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07)------海口五公祠

2023-01-09 22:23:16
标签: 文化 佛学 旅游

                                神州佛音(407------海口五公祠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海府路,是海南地区历史最悠久、建制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为丰富的古典寺庙园林景观建筑群,同时也是海南贬谪文化的发祥地。五公祠古建筑群座东北朝西南,由五公祠、苏公祠、两伏波祠和洞酌亭、五公碑廊、东坡书院(琼园)等亭台楼阁连成一片,加上新建的五公纪念馆等构成一组园林式建筑群,习惯上统称为五公祠。这里亭台水榭、古木参天,加之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素有琼台胜景、“圣祠叠翠”、瀛海人文海南第一名胜之美誉。

       五公祠内最早的遗迹,要追溯到900多年前。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岛,路过今美舍河边,发现此处有泉水,便“指凿双泉”,分别起名洗心、浮粟,今在琼园入口内便是这两处泉井了。时任郡守承议郎陆公品赏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建亭,亭上品茗赋诗。宋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时,陆公邀苏东坡为亭命名和赋诗,苏东坡即席写了《泂酌亭诗并叙》:“琼山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其诗曰: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明朝该亭被毁,清乾隆年间,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

       宋代此地已就东坡读书处建东坡书院,院中设有东坡祠,祠中有东坡石像。至元代,东坡祠已成为名闻海内的旅游胜地,当时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题“东坡书院”匾额,至今犹存。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琼州府将东坡书院迁往城西门外街,腾出的地方用于建设东坡祠的附属建筑。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琼州知府蒋琪主持对东坡祠的维修,并改称“二苏祠”,以祭祀苏轼及其幼子苏过。明万历四十一年(1614年),琼州知府谢继科又将东坡书院迁回这里,并改名为“粟泉书院”,使祠堂与书院有了合二为一的功能。清初顺治年间,琼州府同知马光对二苏祠也进行过大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雷琼道台程莹将二苏祠改称为“苏公祠”,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清嘉庆八年(1803年),从府城迁建昭忠祠,在浮粟泉旁。主要供奉海南历代阵亡将士,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昭忠祠被强台风摧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雷琼兵备道朱采主持扩建五公祠,耗资2万余金,最终于三年后的光绪十五年完工。这次扩建,奠定了今天五公祠的基本面貌。在原先苏公祠的基础上,增添了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五公作为祭祀、纪念对象。

       民国四年(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又主持对五公祠进行维修,开辟琼园,新凿济泉,对海南第一楼进行了第一次维修,并移建两伏波将军庙,迁建到昭忠祠故址,添建了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等,使得五公祠的规模更大。此次扩建,五公祠内供奉、祭祀的历代贤公从苏公、到五公,再到两伏波将军,共八位,一直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进行维修和大修,如今的五公祠总占地面积70余亩,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分古建区和新馆区。

        五公纪念馆

       位于古建区的西侧,西门入口的北侧。纪念馆展示六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在海南的生活经历,分别是唐朝的李德裕,北宋的苏东坡,南宋的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李德裕在唐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偏修。此四人都是南宋名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这些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为当地人民做出了不少贡献。

       苏轼谪居儋州三年,讲学明道,培养了大量人才,改变了海南的教育史。据《琼台记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新,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在苏轼到海南之前,海南不仅没有出过进士,甚至连举人也从来没有出过。苏轼到来之后扭转了这一局面。得知苏轼在儋州,海南其他三州的好学之士纷纷前来求学,甚至远在广州的学子也不怕风浪颠簸,远涉坐船前来求教。元符二年,姜唐佐慕名前来求学,学成后苏轼赠送诗一首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河破天荒。几年后,姜唐佐北上赴考考中了举人,成为有历史记载的海南第一位举人。后遇到苏辙,苏辙给姜唐佐补足了这首赠诗《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苏轼离开九年后,符确考中了进士,是海南的第一个进士,据有关记载,符确也曾师从苏轼。据统计宋明两代海南中进士者有74人,可以说琼州人文之盛,启自东坡。

       济泉

       民国四年(1915年)琼崖道尹朱为潮主持重修五公祠时,在施工中,偶得此泉,命名为济泉 碑文题记:“民国四年重修五公祠,拓开祠路,无意中得此泉,与浮粟泉天然相对,淄渑交济,因名济泉。落款“白州朱济丞题”,“济丞”是朱为潮的字。一侧刻有“济美逢盛世,泉清缘佳境。” 

       从济泉一路往东,经过牌坊就进入古建区。东西各建有一朱红色的单檐硬山顶单门牌坊,两边各立一方形石柱,顶覆绿色琉璃瓦,挑角飞檐,西为“琼台胜境”、东为“瀛海人文”。五公祠所在位置位于琼台的东北,从琼台到五公祠,再到北边的龙岐坡,仿佛一条蜿蜒北去的青龙,形成琼台胜景。两座牌坊大体建于清光绪十五年,雷琼兵备道朱采主持扩建五公祠时期,民国四年琼崖道尹朱为潮对“瀛海人文”牌坊进行了维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昌江郭如瑄重修两座牌坊,并题写牌名。

       思贤牌坊

       位于苏公祠前,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柱三门硬山顶牌坊。南向额枋上书“思贤”,北向额枋上书“以景以娱”。

       东坡祠

       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来琼,曾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后为纪念他,将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尔后,又置学田,建书舍,聘山长,设讲堂,元代在此处开设东坡书院,成为海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后荒废。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琼州副使戴熺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苏公祠。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兵备道朱采主持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又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

       东坡祠由大门和正堂组成,都建在高台之上,座东北面西南。山门前置有一对抱鼓石和两对貔貅,为明代重建时遗物。大门硬山顶,面阔三间,檐下横匾“东坡祠”,两侧竖匾“忠良胜迹存正气,瀛海光辉启文明。”

       门内脊槫下另悬一匾额,为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有行楷附言:明太祖劳海南卫指挥敕中有南溟奇甸之语,邱文庄公曾标题作赋。近腾冲李印泉将军复索我大书四字,勒额皆所以彰耀名邦也,愧余拙书无能为役耳,时中华民国九年七月七日剑川石禅老人赵藩识。唐宋时期,海南一直被当作贬官之所。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除对海南岛加强戍卫外,还将海南岛称为奇甸。《明太祖实录》载:上曰:前代谓儋、崖化外,以处罪人。朕今天下一家,何用如此。若其风未淳,更宜择吏以化导之,岂宜以有罪人居耶!洪武三年(1369年),升琼州为府,统领全岛313县,海南岛的历史地位、战略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此匾原匾已经破损,现为复制匾。

       正堂建在高高的月台之上,月台上东西两侧种植了两株茂盛的鸡蛋花树。正堂单檐硬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堂内正中立有苏轼的铜铸立像,龛内供奉苏过、苏轼和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平柱上有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原联为1915年,朱为潮主持重修时亲自撰写,现为书法家麦华三重写。堂内屋脊大木上留有印迹“大清光绪十五年季冬月穀旦钦命雷琼道朱采督建”字样。

       五公祠

       位于苏公祠的西侧,是一组以海南第一楼为核心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五年(1889),雷琼道台朱采督建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以崇祀五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纲、赵鼎,大学士李光、胡铨五位名臣,他们先后被贬海南,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海南人民所怀念,他们的凛然正气和高贵品质,为海南人民所尊崇。五公祠附设五公碑廊、东西两斋及观稼堂、学圃堂。

       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两广总督张之洞巡洋到琼,曾致电雷琼道朱采、儋州知州徐玮文,让他们查探苏东坡居琼时之甘泉泂酌亭遗址,并拟筹款建祠,以彰先圣。据《致琼州朱道、徐守》电报中云:苏文忠居琼日有泂酌亭,在今府城内,泉甚甘,遗址今尚存否?即查明速覆。拟筹款建祠,以章先贤。朱采、徐玮文即回电禀报:泂酌亭在城北不远,上为苏公祠,下临苏泉,泉甚甘,外江人官此者,均汲此泉以饮,剖竹符调水,步公故事。祠虽颓废,而规模尚存,重修经费不过千金,职道等力所能办,俟明春开工,再行具报。职道采、卑府玮文禀。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18881215日),张之洞致电朱采询问苏公祠修建进展情况:苏祠竣工否?可修治闳整,鄙人捐千金,并饬局筹闲款千金助工。祠内可多建一院,并祀历代谪琼名贤。这便是雷琼道朱采督建五公祠的由来。

       海南第一楼

       五公祠被称为海南第一楼,为二层木质阁楼式建筑,单檐悬山顶,东西南三面设廊,由十八根木柱和外围十根石柱支撑,楼高11.5米,面阔三间17.5米,进深三间12.3米,楼的东、南、西三面各设门窗和门,北面垒砌山墙,墙面的东西次间设有圆形窗。

       一层明间悬挂“五公祠”横匾,二层悬挂“海南第一楼”,落款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采。二层明间平柱楹联“东坡之外有五子,大海以南第一楼”。厅内圆柱有楹联二副,一为清代海南举人潘存撰联,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1980年重书:唐嗟未造,宁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二为民国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

       楼下平柱两幅对联,外柱为赵檏初题“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内柱为清代溪北书院的创立者潘存所题“万里投荒开地脉,千年崇祀见天心。楼内楹联多幅,有”千年胜躋两朱子,万里投荒五谪臣。”朱为潮1915年撰联,著名学者容庚1989重书: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民国广东学使徐祺撰联,著名学者商承祚1981年重书:於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海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

       楼内供奉五公神位,楼外院内分塑五公塑像。

       五公碑廊

       位于院内东侧,五公传碑原立于府城北门外景贤祠中,清光绪十五年迁碑至此。民国五年(1916)王国宪重书李纲、李光二公传记,勒石补立,碑文对五公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碑廊共立四碑,分别为《宋胡忠简公传》、《宋赵忠简公传》、《宋李忠定庄简公传》、唐李卫国公传》。

       观稼堂

  原名食源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1704)琼州知府贾堂在旧址重建食源亭时,改名观稼亭。道光十四年(1834)又经扩建,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据清人张育春撰写的《重修观稼亭记》记载:观稼亭前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东环流而西,两旁绮丽交错,阡陌纵横,士大夫游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绿野堂,洵城北一名胜

       清光绪十五年(1889)雷琼道台朱采移建该亭于五公祠右,改称观稼轩。民国四年(1915)初夏,雷琼道台朱为潮重修时改为今名。观稼堂内陈列寻根问祖----海南人的由来,在各姓氏中选择最早迁琼始祖60多人展出。

 

       东斋

       位于院内东南角,面积仅三十平方米,单檐硬山顶房屋,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雷琼道台朱采所建,是当时老师读书研经之地。五公祠落成之初,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推荐著名学者郭晚香来琼讲学,他赴琼时带来八千多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供诸生研习。郭晚香在海南任教时,东斋兼作他的起居室和书房。

       学圃堂与西斋

  位于院内西北,清光绪十五年雷琼道台朱采创建海南第一楼时,在楼右增建五公精舍,匾题“学圃堂“。朱采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在《重修五公祠记》中载: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词章之学,聘宁波郭晚香在学圃堂讲课。《琼山县志》也载:建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创设专课生。选琼之高才生,课以经史词章,延聘宁波名孝廉郭晚香主讲,购经史子集诸书,以诸生讲求,拨款生息,以充经费。学圃堂与旁边的五公精舍一起,又被称为西斋

       学圃堂是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和东斋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郭晚香在学圃堂讲学不久便病逝,因后继无人,诸学生便由朱采保荐到广州的学海堂继续学业,五公精舍便用于收藏郭晚香的遗书和典册,民国六年(1917)五公精舍更名为五公祠图书馆。

       学圃堂,现陈列大明正统元年所铸的铜钟一口,钟通高1.98米,口径1.36米,重2320斤。钟面围铸八卦纹饰及铭文102字,钟钮为蒲牢,龙的第四子。此钟为海南现存最早最大的铜钟,原置于海南卫府楼中,专鸣晓昏。此外,还陈列有清代嘉庆十四年制造的铁炮,重约一千五百斤。

       五公精舍,现陈列海南历代百贤展,有代表性的从西汉的名将路博德、东汉名将马援,海南史载第一位贬官隋大业年间的杨纶,第一个海南籍官吏唐玄宗期间的将领何履光,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因台风在海南居住了一年多,备受礼遇,造寺传法。北宋海南第一个举人姜唐佐、第一个进士符确,被贬海南的北宋宰相卢多逊、丁谓,文豪苏轼,琼山道士白玉蟾,南宋的四名臣李刚、李光、赵鼎、胡铨,文人苏过,元代的第十二代皇帝图贴睦尔,黄道婆;明代海南双壁丘浚、海瑞,清代谢宝、潘存、冯骥声,近现代的宋耀如、张云逸、宋庆龄等。

       两伏波祠

       两伏波祠,是为纪念西汉伏波将军邳离侯路博德、东汉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征讨叛乱,平定海疆,将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而建。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先后征讨岭南,开珠崖、儋耳等九郡,为巩固南陲、维护祖国统一建立了卓越功绩,自古为人们所尊崇。岭南各地多建有伏波祠、伏波庙,纪念两位伏波将军。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宋徽宗赵佶诏封路博德、马援为忠烈王和佑顺王,更使民众倍加崇祀。据明代唐胄编撰的《正德琼台志》中记载“伏波庙在郡城北六里龙岐村,宋建,祀汉两伏波将军”。民国四年琼崖道尹朱为潮修整五公祠时,把原龙岐村伏波庙迁建于东坡祠东侧,即今五公祠内两伏波祠。

       两伏波祠,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檐下横匾“两伏波祠”,为1983年廖沫沙所题,两侧楹联贾平凹题“一代英雄,两间正气。”祠内为两伏波将军事迹展。

    《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

      两伏波祠前,建有拜亭,面阔、进深均三间,单檐悬山顶。亭内有宣和御碑一通,全称“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御制御书”碑。该碑为宋徽宗赵佶书,书于宣和元年(1119年),专为京城神霄玉清万寿宫撰书诏文,此碑为海南所立之碑,原置于府城北三清观中,1983年迁入两伏波祠拜亭内。该碑碑额已失,瘦金体书法挺拔,舒展遒丽,运笔灵动。周刻回文,中暗刻青龙十八条。宋徽宗笃信道教,该碑于汴京刻成后,拓片分发全国各地翻刻竖立。全国仅存两尊《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除了五公祠内这一尊,另一尊现存福建省莆田市元妙观三清殿内。 

       碑为北宋遗物,高2.55米,宽1.3米,厚0.28米,呈长方形。碑文竖行,16行,366字,瘦金体,右行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御制御书,正文主要阐述了宋徽宗崇信道教的缘由。全碑连同底座驮碑赑屃重约七吨,保存完整。 

        碑文:”道者,体之可以即至神;用之可以挈天地;推之可以治天下国家,可使一世之民,举得其恬淡寂常之真,而跻于仁寿之域。朕思是道,人所固有,沉迷既久,待教而兴。俾欲革末世之流俗,还隆古之纯风。盖尝稽参道家之说,独观希夷之妙。钦惟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体道之妙,立乎万物之上。统御神霄,监观万国无疆之休。虽眇躬是荷,而下民之命,实明神所司。乃诏天下,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严奉祀。自京师始,以致崇极,以示训化,累年于兹,诚忱感格,高厚博临。属者,三元八节,按冲科、启净供,风马云车,来顾来飨。震电交举,神光烛天,群仙翼翼,浮空而来者,或掷宝剑,或洒玉篇,骇听夺目,追参化元。卿士大夫,侍卫之臣,悉见悉闻,叹未之有,咸有纪述,著之简编。呜呼!朕之所以隆振道教,帝君之所以眷命孚佑者,自帝皇以还,数千年绝道之后,乃复见于今日,可谓盛矣!岂天之将兴斯文以遗朕,而吾民之幸,适见正于今日耶?布告天下,其谕朕意,毋忽。乃令京师神霄玉清万寿宫刻诏于碑,以碑本赐天下,如大中祥符故事,摹勒立石,以垂无穷。   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圣旨立石。

      泂酌亭

       和拜亭相对而建,座东南朝西北,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时任郡守承议郎陆公品赏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建亭,亭上品茗赋诗。宋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时,陆公邀苏东坡为亭命名和赋诗,苏东坡即席写了《泂酌亭诗并叙》,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并保存在琼园碑廊。明朝该亭被毁,清乾隆年间,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

       琼园

      原为东坡书院,始建于北宋靖国元年(1101),东坡在离琼北归途中仙逝常州,为纪念坡翁将他寓居过的此地提名为东坡读书处,后改为东坡书院。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书院迁入府城,后停办。民国四年(1915)雷琼道台朱为潮在此添建亭阁、假山、花池,辟为琼园,成为游憩观赏之地。琼园沿中轴线地势由低到高,依次由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和游仙洞、五公庙和龙王庙等组成,一侧建有碑廊。

 

   浮粟泉

      北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被贬海南昌化军(今儋州市中和镇)曾途径此处,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十余日,其间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两泉相离咫尺,一清一浊,色异而味甘。浊者名洗心泉,清者为浮粟泉(也称金粟泉)。洗心泉,在元末明初已湮没,今仅存浮粟泉。

       据《广东通志》载:“琼有三泉,城东北者曰双泉,一甘一咸曰泂酌。其在北郭者曰粟泉,泉底多银沙星,时时浮出粟米,啖之香美,子瞻名粟泉,始以粟泉为苏所名。”时任琼州知府的翁方纲曾赋诗赞曰:“石泉常照金粟身,饮泉鉴面公所云。此泉名粟乃真粟,细茎玉粒蒸黄云。壬公丁女本隐语,況以江海喻使君。树胁诗还惠洪记,古砖字漫翁守闻。人言浮粟即泂酌,拓碑就我辨伪真。嗟我岂识公笔法,但掬雪乳看沙纹。”乾隆二十九年,翁方纲将泂酌亭迁建在浮粟泉右首,并补题“泂酌亭”三字匾额,同时还将苏东坡像刻在浮粟泉之上。在苏东坡像旁题云:“公五十六岁像。公自惠谪琼惠,人写于白鹤新居。琼守贾棠得之,摹上石。”并题诗,其中云:“念念尘尘各成劫,万古物息吹蠛蠓。石泉流照起金粟,海气挟雨来长松。”

       今泉为上下相连三口大小不同的方井组成,上为泉眼,中为滤池,下为饮水处。滤池为1997年重修时所设。泉眼方井的北壁上镌刻“浮粟泉“三字,额题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重修,尾题:郡守叶汝兰书。清著名金石家浙西汪垢篆石:粟飞藻思,云散清襟。后又有人在浮粟泉匾下增刻了神龙两字,该匾被毁。

  粟泉亭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海南大旱,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双泉“遗迹金粟泉旁祷雨,因天气酷热,饮泉水消暑,并赞其水甘美,便与众官商议,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纪念。明万历四十二年落成,民国四年雷琼道台朱为潮重修。该亭在清代列为八景之一的苏亭蘸翠

   洗心轩

  位于琼园中轴线的正中,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四周设廊,围有木制低栏。苏东坡“指凿双泉“之一的洗心泉因泉味不及浮粟泉,后无人问津,日久湮没。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琼州知府叶汝兰改建金粟庵(明万历年修)为亭,并亲笔题额洗心亭。民国四年(1915)琼崖道尹朱为潮重修洗心亭后,改称洗心轩。檐下匾额洗心轩,为著名文学家廖沫沙1984年题写,门前边柱上有一对楹联:一水可曾将耳洗,纤尘绝不上心来,为朱为潮所撰。

 

        游仙洞

  位于洗心轩东侧,是用海南火山岩垒砌而成的人工假山,建于民国四年(1915),琼崖道尹朱为潮所建。游仙洞为纪念海南民间传说在此修炼得道的一位宋代道士而建。

      龙王庙和五公祠堂

       园内最北侧,地势最高处建有两座并排的庙宇,形制相当,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建筑。东侧的是五公祠堂,前身是风神庙,是祭祀风神的庙宇,1987年重建时改名为五公祠堂;西侧的是龙王庙,乾隆时间修建,原置有宋代的铜佛一尊,从府城北天南寺(元代更名为天宁寺)中迁入此地,2000年被盗。两殿之间立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龙王庙碑》,右行“重建龙王庙苏泉书院碑记“,琼州府知府北平叶汝兰书并撰。

      碑廊

   位于园内西侧,有十几通碑刻组成。其中有海瑞的五幅书法碑刻,“寿”字碑最为有名,是海瑞母亲七十寿辰海瑞所写,此字独特,寓意“生母七十,生老百年,春来寿以及苏东坡的《临江仙》、《行香子•述怀》等。图刻四幅,“东坡笠屐图“、”苏文忠公像“、”明乡贤唐西洲(唐胄)先生遗像“和”明丘文庄公(丘浚)遗像“。

寿字碑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