门,东门额上楷书“灵境”,西门额上楷书“福区”。正门两侧放置抱鼓石狮,为明代遗物。

        玉皇殿

       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系明代单檐悬山木构建筑。明间辟门,檐下悬“玉皇殿”竖匾,两侧楹联:功启三皇五帝,心存万类群黎。殿顶正脊琉璃瓦堆塑塑有花卉、龙凤等图案,脊刹狮子驮宝瓶,两端螭吻遥遥相对,历经数百年仍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殿内梁架和斗栱上明代彩画依稀可见。殿内供奉昊天金阙玉皇上帝。

       碑亭

      碑亭内置有太上老君石像碑,立于唐垂拱元年(685年),3米,宽1.1米,厚0.33米,碑阳文字因岁久年湮,风蚀殆尽,仅见数字。上部篆额“大唐宗姓太上老君石像之碑”,四周蟠龙,技法高超,栩栩如生。碑阴碑首处正中圆雕太上老君及二真人像,老子端座在莲花上,两边侍立二鲁真人。碑文30行,满行56字,落款“唐垂拱元年十二月初四立”。碑文由怀州河内县主簿陇西李审几撰文,朝散郎上骑都尉泸水沮渠智烈书丹。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李治逝世。此碑乃当时祖籍陇西、客居济源一带的唐朝李氏宗姓李儒意等二百五十人感念皇恩,为追述唐高宗功德而立的造像碑。碑文内容主要是记述五帝、三代、秦汉至南北朝君王的功罪;称颂大唐盛世的功业;阐述在王屋道教胜地奉仙观内建造老君石像的意义,以及刊立此碑的河阳县令李儒意、云骑尉李公协、骑都尉李德爽等李姓宗族二百五十人的仕途宦绩等。

        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赞扬该碑:文章宏瞻,书法遒美,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现代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誉其“碑身权衡均妥,碑首蟠龙遒劲,碑阴题额道像或坐或立,是唐代佛道合流的实物例证。”

 碑阳
碑阴

       三清大殿

       该殿为观内主体建筑,金代木构建筑的重要代表。大殿贺兰栖真所建,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面阔五间21.51,进深七架椽12.31,单檐悬山造,平面布局为减柱造,减去前排四根和后排次、梢间缝上的两根金柱,仅用后排中间两根金柱撑起屋顶,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典型作品,实属罕见。

       大殿建在青砖、条石彻成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平面呈长方形。殿内为砌上露明造,梁架构件粗糙,均为草袱。梁采用七架椽,当心间为四椽栿对乳、剳牵用三柱。平梁上立有蜀柱,蜀柱上置一斗两升交麻叶头斗栱,与叉手共同承托脊槫,脊槫下为随槫襻间。平梁两端分别由金柱和三椽栿大斗、蜀柱承托。乳栿和剳牵后尾直插金柱内,檐部由铺作和蜀柱承托。次、稍间梁架采用丁栿上立蜀柱来承受次间梁栿,结构同当心间。为了扩大殿内面积,平面柱网减柱造,当心间两内柱使用直通平梁的通柱,内额(丁袱)粗大,以弥补减柱造后的弊端。前后檐柱均为小八角石柱,柱头呈覆盆状,有明显卷杀。柱头间施阑额,其上未施普柏枋,阑额两端不出头。

       大殿前檐置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按照明间、次间和梢间面宽,当心间施补间铺作两朵,次间、梢间各一朵,符合《营造法式》规定;后檐仅置柱头铺作。前檐外檐铺作形式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里转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后檐外檐铺作形式为四铺作单抄计心造,里砖四铺作单抄偷心造。

       大殿殿顶灰色筒瓦和板瓦覆盖,正脊为瓦条垒脊,两端一对鸱吻,朴素简单。明间檐下悬竖匾“三清大殿”,两侧楹联:“返璞归真荆桑枣柿殿称奇;点石成金期颐贺兰道非常。”殿内神龛正面供奉太清仙境道德天尊,背面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殿侧“博风”板材硕大,用料五立方米,可谓海内孤例。

       三清殿梁柱用材奇特做工简单,木材不加修饰,加工粗糙,去皮即用殿曰“荆梁”,系用横跨两间的千年荆根、柿木根作梁,长九米,直径约八十厘米,举世罕见。观内柱上有题记曰:“荆木梁,荆根也,出于西乡荆王,距此八里枣木柱,枣根也,出于西乡枣林,距此十八里柿木梁,柿根也,出于北乡柿槟,距此八里桑木柱,桑根也,出于南岭桑榆河,距此二十里。国内采用减柱造手法的建筑比较著名的是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文殊殿是七间,用了四柱,而三清大殿是五间,用了两柱,可见有过之而无不及。1936年,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来奉仙观考察时,评价此殿“手法豪放与乎运思奇特,尚属初见”。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