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10)------济源大明寺

2023-02-14 21:47:55
标签: 旅游 文化 佛学

                       神州佛音(410)------济源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河南济源市南部六公里处的轵城镇涂沟河东岸,“古轵国”中心地带,前身是西汉初年轵侯祖庙。轵国故城始建于春秋,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为诸侯封地。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以阳樊(今济源市承留镇曲阳村)赐晋文公,阳樊之地民众不服。于是,晋文公率军围阳樊。阳樊大夫仓葛率民众退聚东南二十里,先把战车排列起来以御敌,继而筑城,故名“轵城”。轵城周代为东都畿内地,战国为轵邑,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先后封刘朝、薄昭、李寿、寇赞为轵侯。其间北朝时曾封国,故有“古轵国”之称。唐贞观元年(627年),轵县并入济源县,历经1200余年。

       西汉初期,惠帝子刘朝、文帝舅舅薄昭先后被封为轵侯。《盐铁论》记载古轵国“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轵侯在涂沟河东岸修建了祖庙,用来焚香祭祖。唐之后,轵县并入济源县,轵城地位下降,逐渐沦为村镇,祖庙的祭祖功能也逐渐消失。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改建为寺院,名通慧禅院,据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所立《大明禅院恒产铭》碑载,寺院前后、西南坡等计地合计十顷(百亩为顷)有余,说明了当时寺院的规模千余亩,反映了当时规模的宏大。

       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立《恩公勤德之碑》载:金末,“既罹兵烬,倒为丘墟”。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始,主持总公、克公、恩公师徒前后用三十年时间进行重建,改称大明寺。元大德十年(1306年),时在怀州任王爷的元仁宗曾亲临大明寺,焚香祭拜,并颁布令旨,保护寺院财产。大元至治元年(1321年)所立《圣旨看念藏经之记》载,至治元年五月,元英宗派遣钦差大臣至大明禅院,命僧众诵念佛经,为国祈福。

       据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所立《重修大明寺前殿之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所立《大明寺重建后佛殿碑记》载,明成化六年(147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补建伽蓝殿,创建地藏殿,重修天王殿、金刚殿、前佛殿等。明万历十年(1582年)后佛殿遭火灾,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建后佛殿。此后,清代也有修葺,清嘉庆十四年《重修碑记》载,重修后佛殿并金妆神像。

       大明寺座北朝南,占地三十余亩,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天王殿遗址、千年娑罗树、中佛殿和后佛殿,保留有元、明、清历代古建筑13座41间,金、元、明、清历代碑刻、经幢、石狮等附属文物20余件。

      山门

      清代单檐硬山式木构建筑,由正门和东西掖门组成,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前后设廊。灰瓦铺顶,檐柱上施斗栱,形制四铺作琴面昂斗栱。明间两边置有石狮门枕,系明代旧物。

       进入山门,为天王殿遗址,东西两侧为金刚殿,清代所建,面阔四间,单檐卷棚顶木构建筑。因供奉八大金刚,故间数成双数。金刚殿北侧分别立有石碑若干,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大明禅院恒产铭》、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大明寺前殿之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明寺重建后佛殿碑记》和清嘉庆十四年《重修碑记》。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大明禅院恒产铭》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明寺重建后佛殿碑记》
 清嘉庆十四年《重修碑记》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大明寺前殿之记》

      千年娑罗树

      位于中佛殿前,天王殿后。又名七叶树,因其树叶多为七瓣而得名。夏初开花,花如塔状,似烛台。此树树围2.94米,是中原大地上最为繁茂的千年娑罗树之一。

       千年娑罗树东西两侧有阎君殿,清代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因供奉十殿阎君而名,彩塑无存。

       中佛殿

       中佛殿,为大明寺主体建筑,重建于元至元年间,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寺内明弘治十六年《重修大明寺前殿之记》的前殿,即中佛殿。大殿位于寺庙中央,座北朝南,位于青砖砌筑的台基上,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16米,南北宽12.55米,其前附有月台,月台长11.79米,宽4.41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造,平面布局为身内单槽,减柱造,殿内内柱仅施两根,减少了前檐金柱,增大了室内空间,为纯度极高的元代单体建筑。大殿明间檐下竖匾“中佛殿”,两侧楹联“古轵名胜别开清净地,菩提静对相契妙明心。”

       所有檐柱上端微向内倾,柱头皆卷杀,有较显著的柱侧脚。各间檐柱高度不等,有较明显的柱生起。内柱使用“叉柱造”,用上下二短柱与斗拱相垒的结构方法连接。柱头式样为覆盆式,檐柱柱础为通长的地栿石,并在檐柱位置处起覆盆式柱顶石高约一厘米,地栿石的作用除起防潮外,还起到稳定檐柱的作用,增加了整体建筑的稳定性。金柱柱础为后换的磉墩状之物,已非元代原件。

       殿内为彻上露明造,梁枋构件制作多用自然材,梁架为草袱。屋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椽袱对乳袱用三柱,平梁上用蜀柱、叉手、栌斗及替木承托脊榑,蜀柱下用合橽以资稳固。四椽栿的一端插入柱内,另一端搭在柱头铺作上,伸至檐外砍成蚂蚱头状承撩檐榑。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昂头作琴面昂。补间铺作,当心间两朵,次间一朵,均为五铺作双下昂重拱计心造。转角斗栱,单杪单昂五铺作,令栱相列,鸳鸯交首栱上方,置散斗承托替木和撩檐槫。普柏枋与阑额形成“丁”字形断面,阑额外出做直卷三瓣,这也是元代特点。

       伽蓝殿

       伽蓝殿,位于中佛殿东侧,建于明成化六年(1474年),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该殿立面各部分比例和谐,稳重而清秀,是一座融合元代至明代甚至早期建筑特点和地方特点为一体的建筑,是研究文物建筑地方特点的珍贵实例。殿内供奉寺院护法神关公。

       伽蓝殿南侧紧挨一栋卷棚顶面阔一间的小殿,殿侧南北山墙上分别镌刻元至治元年(1321年)《圣旨看念藏经之记》和金正隆三年(1158年)《通慧禅院故彦戒师塔铭》。《圣旨看念藏经之记》由济源县儒学教谕李光祖撰文,鲍安仁书丹并题额,大明禅院院主普治立石。碑文记载至治元年五月,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至大明禅院,命僧众诵念佛经,为国祈福之事。《通慧禅院故彦戒师塔铭》由乡贡进士乐说撰文,邑人金汝砺书丹。该碑为当时大明寺著名僧人彦公戒禅师的墓塔铭,记载了彦戒师自幼在通惠禅院拜师学习、讲经说法、传授弟子的生平事迹。

       地藏殿

       地藏殿,位于中佛殿西侧,清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供奉地藏王菩萨。其南侧也建有一栋卷棚顶面阔一间的小殿。

      恩公勤德之碑

      恩公勤德之碑,全称“大元怀庆路济源县轵城大明院住持天真慈觉大师恩公勤德之碑》。位于后佛殿东南侧,立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大都大天源延圣寺主持圆觉撰文,夏城极乐寺住持德义书丹。记述金末元初,大明寺遭战火焚毁,沦为废墟。时任住持总公及其徒克公、恩公,对大明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恢复重建。恩公在此基础上,增修扩建,使大明寺规模更加扩大,盛况空前。元仁宗潜邸覃怀时,曾驾临大明寺,并下旨保护寺院。

      与恩公勤德之碑相对的院落另一侧,立有皇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三清行宫碑记》,为从他处所移。

       后佛殿

       后佛殿建造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清嘉庆年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正脊浮雕团龙、花卉,脊刹狮子驮宝瓶。檐下斗栱为双昂五铺作计心造,补间铺作均为两朵。明间檐下竖匾“后佛殿”,两侧楹联“藻绚新鲜辉今古,圆通智慧光大明。”大殿外檐、梁架、檩条、斗拱上通体使用彩画,色彩炫丽,是河南省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梁架彩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金柱以南为彩画彩绘,以北则为墨画,主次分明,形成鲜明对比。彩绘人物有四大天王、西游记的唐僧师徒,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等,还有大量彩绘蟠龙、花卉等;墨画有水墨花卉和云龙等,两侧山墙上的三角形空间则以墨画衬托,绘有僧人琴瑟相和图、僧人对弈图等。

四大天王

       寺内还遗存有明成化年间的石狮、残陀罗尼经幢等,都见证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正如寺内所立恩公勤德之碑的碑文有载“既构梵宫,接物度人,灯灯不灭。”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