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08)------济源济渎庙
济渎庙,位于济源市济渎大街,全称济渎北海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唐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
古时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绵延1400公里,因独流入海,与南渎长江、西渎黄河、东渎淮河并称“四渎”,称北渎济水。据《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于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汇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沇水为王屋山上太乙池之水。南北朝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宋徽宗在封济渎诏书中称:“朕惟百川,莫大四渎。禹导沇水,是为济源。”清代乾隆皇帝祭祀济渎庙时曾有诗云:“源从导沇,功著截河。伏从流谦,淆之不浊。”
济水后来由于黄河改道,被一截为二,仍然清澈未浊,历来被文人视为高洁节操之象征。唐代白居易有《题济水》诗:“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宋代诗人文彦博有《题济渎》诗云:“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造成黄河第六次大改道,由原来的夺淮入海改从山东境内夺大清河(济水)入海,济水从此消失。清代诗人孙灏有《济水》诗云:“当年传禹绩,平治自天心。水润浮沙老,尘里细石深。柴门临典涧,古道落危岑。沦浚循遗址,源济尚可寻。”
济水的祭祀由来已久。唐太宗李世民曾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平地涌泉,三起三伏(三隐三现),在黄河北有一段,在黄河南有一段,济水越河而不浊,被古人认为是神水,绵延入渤海,百折不挠,也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行。济渎神被奉为主管人间祸福罪罚的神灵,济水也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山川河流的重要对象之一。
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可见直到周代仍将祭祀伏羲与济水之神视为一体。《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济、曰淮、曰江、曰河。”可见,秦时已经尊济水为水神,并且将济水名位列于淮河、长江、黄河之首。东汉之后,济水水神崇拜被纳入道教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体系。水官主宰天下水系,每条水系各有神主,即“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潭四海神君”。济渎庙作为一个普通的道教庙宇成为国家祭祀层面的庙宇。至唐代济渎庙的道教管理制度已趋规范,《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五岳四渎令各一人,祝史三人,斋郎三十人”,唐代设置“渎令”职官,由道士担任,在济水祭祀时也充分利用了道教的斋醮仪式和投龙礼仪。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特敕建济渎庙,又名清源祠。隋开皇四年(584年),在济渎庙原有基础上又扩建天庆宫和御香院;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加封济水为清源公,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鉴于北海(今贝加尔湖)远在大漠之北,艰于祭祀,故在济渎庙后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封济渎神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为北广泽王。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派遣使者祭告济水神时投送金龙玉简。玉简上刻“大宋嗣天子………三七人开启同天节金録道场…… 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奏上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熙宁元年太岁戊申四月……”。
元仁宗时期封济水清源善济王,且祭祀岳神和水神均合祭于济源。“自恒而岱,岱而衡,衡隶宋境,公尝奏可於天坛望祀焉。既又合祭四渎於济源,终之至於嵩、至於华,皆如恒岱之礼”。 此外,据庙内所立元代碑刻《济祠投龙简灵应记》记载,元代钦差奉命前往济渎庙清源祠‘投龙’祭祀济水之神,投后,“罇醪涌出,若有神授,观者如堵,莫不惊异”。据考古和历代文献资料记载,济渎庙“投龙”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见于记载多达17次。
来自网页
来自网页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颁布《太祖改正岳渎神号诏》:“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称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帝,幽微莫测……朕以礼祀神之意,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庙内立有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岳正所书《代祀海渎纪成》碑,效仿古代诗歌乐章,依照祭祀礼仪程序,叙述了“降神、迎神、礼神、初献、亚献、终献、承厘、乐神、送神”祭祀九部曲。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为济渎庙亲书“洗济灵源”、“流清普惠”牌匾。
济渎庙自隋开皇二年创建以来,历代多有修葺,宋开宝六年(973年)《重修济渎庙碑》载:
“隋文帝开皇二年始立庙貌。”唐贞元十二年所立《济渎北海祭器碑》记载:有唐六叶,海内晏然,偃革,崇乎祀典。封兹渎为清源公,建祠于泉之初源也……其北海封为广泽王,立坛附于水之滨矣。”济渎庙和北海祠的创建从隋开皇二年到唐初正式完成。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和嘉祐四年(1059年),记载有两次大修。据《重修济渎庙碑》记载“祠庙卑圮,置而不修,礼仪废坠,驰而不举。……盍取诸大壮,肯堂施构,仰占于中星,……缭垣峻宇,崇阶邃户,肃然瞻望,赫弈神衬。”嘉祐四年《重修济庙记》载:中三大夫宗丞正柱国赵素,监修济渎庙,“徵良匠,构美材,星律未周,其功高毕。两殿行廊、门楼、斋院、厨库、海亭共一百八十八间,行墙内外共二百三十八间。”
金正大五年种竹老人撰《重修济渎庙记》载:“构大厦之良材,鸠三昧之妙手,重檐叠瓦,操碧绘金,严崇圣像,谨饰从尊,鸳瓦绀天,凤门辉日。役未十旬,功兴万数。殿廊斋厨,创一新也。”此次重修因祈雨灵应,皇帝赐银敕修。
明中期,济渎庙已经形成南有济渎庙,北有北海庙,西有天庆宫,东有御香院的总体格局。附设在济渎庙中的神祠也有许多,如东岳行祠、蒿里神祠、继神堂等,济渎庙进行的祭祀活动规模大、种类多,建筑型制较高,数量较多,在当时整个社会中处于较高的地位。据明天顺四年(1460年)《济渎北海庙图志碑》记载:“今按庙在太行之阳,縣治西北约三里许,其水之源流,源之深浅,详见《禹贡》。而庙肇自隋之开皇二年,历唐而宋而元,迨今几千年矣。累朝俱有修治,載诸碑文,其神像之森严,殿宇之壮丽,祭田之广袤,未有若今之盛也,乌可无一言以志之。正殿七间,其高三丈五尺,榜曰渊德,中设北渎大济神像,左右侍臣。殿之两侧傍有元君、三渎二殿,而视正殿少卑,亦各肖其神貌。正殿之后有覆道数楹,直接寝宫。寝宫五间,内塑三妃、侍卫诸姬。……两廊之中各有应门,东接御香殿院,庖福之所,西通天庆之宫,道院。……东牌楼之东,正有东岳行祠,傍有嵩里神祠,西牌楼之西,傍列继神堂以对嵩里神祠。……”
明中叶,济渎庙规模宏大,占地120余亩,庙产官地527亩,粮地1万亩,殿宇达400余间。建筑格局上,座北朝南,最南方为流经庙前的济水,河流北岸置有影壁和东西相对的两座牌楼。中线为大门清源洞府门,二门清源门,三门渊德门,二门和三门之间东西树四碑楼及东岳行祠、蒿里神祠、继神堂。中线由南往北依次建有拜殿、渊德大殿、寝宫,四周有回廊和覆道。渊德门之内设有东西两井亭,渊德大殿东西两侧有元君殿、三渎二殿。大殿通过覆道同寝宫相连,构成“工”字形建筑。寝宫之北依次建有临渊门、北海祠,门内甬路直抵池南水殿(今龙亭),水殿之前为拜殿和左、右22间廊屋,池北是灵渊阁和北海祠主殿北海神殿,池东西两側分置桥亭、白虎亭、裴公亭、龙王亭等建筑数十座。东线为御香院,有广生殿一处四合院。西线为天庆宫,内置方丈院、道士院和天庆宫等。大庙背后万泉寨水由西经庙墙外注入北海池。
此后,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太清殿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邑侯史公重修庙记》,都记载了当时的重修情况。清《敕修济渎庙记》载,康熙二十六年,将对北海神的祭祀改祭混同江(今松花江),至此从唐天宝六年(747年)开始在济渎庙后对北海神的望祭结束了。清《重修济渎庙会规碑序》记载,“咸丰三年间,贼匪窜入境内,燹焚正殿,两廊亦渐颓废”,对济渎神的祭祀也随之逐渐消失了。
济渎庙是“四渎”中唯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祭水神庙,现存庙宇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甲”字形,占地130余亩,主体建筑二十九座,基本保留明代中业格局,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中间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庙内现存木结构古建筑始自北宋,历元、明而迄于清,被称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
中轴线
清源洞府门
为济渎庙山门,又称仪门,由于济水神在唐代被封为清源公,宋代封为清源忠护王,故得名。现存仪门,建在台基之上,面阔五间,中间三间高两侧掖门低,均为单檐悬山顶。仪门为明中期重修,后又经过清代多次维修形成。中间部分明间施平身科斗栱两攒,次间施平身科斗拱一攒,柱头科和平身科斗栱形制均为重翘重昂九踩斗栱。明间檐下悬挂竖匾“济渎庙”,由叶选平题。两侧楹联“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永千秋济众生。”
清源门
济渎庙的第二道门,又称二门。形制和仪门相同,面阔五间,中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明间两侧奉春秋时期干将、白喜、专诸、要离等四人物,檐下悬挂“清源门”竖匾,两侧楹联“天开洞府丹霄近,地涌灵泉碧海通”。斗栱形制较仪门低,明间均为两跳五踩斗栱。两侧掖门面阔一间,南北贯穿,东侧掖门内有无名巨石,发现于2003年11月,占地7平方米,疑为古时掖门内所塑金身基座。
碑亭
济渎北海庙图志碑
明代中期置有4座碑亭相对,现仅存2座。东侧为济渎北海庙图志碑,刊刻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圆首,龟趺座。碑高2.65米,宽1.04米,厚0.25米。该碑图文并茂,展现了明代中期济渎庙的盛况。由上部碑额、中部庙图、题记和下部碑文三部分组成。上部碑首呈半圆形,内刻“济渎北海庙图志碑”;中部庙图,刻画出北海庙建筑全景;下部是高、宽各90厘米的图志碑文。碑文称“累朝俱有修治,载诸碑文。其神像之森严,殿宇之壮丽,祭田之广袤,未有若今之盛也”。庙图两侧小字详细记载了济渎庙土地数目及分布情况,共有“官地五顷二十七亩”,即527亩庙地,规模十分宏大。
阴面为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济源县创建石桥记》,记述了济源县令夏湜为造福百姓创建石桥望春桥的事迹。该桥仿隋代河北赵州安济桥设计,为单孔拱桥,两边又各有拱形小券,长26米。当时名通济桥,后称望春桥,百姓俗称东门桥。明万历二十年知县王芳重修,清康熙五十八年邑绅段志熙重修,1950年重建,“石桥春望”为古九景之一。碑侧有济水神像拓片,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发现的济水神像图。
大明诏旨碑
刊刻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通高5.5米,宽1.7米,厚0.47米。碑为圆雕六螭龙碑首,中间四个篆字“大明召旨”,碑中文字19行,满行42字,字体均为楷书,是明初御用书法家詹希元(字孟举、号逸庵)亲笔书写。碑文是明太祖朱无璋称帝后为了统一名山大川,各地城隍及历代忠臣烈士的神号而颁布的圣旨,其中济水被封为“北渎大济之神”,碑文有“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记载。
碑亭北侧均置有一尊元代的赑屃,其上石碑不存。
渊德门
为中轴线上第三道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施一层额枋与平板枋,明间施和次间均施平身科斗栱一攒。重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修,明间楹联“渊清沉日月,德广聚晨霞。”进入此门,就是济渎庙的中心祭祀区。
碑亭和汉柏
从渊德门而入,四周有内转82楹、外转90楹的迴廊,围成了中心祭祀区院落。中间为渊德大殿基址,北部为寝宫。中轴线南侧有一株古汉柏,为东汉时载植,树围5.7米许,树高20余米。相传为西王母吐桃核,吸收济水精气长就。清代诗人沈荣昌诗云“汉家何人留此柏,王母核桃生磐石,伏留千里养根株,瘠土百年长寸尺。”中轴线东西两侧还遗留有两口井,分别建有龙吟亭和凤鸣亭。
四周长廊内设有碑廊,陈列有从唐代起始到民国的各代石刻碑偈四十余通。碑刻内容大多是历代祭祀济渎之神和北海之神的祭文、重修济渎庙碑记及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等。康熙五十二年《御制祭文》、顺治八年《御制祭文》、嘉靖二十年《巡抚祭文》、明成化四年《御制祭文》、明成化二十年《御制祭文》、景泰六年《御制祝文》;万历十二年《王屋诸游记》、至元元年九月《大朝投龙记》、元至元二十九年《重修长春观碑》、至元二十七年《皇子镇南王遣官祭渎记》、宋开宝六年(973年)《重书龙池石块记》、文征明《七律诗碑》、乾隆六十年《重修天坛三清殿记》、大明正德二年《重修紫微宫玉皇殿碑》以及明嘉靖二十七年、四十三年等《敕谕碑》。
康熙五十二年《御制祭文》
顺治八年《御制祭文》
嘉靖二十年《巡抚祭文》
明成化四年《御制祭文》
至元二十七年《皇子镇南王遣官祭渎记》
金正大五年种竹老人撰《重修济渎庙记》
景泰六年《御制祝文》
明成化二十年《御制祭文》
万历十二年《王屋诸游记》
文征明《七律诗碑》
元至元二十九年《重修长春观碑》
唐天宝二年道教碑
乾隆六十年《重修天坛三清殿记》
明嘉靖四十三年《敕谕碑》
明嘉靖二十七年《敕谕碑》
至元元年九月《大朝投龙记》
大明正德二年《重修紫微宫玉皇殿碑》
唐天宝六年(747年)《有唐济渎之记》
吏部侍郎达奚珣撰文,薛希昌书,薛希昌以“金剪刀”隶书体书写,是唐隶中的精品。碑阴为《宴济渎序》。碑文记述当时济源县令寇公陪同好友新安主簿高侯等人到济渎庙游玩的情景,对济水的精神品德进行了歌咏,对济渎庙的美景进行了描写,文章辞藻华丽,文笔优美。
元至元七年(1270年)《济渎投龙简记》
参知政事怀孟路总管杨果撰文并书丹,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官员及著名道士来济渎庙祭祀,投沉金龙玉简,祈求“国祚延长,五谷丰登,边境宁谧”。
元至元九年(1272年)《皇太子燕王嗣香碑记》
碑文记载当年“蝗妖灭息,年谷丰登”,皇太子燕王真金受皇帝忽必烈之命派遣官员,前来济渎庙向济渎神表示感谢。
元延佑元年(1314年)《投龙简记》
周应极撰文,赵孟頫书丹,郭贯篆额。碑文记述元仁宗刚刚登基,派钦差大臣周应极等人,捧黄金龙、玉符简,到济渎庙祭祀济水,到王屋山祭祀山神的过程。这通碑刻反映了赵孟頫书法的最高水平,碑额“投龙简记”四字为当时的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郭贯篆书。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灵符碑》
上半部为道教符箓,下部为道教律令文字,乃宋徽宗以瘦金体亲笔书写,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碑刻四周刊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刻画精细传神。是现存唯一一通皇家为尊崇道教净明派而立的碑。
中华民国十六年《冯玉祥将军誓师碑》
1927年冯玉祥将军率领全体北方国民军参加国民革命后,北方国民军各个部队或地方政府依照冯玉祥将军的誓词立的石碑。
天宝二年(743年)《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
天宝二年(743年)春,唐玄宗的妹妹、已经入道三十多年的玉真公主作为朝廷使者,去往传说中的老子故里谯郡紫极宫(即今河南鹿邑太清宫)建斋设醮。回程途中,玉真公主在济源王屋山上获得人生最后一次受法的机会,玉真公主这趟出行中截止此次受法前的活动,被洛阳大宏道观道士蔡玮记录在此碑铭里。碑载玉真公主生卒、履历。唐玄宗李隆基隶书题额,道士蔡玮撰文,朝臣肖诚书丹,素有“唐行书第一”之誉。
渊德大殿基址
渊德大殿为济渎庙主殿,建于北宋初期,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据明天顺四年《济渎北海庙图志碑》所绘,渊德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两侧有配殿,东为元君殿,西为三渎殿。渊德大殿与其后的寝宫以覆道回廊相连接,构成“工”字形布局,为宋金元时期建筑的典型做法。清康熙皇帝题写“沇济灵源”匾,乾隆皇帝题写“流清普惠”匾,悬于殿前。清同治六年(1867年)该殿被捻军焚毁,基址犹存。
寝宫
建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面阔五间20.8米,进深四椽8.24米,单檐歇山造,是济渎庙内唯一逾千年的单体木构建筑。1936年,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考察时评价说:“此殿檐柱比较粗矮,其上再加雄巨疏朗的斗栱和坡度平缓的屋顶,无一不是宋代初期建筑的特征。在著者知道的河南省木构物中,要算它的年代为最早”。
寝宫位于渊德殿之后,通过覆道相通,建于台基之上。台基东西长25.5米,南北宽12.94米,前台明2.35米。明间、次间、梢间各有一朵补间铺作,柱头施阑额及普柏枋,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形制相同,用材符合《营造法式》,形制为双抄五铺作。第一跳、第二跳偷心造,拱上用替木承托撩檐槫,撩檐槫与柱头枋之间用支条,支条头刻为蚂蚱头。泥道单栱,底层只用一道横栱且与令栱等长。
正身部分梁架四椽栿通搭前后檐,彻上露明造。上有蜀柱承托平梁,平梁两端没有托脚,而是用剳牵稳定蜀柱,平梁上叉手、蜀柱、捧节令拱承托脊槫。屋顶施黄色琉璃瓦,正面用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正脊用黄色琉璃烧成六对行龙形象,脊刹有狮子驮宝杆,两侧鸱吻高大,遥遥相对。明间楹联“河神高枕农无患,黎庶安康民长歌”。殿内供奉济渎神卧像及其三位夫人像(分别掌管水政、家政和财政)。
临渊门
位于寝宫之北,为北海祠山门,意为“临水之门”。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大门楹联“洞府有灵深莫测,溪山环秀画难工”。
龙亭
从临渊门两侧掖门而入,有甬道直抵北海池南的龙亭,龙亭前原有拜亭,今已不存。北海池北为灵渊阁和北海神殿。北海池也称龙池,分东西二池,因此也有分别叫北海池和龙池的。东池长43.5米,宽23.5米,面积约1022平方米。西池长66.5米,宽42.5米,面积约2800平方米。池边有桥亭、白虎亭和龙王亭。
龙亭也称水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重修于明代,是北海祠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单体,有宋、元遗构特点的明代建筑。正面斗栱除转角柱上两攒外,其余都不在柱头上,而是以通面阔为标准,均匀分布,共七攒。斗拱五踩单下昂,补间铺作用真昂,檐柱与阑额比例粗巨,符合宋营造法式。亭内五架梁头直接压在前后檐斗拱上,亭内四角沿45度斜线方向用抹角梁,两头搭在正面及山面第一攒斗拱的正心枋上,这两部分的斗拱后尾同时也承在抹角粱下。抹角梁上承角科斗拱的由昂后尾。由昂后部插在由正身金檩与山面平梁交点上垂下的垂莲柱上。这种连接将来自屋面的力层层传递,最后到檐柱和山柱。额枋以上部分为明代重修,以下为宋元构件。
龙亭正面的明间楹联,“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出自宋代诗人文彦博的《题济渎》。龙亭内临水的石栏杆上塑有两尊高30多厘米的石雕童男童女形象。据庙内大宋开宝六年四月《重书龙池石块记》载:大汉通容元年太岁甲辰,其年大旱。有怀州河内县界沟村的百姓李继安经商路过洞庭湖君山庙祭奠。一个穿红衣的人忽然出现,将一封信交给李继安说:“怀州西七十里济源县县西北约三里有一龙池,前有石一块。但击此石,必有人出,其形怪异,但勿惊畏。此书玉皇敕下济渎神行雨。子至彼当得赏钱二百贯。”李继安按照红衣人的话去做,果然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悉皆灵验。龙亭因古时举行祭祀水神投沉“金龙玉简”仪式,故得名。
灵渊阁
位于龙池北岸,与龙亭相对,面阔一间,单檐歇山顶,正脊双龙戏珠,古朴典雅。初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阁前前置镂空“卍”字石勾栏。石制寻杖,卍字形栏板,寻杖与栏板之间用宝瓶及瘿项,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宋代《营造法式》“勾栏”实物样品。
龙亭与灵源阁中间的济渎池是济水东源,当晨曦初露,旭日东升,池内泉水喷涌,雾气氤氲笼罩池面,橘红霞晕大似车轮,形成古济源九景之一的“济渎晨霞”。东池东西两侧各建有半亭,一为迎春亭,一为临渊亭。
迎春亭
灵渊阁后为北海神殿遗址。据庙内唐贞元十二年(796年)《济渎庙北海坛祭品碑》推断,北海神殿为祭祀北海广泽王的固定场所,其建筑年代不应晚于唐贞元十二年。
碑亭
位于灵渊阁西侧,龙池北,俗称无梁殿,建于明万历年间。砖制碑亭,单檐歇山顶,额枋上浮雕砖砌斗栱和祥兽。亭内置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邑侯史公重修庙记》碑,记录了济源知县史记言率众重修济渎庙的善举,对研究济渎庙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东线
御香院
由御香殿和接官楼两部分组成,其中御香殿作为临时性办公场地,接官楼为歇息之所。接官楼重建于清代,单檐悬山顶,前设廊,两层建筑,为历代钦差大臣及随从官员祭祀水神时临时办公、休憩和存放供品的场所。
广生殿
位于御香院之北,为历代香客求神祈子之所。重建于清代,后人多加修葺,是一座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建筑。广生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前楹联:大德曰生愿众生生生不息,至诚无息求嗣息息息相通。殿前次间立有一通石碑,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所立《重金广生殿记》碑。殿内奉祀青帝广生帝君神位,民间也称广嗣神。
东园
从龙亭东侧穿过“惟渎畅灵”门,进入东园。园内有石马、卢仝泉石和唐代围墙。据《济源县志》载,卢仝泉在济源县城东门外,泉水清澈甘冽,因卢仝在此引水煮茶而得名。《河南通志》卷五《古迹》亦载:“玉川泉,在济源县东湨河(即北蟒河)北,卢仝尝汲水烹茶,又名玉川井。又玉阳以东皆为玉川,故县亦号玉川。”泉旁有一石,古已有之,青石质地,自然成形,俗称太湖石,高1.6米。明工部侍郎段国璋,仰慕卢仝,曾在此因泉拓亭,并在石上正面隶书镌刻“唐贤卢仝泉石”六个大字。井泉的准确方位,今天已经无法确认。清末广东道监察御史的济源人刘迈园,有《题卢仝泉石》二首。其一:“卢仝旧井茫无校,枕石犹生七碗觉。水共风清无尽时,尽归茶谱藏诗窖。”刻在太湖石的背面。卢仝泉石有一孔,据说是当年卢仝与韩愈在此烹茶时拴马所用,亦称“拴马石”。
唐代围墙建于唐代,系糯米汤拌土,层层夯筑而成,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与明中期《济渎北海庙图志碑》所示围墙走向一致,显示了唐宋之际济渎庙的庞大规模。
西轴线
西线由天庆宫和西园组成,天庆宫取意“与天同庆”,由南往北依次有太清殿、玉皇殿、长生阁和西园、北海池西池。
太清殿
西轴线上第一座大殿,重修于明宣德三年(1428)。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内奉祀太清仙境道德天尊。
玉皇殿
玉皇殿重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天庆宫的主体。殿外东侧有"将军柏",东汉时栽植,距今近2000年。树围6米许,树高20余米,相传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监修济渎庙时,在此树挂过钢鞭,故被五代后汉皇帝封为“将军柏”。明代茶陵人尹安有诗云:"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是一座保留有明代风格的清初建筑。建筑只有一圈檐柱,进深七檩八架椽,上、下金檩下用替木与三架梁及五架梁相交。梁上用侏儒柱,柱间穿随檩枋。斗栱形制五踩斗栱,外出两跳刻作昂形。其中,柱头科斗栱内外各出两跳五踩,外出两跳跳头均刻为昂形。耍头外部刻为龙头,内部刻作蚂蚱头。
明间檐下悬“玉皇殿”竖匾,两侧楹联“巍峨咫尺天执掌阴阳生万物,浩荡神灵地观看善恶易分明。”殿内奉祀玉皇上帝,左右两侧温、马、赵、关四大元帅。
玉皇殿外东西两侧各有一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前设廊。西侧真武殿,奉祀万法教主玄天上帝(真武大帝),东侧奉祀纯阳演正妙道天尊(吕洞宾)、三界药王普度天尊(孙思邈)和万宝总御比干真人(文财神比干)。
长生阁
建于高台之上,清代所建,为道家祈求长生不老之所。台前天然生出两株古柏,虬枝盘曲、横斜逸出,与藤蔓倒垂、郁郁葱葱的何首乌均寓意长寿。长生阁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阁内奉祀南极长生大帝。
台前壁镶嵌有“天下第一洞天”石刻。由3块长方形石板组成,通长3.72米,高0.55米。每字一尺见方,周边刻卷草纹。其中“洞天”二字为重刻后补。前题楷书两行:“集贤大学士光禄大夫兼太子左谕德许有壬书,巡抚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德清蔡汝楠重建。”“天下第一洞天”是道教对王屋山的称谓,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号“小有清虚之天”。六个大字为王屋山紫微宫第三道门的门额,元代大学士许有壬书,明嘉靖四十一年河南巡抚蔡汝楠补写了“洞天”二字,并将其改嵌于此,保存至今。台前壁还嵌有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罗适题记》。
西园
从龙亭西侧穿过“功著截河”门,进入西园。西园北为北海池的西池,池南侧立有“济水之源”石刻和白虎亭。济源因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记载“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莫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步,深一丈,皆缭以围墙”。
古时北海祠建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亭,今存白虎亭。建于清代,砖石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檐下浮雕斗栱和吉兽、花卉,形制和东池的碑亭(猜测有可能是玄武亭)类似。白虎亭里面有泉水一泓,古时传说有眼疾者汲水濯之即愈,俗称“眼光池”。
济渎庙庙会历史悠久,现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都举办济渎庙春节文化庙会。从隋开皇二年(582年)建庙时就已有庙会。据庙内清光绪十二年的《重整济渎庙会规碑序》记载:“隋开皇建庙以来,旧有冬至十一月十五日大会,历四代矣。至我朝乾隆十六年间重兴会事,所议会规条款,无不称赞。所以四方客商云集,交易两便,诚一邑之善事。奈咸丰三年,贼匪窜入境内,燹焚正殿,两廊亦渐颓废,会事每多乖舛。有临期而会者,亦有临期而不会者,作辍糜常,客商由是寥落,会事亦几乎息矣。吾辈不扔坐废,邀同客商公议,欣捐资财,公买贞珉,以志旧章。嗣后,藉非时岁凶慌,不得率尔具禀停止会事。”
神州佛音(408)------济源济渎庙
神州佛音(408)------济源济渎庙
济渎庙,位于济源市济渎大街,全称济渎北海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唐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
古时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绵延1400公里,因独流入海,与南渎长江、西渎黄河、东渎淮河并称“四渎”,称北渎济水。据《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于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汇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沇水为王屋山上太乙池之水。南北朝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宋徽宗在封济渎诏书中称:“朕惟百川,莫大四渎。禹导沇水,是为济源。”清代乾隆皇帝祭祀济渎庙时曾有诗云:“源从导沇,功著截河。伏从流谦,淆之不浊。”
济水后来由于黄河改道,被一截为二,仍然清澈未浊,历来被文人视为高洁节操之象征。唐代白居易有《题济水》诗:“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宋代诗人文彦博有《题济渎》诗云:“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造成黄河第六次大改道,由原来的夺淮入海改从山东境内夺大清河(济水)入海,济水从此消失。清代诗人孙灏有《济水》诗云:“当年传禹绩,平治自天心。水润浮沙老,尘里细石深。柴门临典涧,古道落危岑。沦浚循遗址,源济尚可寻。”
济水的祭祀由来已久。唐太宗李世民曾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平地涌泉,三起三伏(三隐三现),在黄河北有一段,在黄河南有一段,济水越河而不浊,被古人认为是神水,绵延入渤海,百折不挠,也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行。济渎神被奉为主管人间祸福罪罚的神灵,济水也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山川河流的重要对象之一。
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可见直到周代仍将祭祀伏羲与济水之神视为一体。《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济、曰淮、曰江、曰河。”可见,秦时已经尊济水为水神,并且将济水名位列于淮河、长江、黄河之首。东汉之后,济水水神崇拜被纳入道教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体系。水官主宰天下水系,每条水系各有神主,即“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潭四海神君”。济渎庙作为一个普通的道教庙宇成为国家祭祀层面的庙宇。至唐代济渎庙的道教管理制度已趋规范,《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五岳四渎令各一人,祝史三人,斋郎三十人”,唐代设置“渎令”职官,由道士担任,在济水祭祀时也充分利用了道教的斋醮仪式和投龙礼仪。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特敕建济渎庙,又名清源祠。隋开皇四年(584年),在济渎庙原有基础上又扩建天庆宫和御香院;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加封济水为清源公,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鉴于北海(今贝加尔湖)远在大漠之北,艰于祭祀,故在济渎庙后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封济渎神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为北广泽王。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派遣使者祭告济水神时投送金龙玉简。玉简上刻“大宋嗣天子………三七人开启同天节金録道场…… 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奏上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熙宁元年太岁戊申四月……”。
元仁宗时期封济水清源善济王,且祭祀岳神和水神均合祭于济源。“自恒而岱,岱而衡,衡隶宋境,公尝奏可於天坛望祀焉。既又合祭四渎於济源,终之至於嵩、至於华,皆如恒岱之礼”。 此外,据庙内所立元代碑刻《济祠投龙简灵应记》记载,元代钦差奉命前往济渎庙清源祠‘投龙’祭祀济水之神,投后,“罇醪涌出,若有神授,观者如堵,莫不惊异”。据考古和历代文献资料记载,济渎庙“投龙”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见于记载多达17次。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颁布《太祖改正岳渎神号诏》:“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称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帝,幽微莫测……朕以礼祀神之意,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庙内立有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岳正所书《代祀海渎纪成》碑,效仿古代诗歌乐章,依照祭祀礼仪程序,叙述了“降神、迎神、礼神、初献、亚献、终献、承厘、乐神、送神”祭祀九部曲。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为济渎庙亲书“洗济灵源”、“流清普惠”牌匾。
济渎庙自隋开皇二年创建以来,历代多有修葺,宋开宝六年(973年)《重修济渎庙碑》载: “隋文帝开皇二年始立庙貌。”唐贞元十二年所立《济渎北海祭器碑》记载:有唐六叶,海内晏然,偃革,崇乎祀典。封兹渎为清源公,建祠于泉之初源也……其北海封为广泽王,立坛附于水之滨矣。”济渎庙和北海祠的创建从隋开皇二年到唐初正式完成。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和嘉祐四年(1059年),记载有两次大修。据《重修济渎庙碑》记载“祠庙卑圮,置而不修,礼仪废坠,驰而不举。……盍取诸大壮,肯堂施构,仰占于中星,……缭垣峻宇,崇阶邃户,肃然瞻望,赫弈神衬。”嘉祐四年《重修济庙记》载:中三大夫宗丞正柱国赵素,监修济渎庙,“徵良匠,构美材,星律未周,其功高毕。两殿行廊、门楼、斋院、厨库、海亭共一百八十八间,行墙内外共二百三十八间。”
金正大五年种竹老人撰《重修济渎庙记》载:“构大厦之良材,鸠三昧之妙手,重檐叠瓦,操碧绘金,严崇圣像,谨饰从尊,鸳瓦绀天,凤门辉日。役未十旬,功兴万数。殿廊斋厨,创一新也。”此次重修因祈雨灵应,皇帝赐银敕修。
明中期,济渎庙已经形成南有济渎庙,北有北海庙,西有天庆宫,东有御香院的总体格局。附设在济渎庙中的神祠也有许多,如东岳行祠、蒿里神祠、继神堂等,济渎庙进行的祭祀活动规模大、种类多,建筑型制较高,数量较多,在当时整个社会中处于较高的地位。据明天顺四年(1460年)《济渎北海庙图志碑》记载:“今按庙在太行之阳,縣治西北约三里许,其水之源流,源之深浅,详见《禹贡》。而庙肇自隋之开皇二年,历唐而宋而元,迨今几千年矣。累朝俱有修治,載诸碑文,其神像之森严,殿宇之壮丽,祭田之广袤,未有若今之盛也,乌可无一言以志之。正殿七间,其高三丈五尺,榜曰渊德,中设北渎大济神像,左右侍臣。殿之两侧傍有元君、三渎二殿,而视正殿少卑,亦各肖其神貌。正殿之后有覆道数楹,直接寝宫。寝宫五间,内塑三妃、侍卫诸姬。……两廊之中各有应门,东接御香殿院,庖福之所,西通天庆之宫,道院。……东牌楼之东,正有东岳行祠,傍有嵩里神祠,西牌楼之西,傍列继神堂以对嵩里神祠。……”
明中叶,济渎庙规模宏大,占地120余亩,庙产官地527亩,粮地1万亩,殿宇达400余间。建筑格局上,座北朝南,最南方为流经庙前的济水,河流北岸置有影壁和东西相对的两座牌楼。中线为大门清源洞府门,二门清源门,三门渊德门,二门和三门之间东西树四碑楼及东岳行祠、蒿里神祠、继神堂。中线由南往北依次建有拜殿、渊德大殿、寝宫,四周有回廊和覆道。渊德门之内设有东西两井亭,渊德大殿东西两侧有元君殿、三渎二殿。大殿通过覆道同寝宫相连,构成“工”字形建筑。寝宫之北依次建有临渊门、北海祠,门内甬路直抵池南水殿(今龙亭),水殿之前为拜殿和左、右22间廊屋,池北是灵渊阁和北海祠主殿北海神殿,池东西两側分置桥亭、白虎亭、裴公亭、龙王亭等建筑数十座。东线为御香院,有广生殿一处四合院。西线为天庆宫,内置方丈院、道士院和天庆宫等。大庙背后万泉寨水由西经庙墙外注入北海池。
此后,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太清殿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邑侯史公重修庙记》,都记载了当时的重修情况。清《敕修济渎庙记》载,康熙二十六年,将对北海神的祭祀改祭混同江(今松花江),至此从唐天宝六年(747年)开始在济渎庙后对北海神的望祭结束了。清《重修济渎庙会规碑序》记载,“咸丰三年间,贼匪窜入境内,燹焚正殿,两廊亦渐颓废”,对济渎神的祭祀也随之逐渐消失了。
济渎庙是“四渎”中唯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祭水神庙,现存庙宇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甲”字形,占地130余亩,主体建筑二十九座,基本保留明代中业格局,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中间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庙内现存木结构古建筑始自北宋,历元、明而迄于清,被称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
中轴线
清源洞府门
为济渎庙山门,又称仪门,由于济水神在唐代被封为清源公,宋代封为清源忠护王,故得名。现存仪门,建在台基之上,面阔五间,中间三间高两侧掖门低,均为单檐悬山顶。仪门为明中期重修,后又经过清代多次维修形成。中间部分明间施平身科斗栱两攒,次间施平身科斗拱一攒,柱头科和平身科斗栱形制均为重翘重昂九踩斗栱。明间檐下悬挂竖匾“济渎庙”,由叶选平题。两侧楹联“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永千秋济众生。”
清源门
济渎庙的第二道门,又称二门。形制和仪门相同,面阔五间,中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明间两侧奉春秋时期干将、白喜、专诸、要离等四人物,檐下悬挂“清源门”竖匾,两侧楹联“天开洞府丹霄近,地涌灵泉碧海通”。斗栱形制较仪门低,明间均为两跳五踩斗栱。两侧掖门面阔一间,南北贯穿,东侧掖门内有无名巨石,发现于2003年11月,占地7平方米,疑为古时掖门内所塑金身基座。
碑亭
济渎北海庙图志碑
明代中期置有4座碑亭相对,现仅存2座。东侧为济渎北海庙图志碑,刊刻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圆首,龟趺座。碑高2.65米,宽1.04米,厚0.25米。该碑图文并茂,展现了明代中期济渎庙的盛况。由上部碑额、中部庙图、题记和下部碑文三部分组成。上部碑首呈半圆形,内刻“济渎北海庙图志碑”;中部庙图,刻画出北海庙建筑全景;下部是高、宽各90厘米的图志碑文。碑文称“累朝俱有修治,载诸碑文。其神像之森严,殿宇之壮丽,祭田之广袤,未有若今之盛也”。庙图两侧小字详细记载了济渎庙土地数目及分布情况,共有“官地五顷二十七亩”,即527亩庙地,规模十分宏大。
阴面为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济源县创建石桥记》,记述了济源县令夏湜为造福百姓创建石桥望春桥的事迹。该桥仿隋代河北赵州安济桥设计,为单孔拱桥,两边又各有拱形小券,长26米。当时名通济桥,后称望春桥,百姓俗称东门桥。明万历二十年知县王芳重修,清康熙五十八年邑绅段志熙重修,1950年重建,“石桥春望”为古九景之一。碑侧有济水神像拓片,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发现的济水神像图。
大明诏旨碑
刊刻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通高5.5米,宽1.7米,厚0.47米。碑为圆雕六螭龙碑首,中间四个篆字“大明召旨”,碑中文字19行,满行42字,字体均为楷书,是明初御用书法家詹希元(字孟举、号逸庵)亲笔书写。碑文是明太祖朱无璋称帝后为了统一名山大川,各地城隍及历代忠臣烈士的神号而颁布的圣旨,其中济水被封为“北渎大济之神”,碑文有“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记载。
碑亭北侧均置有一尊元代的赑屃,其上石碑不存。
渊德门
为中轴线上第三道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施一层额枋与平板枋,明间施和次间均施平身科斗栱一攒。重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修,明间楹联“渊清沉日月,德广聚晨霞。”进入此门,就是济渎庙的中心祭祀区。
碑亭和汉柏
从渊德门而入,四周有内转82楹、外转90楹的迴廊,围成了中心祭祀区院落。中间为渊德大殿基址,北部为寝宫。中轴线南侧有一株古汉柏,为东汉时载植,树围5.7米许,树高20余米。相传为西王母吐桃核,吸收济水精气长就。清代诗人沈荣昌诗云“汉家何人留此柏,王母核桃生磐石,伏留千里养根株,瘠土百年长寸尺。”中轴线东西两侧还遗留有两口井,分别建有龙吟亭和凤鸣亭。
四周长廊内设有碑廊,陈列有从唐代起始到民国的各代石刻碑偈四十余通。碑刻内容大多是历代祭祀济渎之神和北海之神的祭文、重修济渎庙碑记及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等。康熙五十二年《御制祭文》、顺治八年《御制祭文》、嘉靖二十年《巡抚祭文》、明成化四年《御制祭文》、明成化二十年《御制祭文》、景泰六年《御制祝文》;万历十二年《王屋诸游记》、至元元年九月《大朝投龙记》、元至元二十九年《重修长春观碑》、至元二十七年《皇子镇南王遣官祭渎记》、宋开宝六年(973年)《重书龙池石块记》、文征明《七律诗碑》、乾隆六十年《重修天坛三清殿记》、大明正德二年《重修紫微宫玉皇殿碑》以及明嘉靖二十七年、四十三年等《敕谕碑》。
唐天宝六年(747年)《有唐济渎之记》
吏部侍郎达奚珣撰文,薛希昌书,薛希昌以“金剪刀”隶书体书写,是唐隶中的精品。碑阴为《宴济渎序》。碑文记述当时济源县令寇公陪同好友新安主簿高侯等人到济渎庙游玩的情景,对济水的精神品德进行了歌咏,对济渎庙的美景进行了描写,文章辞藻华丽,文笔优美。
元至元七年(1270年)《济渎投龙简记》
参知政事怀孟路总管杨果撰文并书丹,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官员及著名道士来济渎庙祭祀,投沉金龙玉简,祈求“国祚延长,五谷丰登,边境宁谧”。
元至元九年(1272年)《皇太子燕王嗣香碑记》
碑文记载当年“蝗妖灭息,年谷丰登”,皇太子燕王真金受皇帝忽必烈之命派遣官员,前来济渎庙向济渎神表示感谢。
元延佑元年(1314年)《投龙简记》
周应极撰文,赵孟頫书丹,郭贯篆额。碑文记述元仁宗刚刚登基,派钦差大臣周应极等人,捧黄金龙、玉符简,到济渎庙祭祀济水,到王屋山祭祀山神的过程。这通碑刻反映了赵孟頫书法的最高水平,碑额“投龙简记”四字为当时的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郭贯篆书。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灵符碑》
上半部为道教符箓,下部为道教律令文字,乃宋徽宗以瘦金体亲笔书写,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碑刻四周刊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刻画精细传神。是现存唯一一通皇家为尊崇道教净明派而立的碑。
中华民国十六年《冯玉祥将军誓师碑》
1927年冯玉祥将军率领全体北方国民军参加国民革命后,北方国民军各个部队或地方政府依照冯玉祥将军的誓词立的石碑。
天宝二年(743年)《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
天宝二年(743年)春,唐玄宗的妹妹、已经入道三十多年的玉真公主作为朝廷使者,去往传说中的老子故里谯郡紫极宫(即今河南鹿邑太清宫)建斋设醮。回程途中,玉真公主在济源王屋山上获得人生最后一次受法的机会,玉真公主这趟出行中截止此次受法前的活动,被洛阳大宏道观道士蔡玮记录在此碑铭里。碑载玉真公主生卒、履历。唐玄宗李隆基隶书题额,道士蔡玮撰文,朝臣肖诚书丹,素有“唐行书第一”之誉。
渊德大殿基址
渊德大殿为济渎庙主殿,建于北宋初期,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据明天顺四年《济渎北海庙图志碑》所绘,渊德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两侧有配殿,东为元君殿,西为三渎殿。渊德大殿与其后的寝宫以覆道回廊相连接,构成“工”字形布局,为宋金元时期建筑的典型做法。清康熙皇帝题写“沇济灵源”匾,乾隆皇帝题写“流清普惠”匾,悬于殿前。清同治六年(1867年)该殿被捻军焚毁,基址犹存。
寝宫
建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面阔五间20.8米,进深四椽8.24米,单檐歇山造,是济渎庙内唯一逾千年的单体木构建筑。1936年,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考察时评价说:“此殿檐柱比较粗矮,其上再加雄巨疏朗的斗栱和坡度平缓的屋顶,无一不是宋代初期建筑的特征。在著者知道的河南省木构物中,要算它的年代为最早”。
寝宫位于渊德殿之后,通过覆道相通,建于台基之上。台基东西长25.5米,南北宽12.94米,前台明2.35米。明间、次间、梢间各有一朵补间铺作,柱头施阑额及普柏枋,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形制相同,用材符合《营造法式》,形制为双抄五铺作。第一跳、第二跳偷心造,拱上用替木承托撩檐槫,撩檐槫与柱头枋之间用支条,支条头刻为蚂蚱头。泥道单栱,底层只用一道横栱且与令栱等长。
正身部分梁架四椽栿通搭前后檐,彻上露明造。上有蜀柱承托平梁,平梁两端没有托脚,而是用剳牵稳定蜀柱,平梁上叉手、蜀柱、捧节令拱承托脊槫。屋顶施黄色琉璃瓦,正面用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正脊用黄色琉璃烧成六对行龙形象,脊刹有狮子驮宝杆,两侧鸱吻高大,遥遥相对。明间楹联“河神高枕农无患,黎庶安康民长歌”。殿内供奉济渎神卧像及其三位夫人像(分别掌管水政、家政和财政)。
临渊门
位于寝宫之北,为北海祠山门,意为“临水之门”。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大门楹联“洞府有灵深莫测,溪山环秀画难工”。
龙亭
从临渊门两侧掖门而入,有甬道直抵北海池南的龙亭,龙亭前原有拜亭,今已不存。北海池北为灵渊阁和北海神殿。北海池也称龙池,分东西二池,因此也有分别叫北海池和龙池的。东池长43.5米,宽23.5米,面积约1022平方米。西池长66.5米,宽42.5米,面积约2800平方米。池边有桥亭、白虎亭和龙王亭。
龙亭也称水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重修于明代,是北海祠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单体,有宋、元遗构特点的明代建筑。正面斗栱除转角柱上两攒外,其余都不在柱头上,而是以通面阔为标准,均匀分布,共七攒。斗拱五踩单下昂,补间铺作用真昂,檐柱与阑额比例粗巨,符合宋营造法式。亭内五架梁头直接压在前后檐斗拱上,亭内四角沿45度斜线方向用抹角梁,两头搭在正面及山面第一攒斗拱的正心枋上,这两部分的斗拱后尾同时也承在抹角粱下。抹角梁上承角科斗拱的由昂后尾。由昂后部插在由正身金檩与山面平梁交点上垂下的垂莲柱上。这种连接将来自屋面的力层层传递,最后到檐柱和山柱。额枋以上部分为明代重修,以下为宋元构件。
龙亭正面的明间楹联,“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出自宋代诗人文彦博的《题济渎》。龙亭内临水的石栏杆上塑有两尊高30多厘米的石雕童男童女形象。据庙内大宋开宝六年四月《重书龙池石块记》载:大汉通容元年太岁甲辰,其年大旱。有怀州河内县界沟村的百姓李继安经商路过洞庭湖君山庙祭奠。一个穿红衣的人忽然出现,将一封信交给李继安说:“怀州西七十里济源县县西北约三里有一龙池,前有石一块。但击此石,必有人出,其形怪异,但勿惊畏。此书玉皇敕下济渎神行雨。子至彼当得赏钱二百贯。”李继安按照红衣人的话去做,果然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悉皆灵验。龙亭因古时举行祭祀水神投沉“金龙玉简”仪式,故得名。
灵渊阁
位于龙池北岸,与龙亭相对,面阔一间,单檐歇山顶,正脊双龙戏珠,古朴典雅。初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阁前前置镂空“卍”字石勾栏。石制寻杖,卍字形栏板,寻杖与栏板之间用宝瓶及瘿项,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宋代《营造法式》“勾栏”实物样品。
龙亭与灵源阁中间的济渎池是济水东源,当晨曦初露,旭日东升,池内泉水喷涌,雾气氤氲笼罩池面,橘红霞晕大似车轮,形成古济源九景之一的“济渎晨霞”。东池东西两侧各建有半亭,一为迎春亭,一为临渊亭。
灵渊阁后为北海神殿遗址。据庙内唐贞元十二年(796年)《济渎庙北海坛祭品碑》推断,北海神殿为祭祀北海广泽王的固定场所,其建筑年代不应晚于唐贞元十二年。
碑亭
位于灵渊阁西侧,龙池北,俗称无梁殿,建于明万历年间。砖制碑亭,单檐歇山顶,额枋上浮雕砖砌斗栱和祥兽。亭内置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邑侯史公重修庙记》碑,记录了济源知县史记言率众重修济渎庙的善举,对研究济渎庙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东线
御香院
由御香殿和接官楼两部分组成,其中御香殿作为临时性办公场地,接官楼为歇息之所。接官楼重建于清代,单檐悬山顶,前设廊,两层建筑,为历代钦差大臣及随从官员祭祀水神时临时办公、休憩和存放供品的场所。
广生殿
位于御香院之北,为历代香客求神祈子之所。重建于清代,后人多加修葺,是一座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建筑。广生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前楹联:大德曰生愿众生生生不息,至诚无息求嗣息息息相通。殿前次间立有一通石碑,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所立《重金广生殿记》碑。殿内奉祀青帝广生帝君神位,民间也称广嗣神。
东园
从龙亭东侧穿过“惟渎畅灵”门,进入东园。园内有石马、卢仝泉石和唐代围墙。据《济源县志》载,卢仝泉在济源县城东门外,泉水清澈甘冽,因卢仝在此引水煮茶而得名。《河南通志》卷五《古迹》亦载:“玉川泉,在济源县东湨河(即北蟒河)北,卢仝尝汲水烹茶,又名玉川井。又玉阳以东皆为玉川,故县亦号玉川。”泉旁有一石,古已有之,青石质地,自然成形,俗称太湖石,高1.6米。明工部侍郎段国璋,仰慕卢仝,曾在此因泉拓亭,并在石上正面隶书镌刻“唐贤卢仝泉石”六个大字。井泉的准确方位,今天已经无法确认。清末广东道监察御史的济源人刘迈园,有《题卢仝泉石》二首。其一:“卢仝旧井茫无校,枕石犹生七碗觉。水共风清无尽时,尽归茶谱藏诗窖。”刻在太湖石的背面。卢仝泉石有一孔,据说是当年卢仝与韩愈在此烹茶时拴马所用,亦称“拴马石”。
唐代围墙建于唐代,系糯米汤拌土,层层夯筑而成,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与明中期《济渎北海庙图志碑》所示围墙走向一致,显示了唐宋之际济渎庙的庞大规模。
西轴线
西线由天庆宫和西园组成,天庆宫取意“与天同庆”,由南往北依次有太清殿、玉皇殿、长生阁和西园、北海池西池。
太清殿
西轴线上第一座大殿,重修于明宣德三年(1428)。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内奉祀太清仙境道德天尊。
玉皇殿
玉皇殿重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天庆宫的主体。殿外东侧有"将军柏",东汉时栽植,距今近2000年。树围6米许,树高20余米,相传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监修济渎庙时,在此树挂过钢鞭,故被五代后汉皇帝封为“将军柏”。明代茶陵人尹安有诗云:"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是一座保留有明代风格的清初建筑。建筑只有一圈檐柱,进深七檩八架椽,上、下金檩下用替木与三架梁及五架梁相交。梁上用侏儒柱,柱间穿随檩枋。斗栱形制五踩斗栱,外出两跳刻作昂形。其中,柱头科斗栱内外各出两跳五踩,外出两跳跳头均刻为昂形。耍头外部刻为龙头,内部刻作蚂蚱头。
明间檐下悬“玉皇殿”竖匾,两侧楹联“巍峨咫尺天执掌阴阳生万物,浩荡神灵地观看善恶易分明。”殿内奉祀玉皇上帝,左右两侧温、马、赵、关四大元帅。
玉皇殿外东西两侧各有一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殿前设廊。西侧真武殿,奉祀万法教主玄天上帝(真武大帝),东侧奉祀纯阳演正妙道天尊(吕洞宾)、三界药王普度天尊(孙思邈)和万宝总御比干真人(文财神比干)。
长生阁
建于高台之上,清代所建,为道家祈求长生不老之所。台前天然生出两株古柏,虬枝盘曲、横斜逸出,与藤蔓倒垂、郁郁葱葱的何首乌均寓意长寿。长生阁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阁内奉祀南极长生大帝。
台前壁镶嵌有“天下第一洞天”石刻。由3块长方形石板组成,通长3.72米,高0.55米。每字一尺见方,周边刻卷草纹。其中“洞天”二字为重刻后补。前题楷书两行:“集贤大学士光禄大夫兼太子左谕德许有壬书,巡抚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德清蔡汝楠重建。”“天下第一洞天”是道教对王屋山的称谓,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号“小有清虚之天”。六个大字为王屋山紫微宫第三道门的门额,元代大学士许有壬书,明嘉靖四十一年河南巡抚蔡汝楠补写了“洞天”二字,并将其改嵌于此,保存至今。台前壁还嵌有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罗适题记》。
西园
从龙亭西侧穿过“功著截河”门,进入西园。西园北为北海池的西池,池南侧立有“济水之源”石刻和白虎亭。济源因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记载“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莫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步,深一丈,皆缭以围墙”。
古时北海祠建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亭,今存白虎亭。建于清代,砖石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檐下浮雕斗栱和吉兽、花卉,形制和东池的碑亭(猜测有可能是玄武亭)类似。白虎亭里面有泉水一泓,古时传说有眼疾者汲水濯之即愈,俗称“眼光池”。
济渎庙庙会历史悠久,现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都举办济渎庙春节文化庙会。从隋开皇二年(582年)建庙时就已有庙会。据庙内清光绪十二年的《重整济渎庙会规碑序》记载:“隋开皇建庙以来,旧有冬至十一月十五日大会,历四代矣。至我朝乾隆十六年间重兴会事,所议会规条款,无不称赞。所以四方客商云集,交易两便,诚一邑之善事。奈咸丰三年,贼匪窜入境内,燹焚正殿,两廊亦渐颓废,会事每多乖舛。有临期而会者,亦有临期而不会者,作辍糜常,客商由是寥落,会事亦几乎息矣。吾辈不扔坐废,邀同客商公议,欣捐资财,公买贞珉,以志旧章。嗣后,藉非时岁凶慌,不得率尔具禀停止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